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32019-10
[ 词条 ]赵永庆
(1941~ )秦腔演员。工小生。1954年入宁夏中卫秦腔剧团学艺。1967年起调中卫商业局工作。1971年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任演员。 -
82019-10
[ 词条 ]杨公愚
杨公愚(1916-1989)秦腔剧作家、演员。陕西西安市人。历任七月剧团、绥德分区文工团团长,绥德分区文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易俗社社长,西安市文化局副局长,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副主席。边区时曾创作秦腔剧目《新教子》《壮丁鉴》《抓汉奸》等。擅演《鱼腹山》《三打祝家庄》《廉颇蔺相如》《林冲歼仇记》《斩马谡》《三滴血》等历史传统剧目,以及《大家喜欢》《保卫和平》《妇女代表》等现代剧。 -
302019-09
[ 词条 ]《白水滩》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通天犀》《十一郎》《血溅万花楼》。须生、武旦、大净唱做工戏。含折子戏《起解》《面虎》。事出清人《通天犀》传奇。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长安书店刊行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温玉堂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二龙山华世春起兵反朝,明世宗命罗廷和其子罗通出征,生擒华世春,解京途中被华妹碧莲劫去。 -
302019-09
[ 词条 ]行当
秦腔行当沿革秦腔最初的行当发展基础是当地民间小戏,它的行当分类经历了由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四行”为核心的由简到繁和不定规到定规的演变过程。秦腔形成初期的行当 明末清初秦腔剧种由民间小戏向舞台大戏嬗变,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为主。秦腔、同州梆发展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西府秦腔发展为四大行十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武生——孔桂林《别窑》剧照秦腔成熟后的行当 秦腔作为梆子声腔剧种,发展到乾嘉时期趋于成熟,以演传统历史故事大本戏为特色,剧中主要人物亦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烈女节妇。 -
302019-09
[ 词条 ]《负米养亲》
秦腔小戏。别名《子路负米》。范紫东编剧。贫生、正旦、毛净唱做戏。事出《论语》《春秋》等。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八集书录本。 -
82019-10
[ 词条 ]辅仁剧社
陕西秦腔班社。1949年宁强县青木川魏辅唐创办。主要演员有红生祝慕民、丑角王福民等。次年,解放军南下,魏辅唐缴械投降,与剧社断绝关系。1950年,剧社由社长王福民率领,巡演至甘肃武都时,由武都军分区接管后改组为武都专区五一秦腔剧团。 -
32019-10
[ 词条 ]武柱国
(1925~ )秦腔旦角演员。12岁入宁夏觉民学社乙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调入宁夏中卫县秦腔剧团,曾任该团团长。擅演《五典坡》之王宝钏、《白叮本》之武则天、《黑叮本》之李艳妃等。 -
82019-10
[ 词条 ]张正中
(1922~1984)秦腔演员。先工须生,后改唱花脸。陕西西安市人。小名东娃。11岁入西安正俗社丁班学艺,师从王德荣、郭敬堂,所演《吴起回国》《闯宫抱斗》《葫芦略》《临潼山》等戏,均辱二师真传。1949年后又在正俗社、渭南专区秦腔四团演出,最后落脚耀县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