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景罩罩
景罩罩(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各行当。陕西人。与李炳南同至天水落户。为天水西秦鸿盛社最早的演员之一。念白自如,做打稳健,功底扎实,表演规范传神。在《宁武关》之周遇吉、《路安州》之陆登、《斩莫成》之莫成、《闯宫抱斗》之梅伯、《太和城》之孙武子、《逃国》之伍子胥等角色表演中有上佳表现。 -
82019-10
[ 词条 ]毛朋
秦腔《四进士》人物造型。进士出身,官居八府巡按,是民间想象中能够体恤民情、解民疾苦、公允办案的清官化身。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须生应工。平定儿、黑娃、李炳南、孙广乾、杨生禄、文汉臣、李夺山、肖顺和、康正绪、李正斌、余景民、陈信民、穆九龄、姜能易、温警学、高升平、雷开元、贠宗汉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道冠,穿黑道袍,系丝绦,下穿红素彩裤,足穿厚底靴。在《上告》一场中,戴纱帽,穿绣金团龙红蟒,围玉带。陕西省淳化县人民剧团陈迎军饰《四进士》之毛朋、魏海棠饰杨青(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王魁娃
王魁娃(?~1921)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陕西西府人。清光绪中叶入陇县顺义班,后任该班班主,人称王班长。生平记戏百余本,以唱工见长,扮相俊美大方,嗓音清亮。擅演关公戏,所演《古城会》斩蔡阳时“拖刀”表演最具特色。常演剧目有《秋江月》之王震、《文王回西岐》之周文王、《司马拜台》之诸葛亮等。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每演出“斗祭酒”戏,都以奇特设计击败其他戏班,使顺义班为八小班之首。在陇县及甘肃平凉一带久负盛名。约于1921年前去世,终年40多岁。 -
82019-10
[ 词条 ]陈世美
秦腔《铡美案》中的人物造型。人物见于《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又名《雪梅宝卷》)《琵琶记》弹词等。被各种戏曲作品标立为利令智昏、负心男子的典型。在秦腔剧目中的存在空间很小,仅作为《铡美案》的人物造型存在,其名妇孺皆知。陈世美为宋仁宗朝人,袓籍湖广均州。大比之年,告别父母及结发妻子秦香莲,进京求仕。金榜题名后,隐瞒真情被招为东床驸马。三年后发妻秦氏携儿带女千里寻夫,陈世美非但拒不相认,还差家将杀妻灭子,后被包拯铜铡正法。该人物造型属生行。王彦武、刘易平、王正端、苏育民、康正绪、王正民、王新民等都曾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纱帽加驸马套,系网子、梢子,外穿团龙红蟒,围玉带,内穿青褶子,系大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渭南市秦剧团罗华饰《铡美案》之陈世美(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李范
李范(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光绪初年玉盛班之台柱,与二楼子齐名。陕西泾阳县石桥人。其唱做到家,处处动人。尤擅演道袍、纱帽戏,如《煤山杀宫》之崇祯、《李渊辞朝》之李渊、《鸿门宴》之刘邦、《金桃会》之苏秦、《铜台解围》之寇准、《审石龙》之闵鹊等角色。名震陕甘二省。王绍猷以诗赞曰:“壮士舞剑,无懈可击,名成人远,誉满关西。” -
82019-10
[ 词条 ]布景
秦腔舞台上根据剧情绘制的画景。因绘在布上,故名。早期秦腔并无布景一说,仅有少量景片,如布城、云片、山片、山石片等(见砌末)。使用镜框式舞台后,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布景逐渐被秦腔剧目所运用。由此形成电打布景、机关布景、层次布景、写意性布景、写实性布景、圓幕布景等。电打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1936年,兰州新兴社演出时装戏《啼笑姻缘》《自由之花》《家庭痛史》《情海波》等剧,特聘兰州画家孔寿彭绘制布景。孔寿彭为之设计并绘制了剧中所需的客厅、卧室、花园等画幕。时值兰州电业初兴,该社自备发电机,演出时舞台上电灯与汽灯共用,五颜六色,交相辉映,观者如堵,是为甘肃秦腔“电打布景”之发端。至1947年,孔寿彭建立明光布景社,向在兰州的各班社出租布景。