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旦角演员。清乾隆年间“蜀中伶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字婉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随班进京演出,因卖座不佳而返回。刻苦钻研数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参加双庆班,因主演《滚楼》之主角黄赛花而轰动整个京师。“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颇为减色”“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清吴太初《燕兰小谱》)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后又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戏曲的发展亦产生一定影响。清嘉庆六年(1801)复进京城。翌年夏,演出《背娃进府》下场后死于后台。据传秦腔踩跷和旦角化妆“贴片”,均由其所创。常演剧目有两类:一类为秦腔花旦、彩旦、武旦戏,如《滚楼》之黄赛花、《倪俊烤火》之尹碧莲、《卖艺》之村妇、《卖胭脂》之王桂英、《富春楼》之陈三两、《庆顶珠》之肖碧莲、《铁弓缘》之陈秀英等;一类为青衣戏,如《秦香莲》之秦香莲、《背娃进府》之表大嫂等。 -
302019-09
[ 词条 ]苏氏三兄弟
陕西著名秦腔演员苏哲民、苏佑民、苏育民联称。苏氏三兄弟的父亲苏长泰创办有长庆社,苏氏三兄弟均子承父业,长庆社后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名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①苏哲民。生于1908年。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祖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苏氏三兄弟”之一,排行老大,人称“苏老大”。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苏长泰,于1915年创办长庆社(后改名三意社),学业中途即入家班,为西安三意社第三期学员。启蒙戏《伍员逃国》就显其艺术天分,扮相、表演、武功不同凡响,尤其嗓音,不仅清亮酥脆,行腔婉转独特,更善拉“二音”,放高腔;戏路也十分宽博,贫生、雉尾、扇子、纱帽、靠把无所不能。后师从王德孝,专工贫生戏,技艺大进。主演的传统戏有《风波亭》《凤仪亭》《卧薪尝胆》《火烧连营》等;时装戏有《大烟鬼》《家庭痛史》《双雕传》等。特别是《折桂斧》《穷人计》《娄昭关》《激友》侣蒙正赶斋》等戏,均享有很高的艺术盛誉。1919年其父故去,耶金山继任社长,改长庆社为三意社。1938年耶金山脱离该社,由苏哲民接任社长。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社内人事纷争的举步维艰时期,各种压力使苏哲民神经受到严重刺激而失常。1943年在大荔演出时,不幸落水而亡。②苏佑民。生于1915年。又名苏琦,“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苏老二”。陕西商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家庭教育、环境和兴趣,使他对秦腔艺术无师自通。1937年投奔革命,曾在鄂、豫、陕边界任红军某连连长。后回西安三意社,协理兄、弟整治社务期间,还尽力帮助中共地下工作者。1954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唱腔教师,致力于培训学员。其嗓音高亮,韵味宜人,唱腔刚健激励,颇能体现苏家流派风格。常在社内串演并领衔主演一些剧目,如《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苏秦、《坐窑》之吕蒙正,以及《辕门斩子》之佘太君、《三娘教子》之老薛保、《清风亭》之老丑张元秀等。1977年去世。③苏育民。生于1917年。陕西商县人,生于西安市。“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三,人称“苏老三”14岁在家班三意社随班学戏,不久即以《花亭相会》《五郎出家》折戏登台演出。其嗓音清亮纯厚,行腔高昂幽雅,神足气满,吐字归韵,极为考究,尤善以“二音子”拖腔,悠扬委婉,悦耳传神;念白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表演朴实,动作洗练,程序运用规范而严谨。不仅能演《激友》《穷人计》等贫生戏、《游西湖》《玉堂春》等袍带戏和《杀庙》等箭衣戏,更能演《伐子都》《闯新府》等武功吃重的靠把戏;连同小生戏和须生戏、旦角戏及丑角戏无一不通。所演《杀狗》《断桥》《卖酒》《玉堂春》等,都是以旦角应工的典型。