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五路伐蜀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安居平五路》《邓艺扑油锅》《秦密谈天》《智退五路》。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唱做工并重戏。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南路、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六集收录孙太正口述本。本剧讲述了司马懿借刘备新丧之机,以五路大军伐蜀。蜀闻讯,满朝文武十分惊慌。后主阿斗差人请诸葛亮商量退敌之策,诸葛亮托病不出。阿斗亲自至相府,方知诸葛亮令诸将已平四路,唯东吴一路,尚待平息。即差邓伯苗赴吴,见孙权以利害说之,孙权罢兵,复吴蜀睦邻之交。 -
302019-09
[ 词条 ]《泰山图》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荆紫关》。本剧讲述了邵峨背父与尼姑苗秀云结婚,父怒,欲处死,其母救之而逃。路遇屠户铁方,欲谋财害命,又为铁女牡丹相救,峨赠泰山图约定百年。适峨父邵吉祥征战失利,得牡丹助之,荆紫关得守,父子及媳遂相认。 -
302019-09
[ 词条 ]傅凤琴
傅凤琴(1934~)秦腔演员。女。工花旦。陕西兴平县人。12岁师从李莲香学艺。初入兴平仁德社,后到咸阳。1952年入西安尚友社,又得惠济民、何振中、陈尚华等人指教。以唱腔清丽、表演自如出名。擅演《屈原》之婵娟、《拾玉镯》之孙玉娇、《春闺考试》之徐瑞云、《铜台破辽》之柴郡主、《游龟山》之胡凤莲等。 -
302019-09
[ 词条 ]白帝城托孤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白帝城》。老生唱做并重。事出《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三国演义》等第八十四回及元人《关张双赴西蜀梦》杂剧。中路、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张家口地区戏剧研究所藏中路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备败走白帝城,身染重疾,自知性命难保,遣人急往成都请诸葛亮至,刘备托孤于孔明后即亡。2004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全剧光碟并出版发行。 -
302019-09
[ 词条 ]四功
指秦腔表演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夫。“四功”既作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巧性,又作为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形成了规范化的格式和套路,是秦腔演员从小必须坚持苦练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唱功秦腔最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也是表达、渲染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秦腔对演员唱功的要求,是从气、声、字、情四个方面提出来的。①气。即气息。包括气息的营运与控制,这是演唱发声的基础,也是力求声音优美、圆润、持久和表情达意的手段之一。其间还有呼吸运气、正确运用气口等多种技巧。②声。即声色。包括发声共鸣与音色变化,如口腔、鼻腔、胸腔、颅腔共鸣,以及真声、假声音色变化等。③字。即吐字。包括辨明每个字的四声、音韵、尖团,如何出字、归韵、收声等。④情。即感情。演员演唱,总是以表现人物感情为目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不过是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这一总的创作目标而采用的艺术手段而已。清徐大椿《乐府传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因此,唱功不只包括演唱艺术所必须的一切技巧修养,更应该看到,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也将取决于唱功修养的深浅。念功秦腔念功较唱功尤甚,戏谚有“千斤念白四两唱”一说,原因大概在于唱有谱籍可循、念却全无腔板可按。清李渔《闲情偶寄》中有记载:“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法则。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只靠曲师口授。而曲师入门之初,亦系暗中摸索。”因此,李渔得出结论:“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至于发声、咬字、音韵、平仄等方面,凡唱功所必须掌握的技巧修养,念功也须同样具备。尽管如此,戏曲中的念白,又是同演唱相并列的表演艺术手段,二者均须凭借演员的声音进行艺术创造,相互既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又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在两者间的转换、衔接、对比、衬托以及综合运用中,往往更能各尽其妙,相得益彰。正因如此,秦腔有“白口戏”和“唱工戏”两类各有侧重的剧目。