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庆阳军分区文艺工作队
秦腔演出团体,也演眉户、歌剧、话剧等。1949年初成立于华池县悦乐上堡子村。隶属陇东军分区领导。初名陇东军分区宣传队。廖魁任队长,1949年6月,随军进驻西峰。演出的秦腔剧目有《血泪仇》《阎王寨》《穷人恨》《英雄刘四虎》《紧握手中枪》等。自创剧目有《担砖路上》《白菜籽》《刘青莲转变》等。 -
302019-09
[ 词条 ]苏凤丽
苏凤丽(1971~)秦腔演员。女。工正小旦。甘肃庄浪县人。12岁考入平凉地区艺术学校,师承康建芳、吴晓惠。1987年毕业后,分配至平凉地区秦剧团从事演艺工作。获奖甚多,在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均获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金奖,甘肃省首届红梅大奖赛中获红梅大奖,甘肃省艺术人才银飞天奖等。 -
82019-10
[ 词条 ]王彦魁
王彦魁(1878~1941)秦腔演员。初工小生,后演须生。陕西岐山县人。又名王书,艺名“唐娃子”,人称“王班长”。幼入汉中石娃子戏班学艺。出科后,曾在丑寅班、永顺班、华庆班搭班演出。演唱主用天罡音,满宫满调,音量不大却浑厚清澈,被誉为西路秦腔正宗,并有“刘立杰第二”之誉。其甩麻鞭、打一鞭、耍单鞭、舞双枪、鞭扫灯花及耍拳、劈叉等特技都享有很高声誉。 -
82019-10
[ 词条 ]张寿全
张寿全(1873-1938)秦腔演员。工净。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假科儿。清光绪末年,为德盛班演员,后入陈雨农之玉庆班。西安三意社成立后,一直在该社从艺演出。戏路宽博,大花、二花皆精。王绍猷《秦腔记闻》咏其为“狂风怒吼,雷电交鸣,三峡波涛,河岳声灵”。 -
302019-09
[ 词条 ]和小强
(1964~)秦腔演员。主工文武须生。乌鲁木齐市人。自幼得其父母和强、熊月玲教诲。1981年考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嗓音洪亮,功底扎实,扮相英武潇洒。连续5次参加西北五省区首府市名家新秀交流演出活动,以及首届、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均获表演一等、二等奖;其论文《常演常新,艺无止境》获论文二等奖;有个人盒带集锦出版行世。 -
302019-09
[ 词条 ]卢东升
卢东升(1945~ )秦腔琴师、作曲,一级演奏员。陕西延安市人。I960年考入西安易俗社,主操板胡。七十年代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毕业后回团,除操琴外,兼任作曲、配器和指挥。曾为数十部剧目作曲,其中《西安事变》《白龙口》分获文化部一等奖和鼓励奖,《梨花梦》《定海在长安》获陕西省音乐设计奖,《女魂》《冼夫人》获西安市一等奖,秦腔广播剧《新五典坡》获省电台作曲一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辕门斩子》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换衣》《大辕门》。须生唱做并重。含折子戏《见太娘》(又称《头帐》)《见八王》(又称仁帐》)。事出《杨家府演义》卷五。各路秦腔常演。有1941年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本,1950年西安太华纯益成书局刊行秦腔本,1954年长安书店刊行《秦腔汇编》第一集书录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甘肃省图书馆藏秦腔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调门
秦腔以笛子为定调乐器。根据演员嗓子音域,秦腔通常选用三眼调、硬三眼调和软三眼调3种调门。清末民国初年,秦腔艺人选择用硬三眼调为其调门者极为普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多以三眼调为调门,五十年代以后,除个别嗓音较高的演员仍沿用此调门外,绝大多数演员则定软三眼调。①三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