36年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打柴劝弟》之陈勋、《激友》之张仪、《游西湖》之裴瑞卿、《扑池送亲》之皇甫琦、《凤仪亭》之吕布、《闯新府》之赵云、《玉堂春》之王景龙、《火焰驹》之李彦荣,以及须生戏《卧薪尝胆》之勾践、《苏武牧羊》之苏武、《金沙滩》之杨继业、《铡美案》之韩琪、《赵氏孤儿》之程婴等。1949年后,还带领居社积极排演《白毛女》《九件衣》《鱼腹山》《红娘子》等新戏。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打柴劝弟》获表演一等奖。此后,又随团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参加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会,戏曲理论显著提高。次年,演出《扑池送亲》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堪称一代宗师。所授学生有田佐民、陈西秦、贵宗汉、李月娥等。“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6年去世。 -
302019-09
[ 词条 ]《回汉支队》
现代本戏。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秦腔剧团集体创作,韩国栋执笔。唱做并重。1980年盐池县秦腔剧園首演《本剧讲述了1948年春,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回汉支队奉上级命令,决定攻克安宁堡,消灭驻守在安宁堡的反动民团赵蝎子部。支队长丁常胜通过起义士兵马天豹提供的情报,制定了解放安宁堡的战斗方案,不料马天豹为报私仇,擅自离开部队。丁常胜以实际行动教育了马天豹,使他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求得全民族的解放。 -
302019-09
[ 词条 ]《恶虎山》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武生唱做打并重。事出《明史李自成传》。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张清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国明末,贪官遍地,民不聊生,高迎祥屯兵黄龙山,李自成占据恶虎山。崇祯派洪承畴往剿李自成,高迎祥率部来援,大败明兵。高迎祥与李自成二兵合一,聚义黄龙山。 -
302019-09
[ 词条 ]《追猪》
现代小戏。周建顺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陕西省陇县人民剧团首演。苏江娥、王胜利、陈惠霞演出。本剧讲述了小梅家的一头肥猪被猪贩子孙财从大妈手中骗去。小梅得知后,急顺小路追赶,二人在山路中相遇,孙财欲向小梅下毒手,幸好大妈赶到,二人合力将猪贩子制服,把猪交售给了国家。 -
302019-09
[ 词条 ]《斩华雄》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汜水关》《温酒斩华雄》。红生、二净做工武打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五回。西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吕明发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时华亭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曹操约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兵至汜水关,董卓部将华雄连败孙坚、鲍信。关羽讨令出战,袁绍轻视,曹操敬酒助威,关不饮,出马立斩华雄,归来杯酒仍温。 -
302019-09
[ 词条 ]《双出五关》
秦腔传统套本戏。即将殷商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汉将关羽《出五关》两剧套本演出。过去在甘肃、西府甚为流行。两个《出五关》剧名虽同,情节甚异,而且一在殷商,一在三国,相距1500多年,纯系互不搭界的两回事。但情节铺排,又存在着许多对应的似异似同:两剧均属唱做、工架表演为主的武功戏;两剧主角黄飞虎和关羽,均写红脸,同以红生行当应工,而且黄飞虎着黄蟒、黄靠,戴帅盔,关羽着绿蟒、绿靠,戴夫子盔;殷封王与曹操皆为白脸净行,纣王身着龙箭衣、龙挂,戴软王帽,曹操则着红蟒,戴黑相貂;还有黄贵妃、贾氏,又与甘、糜二皇嫂同属正小旦行当;着装基本一致,甘、糜仅去风帽风帔便可。其他镇守关隘大将张奎、张凤、陈桐、陈梧、余化等,又同孔秀、王植、孟提、韩福、卞喜、秦琪均属武打见长的净角,俱着各色硬靠。套演时,主要角色不换脸谱,只更换服饰头盗。次要角色着装、脸谱则无须更换。《反五关》全名为《黄飞虎反五关》。含折戏《反朝歌》《反五关》《黄沙岭》等。演述殷封王宠姬妲己于鹿台设宴,众狐精化为仙女往赴,酒醉皆现原形。