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全盛社
甘肃秦腔班社。原是山西万荣县的蒲州梆子戏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蒲州梆子艺人张心海带领来甘肃演出,定居酒泉。人称张家老班子,演出蒲州梆子传统剧目200多本。1925年,蒲州梆子艺人老化,当地无人接替,张心海便命儿子张西亭、张云亭、张兴三弟兄拜秦腔艺人杨三保为师,学演秦腔。从此全盛社成为秦腔戏班,田德年(净)、李爱云(女、小旦)、杨金凤(女、青衣、花旦)、黄致中(须生)、辛兴安(净)、余景民(须生)、郜守忠(净)、李景奎(净)、熊兆兰(生)、梁培华(旦)都曾在此搭班。 -
302019-09
[ 词条 ]《长坂坡》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当阳桥》《单骑救主》《单骑夺阿斗》。武生、净唱念做打并重。含折子戏《单骑夺阿斗》。事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四十二回,明人许自昌《报主记》,王异《保主记》。各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王建庭收存清嘉庆二十九年(1805)秦腔抄本;长安书店刊行王绍猷秦腔改编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 -
302019-09
[ 词条 ]寇准背靴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金铃记》《探地穴》。须生唱做工戏。含折子戏《背靴》。各路秦腔常演。事出《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九回。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收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孙太正口述秦腔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安德功
安德功(1892~1953)秦腔净角演员。初工小旦,后改贫生。陕西临潼县(今西安临潼区)人。清光绪末年,入双翠班学艺。出科后,在渭河南北往来献艺,驰名关中各县。王绍猷《秦腔记闻》赞其曰:“如禹门激浪,平地春雷。” -
82019-10
[ 词条 ]《百花庵》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罗汉衫》《卖衫收子》。幼生、正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庵堂认母》。各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 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西安市文联抄录秦腔本、甘肃文化艺术研究所藏抄录秦腔本,另有薛寿山改编本。剧情简介 百花庵女尼王志贞,与书生申贵生相恋,不久贵生病死。 -
82019-10
[ 词条 ]耍牙
秦腔《钟馗嫁妹》中小鬼嬉闹时,耍牙有此特技。指目齿多用于鬼蜮悲痛之时。秦腔《钟馗嫁妹》之小鬼,抬着钟馗巡视人间鬼迹途中,有此耍牙特技。平插齿用于鬼蜮怔愣发呆之时。秦腔《麒麟山》之鬼面杨池,有此耍牙特技表演。羊角齿多用于鬼判极度愤恨之时。秦腔《王魁负义》之判官,在审讯王魁阴魂时,做此表演特技。象牙齿多用于鬼判情绪平和安闲之时。秦腔《大上吊》之判官出场亮相,即有此特技表演。另有身段表演功,亦名“双飞燕”。 -
82019-10
[ 词条 ]吸流
秦腔戏中的旦角和小生人物,当其悲伤之时,都要做嘴角下抽、鼻翼闪息的哭泣抽吸状和痛心难耐等脸部表演,即为“吸流”。如秦腔《柜中缘》之许翠莲,在唱到“这才是手不逗红呀”时,即穿插此动作。 -
82019-10
[ 词条 ]撂地摊
秦腔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戏楼和秦腔剧种形成之前,民间各种演艺活动,都是就地敷衍作场,看客围成圈儿四面观赏,人称“撂地摊”。秦腔形成初期,艺人也多以“揭地摊”卖技讨食。明永乐年间,凉州城内繁华嘈杂的闹市地段,已经有了撂地摊卖艺的戏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这种演出形式至今遗风尚存,许多秦腔江湖戏班,今天还在街头广场等空阔之地,“撂地摊”表演卖艺。戏摊演出,向无固定场所,流动性很强,凡街巷空阔之地,便可就地表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撂地摊再次兴盛,西府江湖艺人常在周边诸省“撂地摊”流动行艺,业余秦腔爱好者组成的临时班社,也走上街头,以撂地摊形式化妆表演折子戏、大本戏自娱自乐。此种风气甘肃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