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火烧赤壁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国志》《群英会》《借东风》《火攻计》小生、须生、大净、文丑、武生唱做并重。含折子戏《蒋干盗书》《打黄盖》。事出《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回,《三国志?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苇局刊行《草船借箭》奏腔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口条功
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借助戏中生、净角色所戴假须作各种不同舞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技巧。由于秦腔“口条”样式、密疏、长短不同,表演技巧也就纷呈多异,尤以三绺须表演技巧最为丰富,可概括为“捋、端、摆、绕、撩、吹、噙、挑扁、甩、弹、抖、飘、摊、推、搂、捨、夹,,共十八雛法。秦腔《游西湖》之贾似道,上场“自报家门”即以此式理须,表现出新矜恣纵不可一世之气;二是左右手心朝上,食指、中指夹着唇前须自上而下捋过须梢。戏中皇帝阁老、文臣学士多用。秦腔《困土山》中关羽,挑灯夜观《春秋》,一手“半捋”,一手端书,即用此式。端须双手或单手将须平端起来,表示让别人看自己,或者自己看自己,或配合偏头遮面,以示害羞。秦腔《拜台》中司马懿出场时即有此表演。前者如秦腔《卖画劈门》之白茂林,唾骂胡管家时,随着“啊哑’之语,把头一偏,将须从一边向胡管家一边绕去,以示愤慨;后者如秦腔《杀驿》中吴承恩,自刎时的跪膝绕须表演即是。 -
102019-10
[ 词条 ]板头铜器
秦腔[慢板]类唱腔板头铜器的一种。以鼓板击奏为其主要特征。音响淡雅、安逸,多用于生旦角色心态平静、舒缓的演唱。依腔速及起板过门,有[完全安板[[拦头安板][懒翻身安板]等多种。安板板头在秦腔[二倒板]板头中也有所用。慢板塌板板头秦腔[慢板]类唱腔板头铜器的一种。以加用大锣、铙钹等大铜器击奏为主要特征。二六板摇板板头秦腔[二六板]类唱腔板头铜器的一种。因鼓师右手摇击牙子,左手敲击干鼓,并以小锣等小件击乐击奏,故名。音效淡雅、安详,生、旦、丑角常用。依腔速和锣鼓点子,有[慢摇板][紧摇板]两体。二六板代板板头秦腔[二六板]类唱腔板头铜器的一种。依不同配器可分为[小代板][大代板]两体。每类又依腔速、点法和用场,还各有细分。秦腔唱腔程式之一。[尖板]类唱腔板头铜器的一种。由[滚板]的板头铜器和[尖板]的板头过门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苦音起板腔。腔体长大,结构复杂,多用于人物戏剧情绪异常激动甚至极度悲痛之时。 -
32019-10
[ 词条 ]边肖
(1971~)秦腔演员。工小生、兼演须生。甘肃庆城县人。1984年考入甘肃省庆阳艺术学校学习,师承韩佑民、尚志高、王复生、张发仁、王希孝等。毕业后曾在庆阳文工团、武威地区秦剧团工作。从艺20多年来,坚持基本功训练,致力于传统戏曲演唱发声的改革创新,借鉴其他剧种的演唱技法丰富完善自己,以民歌演唱技巧,充分发挥自己高、宽、亮嗓音之优势,在秦腔、陇剧演唱艺术上有了较大提升,由此塑造出的人物更加生动2000年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2001年调至甘肃省陇剧院。同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甘肃省文化人才“银飞天奖”。2003年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窦娥冤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六月雪》《羊肚汤》等。正旦、老旦、须生、小丑唱做戏。含折子戏《六月雪》(又称《斩窦娥》)。事出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明叶宪袓《金锁记》传奇等。各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程海清、谢兴隆、田兴华等口述秦腔抄录本,长安书店刊行李约祉、张茂亭改编秦腔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马健翎改编本。 -
82019-10
[ 词条 ]烟火戏
秦腔表演中鬼魂形象出场时,都要放一把火彩,故名。鬼魂本是人们心目中虚幻意念的无形存在,但在传统戏里,通过真人扮演使其具象化和真实化。秦腔鬼魂戏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鉢中莲》第十四出《补缸》,此为[西秦腔二犯]演唱的西秦腔剧目。其中净(即丑)扮者为顾老儿,贴扮者为殷氏原形;小旦扮者为殷氏僵尸替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秦腔剧作家马健翎对鬼魂戏《红梅阁》进行了改编,并将鬼魂李慧娘复仇情节改为活人复仇重新上演,由此引发了有关鬼魂戏的学术争鸣。西安市五一剧团李爱琴(左)饰林昭德、郭秀凤饰王桂英(孟云提供)经典剧目 清朝以来,秦腔鬼魂戏更多。秦腔中演出烟火戏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法式和技巧,有生、净鬼魂出场挂纸幡表演,形成耍纸幡、耍鞭幡、耍引魂幡,以及旦角所用月光带等表演特技。 -
12019-11
[ 词条 ]韩绾青
(1884-1957)秦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陕西西安市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凤翙)秘书。1916年陈伯生督陕期间任其副官。著名京剧演员邴少霞、著名秦腔演员王玉琴等,都得到过他的指导与教诲。 -
82019-10
[ 词条 ]踩跷
秦腔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趾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趾上,称为扎跷。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此推广到其他剧种。继魏长生之后,表演踩跷著名者有陈银官、陈雨农、朱怡堂等。《药毒武大郎》中潘金莲即有此特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