比干向黄飞虎告知其情,黄寻踪追至轩辕坟,始知为狐精藏身老穴,便放火将坟烧之。妲己怀恨,佯称心疾发作须比干之心方能祛病,纣王立命比干剜心而使之亡。妲己又计诱飞虎之妻贾氏于摘星楼,唆使纣王隐而戏之,贾氏不从,跳楼自毙。黄飞虎之妹黄贵妃知之,往楼责斥纣王无道,也被纣王摔于楼下身亡。飞虎一怒反出朝歌,连破五关。至黄沙岭,太师闻仲追至,飞虎得清虚道德真君相救,遂投奔西岐而去。这一情节,《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有载。清末民初,甘肃各路秦腔常演。清咸、光时的三元官、福庆子、陈明德及民初的唐华、秦鸿德、李炳南、陈基来、盛三德等陇上名宿皆以此剧而享誉。《出五关》别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含折戏《挑袍》《出五关》《古城会》等。演述关羽同刘备、张飞于许州失散,被困土山。后知刘备去向,急欲坚往会兄。三次辞曹,曹操、张辽均避而不见,关羽挂印封金,留柬而辞,保定甘、糜二位兄嫂禽开许都。行至灞陵桥,曹率众将追至,关羽屯马横刀以待,曹惊,反赠以锦袍,关羽于马上挑袍扬长而去。途经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道关隘,连斩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猛将。至古城,张飞迎二嫂入城,拒关羽于城外。时,蔡阳追至,关羽以拖刀斩之,桃园兄弟终得相会。这一情节,载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清末民初,也是陇南的赵二、谢鸿民、刘金山等常演剧目。演出特点本剧多以“套本戏”形式出演。这种演出形式只在天水陇南曾盛极一时,据传最初是从陕西西府传来的。《双出五关》把朝代、内容、人物不同,但情节、角色、行当设置十分相近的两个剧目,按各含折戏次序含套一起进行交叉演出而形成的。其套法为:如以关羽《挑袍》为开场,二场必接演黄飞虎《祭妻》,第三场换演关羽《出五关》,第四场则接黄飞虎《反五关》,最后以关羽《古城会》刀劈蔡阳桃园兄弟相会而结束。其中的区别仅在于因戏终剧目有别而名称相异。当以关羽《挑袍》开场,又以关羽《古城会》戏终的,称《东五关》;凡以黄飞虎《祭妻》为开场,又以黄飞虎《黄沙岭》投奔西岐而戏毕者,则称《西五关》。“套本戏”往往在两个不同班社或者两个演员之间进行,通常带有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以此达到争夺演出市场或占领戏班台柱地位的目的。而且,还多以“对台戏”的形式出现,两个戏班、两个台口、相互交叉换演而形成别番情趣。也可两个演员、一个台口、相互轮番竞技而比试高低输赢。最后视台下观众多寡来定优劣。当然,也有一些班社独家上演套本戏的情形,而且两剧主角,既可由二人饰演,也可由多人分演,目的不外乎炫耀自家箱底丰厚,显示演员阵容强大。“套本戏”既是“对台”竞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腔艺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过去的风气,各戏班演出全由市场调节,班社与班社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即使演员与演员之间,竞争也非常残酷,但又非常公平,由此达到“优胜劣汰”、促使演员苦学苦练技艺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秦腔名家差不多都有过这种经历,被誉为“十二红”的李夺山,就曾在武威“对台”竞技失利,由此激发他“悬梁刺股,晨夕不休”的苦练精神,最终成为煊赫陇上秦坛的生行翘楚。天水鸿盛社的李炳南、谢玉堂(料子)、魏保(吊爷)、沈鸿华(黑巴巴)、谢鸿民,以及西和县三盛班的任长道、徽县缙升社的冯大鹏等,都演过《双出五关》套本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成绝响。 -
302019-09
[ 词条 ]苏凤丽
苏凤丽(1971~)秦腔演员。女。工正小旦。甘肃庄浪县人。12岁考入平凉地区艺术学校,师承康建芳、吴晓惠。1987年毕业后,分配至平凉地区秦剧团从事演艺工作。1999年调入甘肃省秦剧团,成为该团主要演员。表演稳重大气,唱功尤佳,专以肖玉玲派唱腔赢人。所演剧目甚多,擅演剧目有《玉堂春》《铡美案》《梨花情》《四贤册》《探窑》等,尤以《探窑》最享盛名。获奖甚多,在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均获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金奖,甘肃省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大奖,甘肃省艺术人才银飞天奖等。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饰演《锁麟囊》之薛湘灵(王正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