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动作、表情等,体现在演员手、眼、身、法、步“五法”的基本功之中。秦腔舞台上各种人物的一瞥一目、一戳一站,甚至连生活中常见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采桑、挖菜、缝衣、刺绣、养鸡、放牛、乘船、骑马、登山、涉水、行军、打仗、喜庆、祭奠、挑水等,均成为被严格规范化的艺术程式,还需要以复杂的技术技巧方能辱到美的展示。对于剧中人物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思想情绪变化,除以面部表情、手式和眼神传递渲染外,往往还须借助头盔、帽翅、鸡翎、甩发、水袖、髯口、鸾带、靠旗、兵器、手帕、扇子、茶盘、船桨、马鞭等服饰、道具的辅佐展开各种舞蹈表演,由此又生出诸多程式和繁难技巧。演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做功基础,才能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做到形神兼备、生动自然。打功又称“武功”,是武术的戏剧化。秦腔中的武打都有一定的套数和路数。较通用的套路有枪架子、扑枪、开挡子、窜六窝毛、枪背槊、瞒头、五梅花、耍下场等,并由此形成以武打见长的武戏剧目。枪架子表现双方互相敬佩对方,却又不服对方,决心取胜于对方。扑枪显示出徒手者艺高过人,巧妙躲枪,最后夺辱枪械的英勇气概。开挡子表现兵卒厮杀和三人以上的群体对打场面。窜六窝毛是三人一组、六人一堂,你扑我抓,徒手周旋,还可表现为水中浮上钻下的搏击。枪背槊显示出大将威武超群,打得对方跌跌爬爬、狼狈而逃的场景;瞒头是一将在一队武士的枪刀下而过;五梅花是以一将为中心的对战、被围的险恶场面;打出手是手足并用,架刀挡枪,最后夺辱对方兵器,战胜对方;耍下场则表现出胜者精神抖擞、斗志飞扬的神采等。 -
302019-09
[ 词条 ]天水鸿盛社
甘肃秦腔班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魁盛班箱主赵岁乖招赘陕西周至艺人李炳南为夫,两班合并,定名为天水西秦鸿盛社。李炳南任社长,于天水醉白楼剧场售票演出。1927年李炳南病逝,赵岁乖主持剧社事务,订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剧社日趋兴盛。除在本地演出外,还远到兰州、西宁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赵岁乖去世,李映东出任第三代班主。1949年为庆祝天水解放,鸿盛社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排了《婢女恨》,剧中人物有王震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鸿盛社改名红胜社。编演新剧目《抗秦援赵》《赤叶河》《穷人恨》《家庭痛史》《打虎计》等十多出。并在天水舞台上首先使用了电光布景。1952年,李映东被划为封建班主,被捕入狱。随后大部分演员加入兰州工人剧团,红胜社解体。该社活动56年,前后有200多位艺人参加。其中有不少艺术造诣较高的演员,如李炳南(须生兼净)、罗树德(净)、谢芳(旦)、谢玉堂(艺名“谢料子”,须生)、东城子(须生)、赵玉华(人称“赵大嘴”,大净)、沈德福(人称“黑巴巴”,须生)、谢鸿民(须生)、赵桂中(旦)、董化兰(小生兼须生)、栗成萌(小生)及杨盛民、蒲子英、李映东、罗世琪、冯月秋、石新民、王新民、郭兰芳(女)、田美云(女)、马筱云(女)、刘月娥(女)等。演出剧目有700余本,其中有些连台本戏为该社独有,如《列国》《封神榜》《三国》各30余本,《兴汉图》24本,以及四大家人戏(《走雪》《一捧雪》《杀驿》《福禄求灯》)、四大逼宫戏(《黄逼宫》《白逼宫》《红逼宫》《黑逼宫》)等。该社在唱腔、演技、脸谱等方面均有创新,形成独特风格,是甘肃南路秦腔的主要代表班社之一。 -
302019-09
[ 词条 ]长庆班
陕西秦腔班社。光绪二十一年(1895)苏长泰创建。社址设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内。搭班班寅出的多为陕西东府艺人。主要演出于陕西东府一带,以应堂会为主。光绪三十年(1904)该班迁至西安市东关,实行份子制。临时约请演员搭班演戏,戏箱也是租赁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经济困难而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水淹七军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取襄阳》《威震华夏》。红生、净角唱做并重。含折子戏《擒庞德》。事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三、七十四回。西府、东府、甘肃班社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刘兴汉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莱芜梆子》第七集书录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董世礼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安阳豫剧团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命取襄阳,曹退兵于樊城。又命于禁、庞德率七军往救,关羽被庞德之箭射中左臂,于禁忌庞德贪功,拒不出营,关羽视曹营驻地低下,即命周仓决开襄江,水淹曹营,擒于禁,斩庞德,取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