又值陶渠来兰州开办光武布景公司,于是兰州“电打布景”再次昌盛。1956年,孔寿彭的明光布景社归口于兰州豫剧团。机关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以布景变化增添剧场效果,须进行特殊的设计与制作,暗藏各种机关,达到瞬间移位转换。陕西戏曲演出中,其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使用,始于1947年。上海布景师陶渠于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1947年,易俗社首次在《韩宝英》的演出中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随之汉中、咸阳、渭南、蒲城等班社也相继使用。1952年,福建画家蔡鹤汀、蔡鹤洲兄弟到达陕西,并加入陶渠光武布景公司,使之更为昌盛,由是西安及多处剧团凡在城市上演的本戏几乎无一不配有大型的电光布景。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种布景才逐渐被层次布景所取代。甘肃省秦腔剧团上演《白蛇传》,其中《盗库银》一折,有青蛇盗银后飞身上房而去的动作,使用了机关布景。方法是:在墙片上预留一道直缝,缝后固定垂直槽钢滑道。又做一块钢板为站板,板柄嵌在钢制滑道槽内,上焊隐蔽扶手。滑道另一头,压有百斤重锤使之与演员重量相平衡。站板在景片后装有大绳系牢,再将大绳套入房梁滑车之上,绳端有四人拉拽。青蛇盗库银成功后,站到贴地的站板上,背靠布景墙片,一手在身后暗抓隐蔽扶手,一手单膀扎势亮相,随锣鼓点子,布景后有四人同时使劲拉绳。使青蛇在站板上飞腾而上,一直升入檐幕。观众看去,恰似飞檐走壁一般。层次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秦腔舞台又引进话剧演出的另一布景样式,即将画幕布景中画幕上的景物形象更换为天幕及天幕前的软景和硬景共同组成的层次形象。西安易俗社《西安事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杏花村》、甘肃省秦剧团《李秀成》《屈原》等皆用此。从此画幕布景大为减少。但仍然存在。如甘肃新兴剧社所演《七侠五义》采用画幕布景,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演出《南天柱》,其客厅一场仍用画幕布景,将几张桌椅画到了幕上。甘肃观众对于无论是画幕布景还是层次布景,因都使用了电光源加以照明,故仍旧惯以“电打布景”呼之。《西安事变》中所用的层次布景(易俗社提供)写实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要求如实再现剧中环境。通常表现为以透视法和明暗法绘制画幕,真实地反映生活环境,诸如卧室、客厅、门窗、花园等,获取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还以纸制物景,如山石、狮子、门楼等置于台上,以表现剧中环境的真实性。如当年陕西易俗社上演的《巴里西烧瓷》,便将制作的烧窑置于舞台后部,巴里西当场劈砍衣柜、桌凳、塞进窑中点燃《颐和园》之布景不仅制有花园、阳台,还画有山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以层次布景取代画幕布景、以三维实景取代二维幕景的趋势,获得更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如甘肃省秦剧团演出《山乡花红》《江姐》等剧,其布景皆属此类。①“真山真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布景的设计者与制作者以真山真水为目标,班社则以此号召观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陕西易俗社最早采用纸扎布景,扎出山石、门楼、石獅等景物。又请民间艺人吴瑞林、惠永画大画幕,所画两山之间挖成一洞,从洞口伸出水槽,槽上接水缸,槽下地面承水沟,预将水缸贮水,演出时清水由水槽向下流淌,状如瀑布。②“真龙吐水”布景。秦腔舞台写实性布景之一。陕西演出七夕应节戏《牛郎织女》时均追求真山真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兰州上演此戏,除真牛上台外,云霄殿一场中,画幕上彩云缭绕的仙宫神殿之间有一张嘴龙头。龙嘴装有铁槽,上接大水缸,台下又承水槽,演前预将水贮缸中,演时水出龙嘴,故名“真龙吐水”。写意性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传统戏中的门帘台帐、一桌二椅陈设,是秦腔最早的写意性的装置。而写意性布景,大多采用大写意手法,通过彩绘、剪纸一类图案,抑或纱幕、纱帐的不同设置、某种图案的假台口装饰等,隐喻其剧本题材和生活环境。有些图案还经大幅度的夸张变形,在似与非似之间表现不同的时空。如户县秦剧团的《清明案》、乾县秦剧团的《紫金簪》、西安易俗社的《胭脂》《夺锦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凤姐》、甘肃省秦剧团的《蟠桃园》等剧目的布景,都属写意性布景。画幕布景 秦腔舞台布景的一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在陕西兴起。它是欧洲歌剧中本应绘制形象的檐幕和侧幕改为素幕的变格样式,仅保留衬底的大画幕,故名。此种布景并不按剧绘景,而是按题绘景,如金殿、客厅、卧室内景、皇宫、花园、街道外景等,无论朝代年月,春秋四时,晴雨明晦,凡金殿即同一堂金殿,凡花园即同一堂花园,故又称“值班布景”。 -
82019-10
[ 词条 ]音彩
秦腔传统演出中用乐器、口技等制造舞台配音效果的统称。如更声、水声、马嘶、鸡鸣、风声、闪电、婴儿哭叫以及掌号等皆属其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晶体管音响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秦腔声彩技艺又进入手工音响和电子音响相辅并用的新时期。1976年西安易俗社、西安秦腔二团创造出由电子线路控制的枪声效果器,可模拟各种枪声、炮声、爆炸声及雷声、雨声等效果。秦腔传统的音彩效果主要利用堂鼓、手锣、梆子、镲、唢呐等乐器和技效果配乐,现代音效则利用电子音响配乐。 -
82019-10
[ 词条 ]衣箱制
秦腔戏班行头砌末的管理体制。在秦腔班社中,演戏的服装、化妆、景物、道具、火彩、彩头等一应物件,分门别类全部归人特制的专用箱子存放,统称为衣箱或戏箱,其称呼与管理也与别的剧种略有区别。甘肃戏班购置戏箱的历史,最早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敦煌营武班,此后购置戏箱较早的还有清道光二年(1822)的高台大寨子忠义班,道光十年的武山于家戏班,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康县侯家戏班以及兰帅卜些大的戏班。秦腔衣箱也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箱、前场箱、杂衣箱等。前四箱存放行头,后二箱存放砌末。各衣箱都有专人管理,衣物的穿戴和归放非常严格,绝对不能穿错放错。戏班将管理戏箱的人称“箱倌”。各衣箱都有一定的严格管理制度和穿戴规范,特别是蟒、道袍、褶子类服装,每天演出前必须烫熨平整;水袖、搭领、护腕、靴底,要求洁白,靴底演出前要用白粉刷白;盔帽的绒球、白珠、彩穗,每次演出前都要检查,弥补破损;梢子、髯口用铁梳梳理整齐。演员穿服装前必须套上吸汗水的水衣,穿戴好后不能随便靠、坐,以防有皱损。演出换下的服装,必须折叠整齐,入箱或悬挂;夏天演出有汗渍后用白酒喷洒、晾干,穿用一个阶段后用汽油清除部分污垢。经过这样严格的管理,一套服装可保持十几年的整洁鲜艳。箱倌在管理好衣箱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许多份内的兼职。首先所有管理衣箱的人必须学会吹马号,以配合有马嘶鸣的剧目协助前场箱倌吹号;不会吹号的人称“母箱倌”,工资要比会吹号的人低。管理二衣箱的人必须会给特型角色“打包”变形,如《双明珠》一剧中“张公背婆”的情节,一人扮演两个角色,旦角演员手执木偶老头形象,下身穿老头服饰走老生身架,上身着旦角装扮表演女性身段,一边唱一边表演背人情景;《关羽走麦城》中的周仓、《游西湖》中的判官、《水淹泗州》中的巨灵神等,都必须经过二衣箱倌,给演员身上加各种附件,捆扎变形,有助于表演。所以“打包”是二衣箱倌的主要技术。“扎”也是二衣箱的基本功之一。扎靠绳子的捆扎路数要规范,扎的靠旗不能太紧或太松,要利于表演,特别是靠旗来回摆动的节奏感,全凭扎靠松紧的控制。现已有用尼龙搭扣扎靠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创造。前场箱倌主要管理大小道具,负责幕布开合,清理前台表演区卫生。在过去传统演出时,还要当场给演员更衣,递润嗓子的茶水,抛下跪的垫子,吹马号、鸟鸣、狗叫等音响效果及施放各种火彩。杂衣箱倌是前场箱倌的副手,是升任前师的必经之路。演出中杂衣箱守上场门,负责放帘、戴盔帽、递把子、端水;前场师守下场门,负责演员临时改装,抹油沥子、胭脂红、出彩头、放火彩、揭帘子、收拿演员手中的道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