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得胜班
甘肃秦腔戏班。清宣统三年(1911)创建于兰州,班主为李夺山(老十二红)。成员大多来自万顺班。主要活动场所在城隍庙、安定门外及临近乡村。全班人员约30名。主要演员有李夺山(须生)、唐华、林儿(须生)、耿忠义、岳钟华、胡旦(旦)、高旦(青衣)、闵某(老旦)、李海亭等。该班在表演风格及演出剧目上,体现了甘肃中路秦腔的艺术特点,为兰州观众所喜爱。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斧劈老君堂》《火焰驹》《灭方腊》《狮子楼》《逃国》《碧游宫》《炮烙柱》《宫门挂带》《九莲灯》《八件衣》《哭五更》《太湖城》《五雷阵》《过玄关》《卖华山》《山海关》〈麒麟山》《夜断阴曹》《大雪山》《阴会》《串龙珠》《斩秦英》《拾万金》等百余出。1929年李夺山去世,班社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阿宫腔
又称“遏工腔”“北路秦腔”。流行于渭北黄土高原及陕北一带的皮影腔调。盛行于泾阳、三原、乾县、礼泉、富平、耀洲等地。最初出现于礼泉,现以富平为中心。故属北路秦腔之遗派。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板调同样有[慢板][二六][尖板][二倒板][七锤]等。演唱用喉音和鼻音,口不放音。唱七字句或十字句时,讲究中间停顿与句尾落音的“起止”,故有“三放不及一遏”之说。有乐器20余种,二股弦为主奏,月琴、胡琴、唢呐、笛等辅之,武场击节鼓板领衔,其他还有小锣鼓、千鼓、堂鼓、平锣、大锣、钩锣、,马锣、手锣、云锣)、铙钹、铰子、梆子、牙子和大号。有曲牌400多只,传统剧目数百本。班社有清同治金马驹班、金盆子班、玉石娃班等。历代著名演员有董相、任相、赵相、张娃子、王仓、李正起、石娃子、吴景太、王三元、殷天焕等。 -
302019-09
[ 词条 ]四川红
四川红(生卒年不详)陕西秦腔演员。工花旦。光绪末叶,由四川归陕,驰名渭北。代表剧目有《忠孝图》《辛安驿》《富贵图》《锦绣图》《铁弓缘》《女打宫》等戏。 -
302019-09
[ 词条 ]科班
培训戏曲艺徒的机构。科班出现之前,戏曲人才的培养多采用家传和以师带徒的方法分散进行。秦腔科班始于何时,因史料匮乏尚难确定。清光绪十二年(1886),临潼县魁盛班(后改华清班),招收一批学员入科训练,培养出陈雨农、阎全德、白相、赵益儿、郑香亭等著名艺术家,是西安目前见诸文字较早的科班。光绪末年,由双翠班改名的西安德盛班,招收一批学生,培训三年,出科的“德”字辈著名艺术家有旦角李德印、须生郗德育、小生王德孝、净角安德功、田德年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秦腔名净李金鸣(假葫芦),在临潼新丰宋老三的经济支持下,招收60多名学生人科,培养出名演员毛金荣、余奎璧(白菜心)、毕玉堂(活周瑜)、张学真(白菜红)、王进宝、王许娃等,后来成为秦中社的主要演员。1912年7月1日,陕西易俗怜学社成立,专设学校部培训戏曲人才,学生先从学文化肇始,同时进行严格的戏曲专业训练,然后参加演出实践。这种培养学生的方法,较之以师带徒和普通科班更为先进,一出现便引起竞相仿效。西安及其郊县的榛苓社、长庆社(三意社)、秦中社、化民社、正俗社、秦钟社、牖民社、鸣盛社(二黄)等,都招收学生习艺,科班达到一个新的时期,但这些科班皆为演出团体的附设机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出现了独立的专门机构。1941年成立的“陕西省戏居抟修科”,专门培养秦腔艺术人才。活跃于西安地区的秦腔、二黄、京剧、豫剧等演出团体,仍采用内部附设科班办法。科班的人员构成以戏班带科班的民间戏班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地方富户、豪绅出资兴办,目的除营业牟利外,也为了扬名显贵。如临潼的魁盛班,班主胡魁不仅是雨金地区的巨富,又在县衙供职,权财兼备,有条件开办科班。二是由学识渊博、政治上进步的知识分子筹办、军政要员资助的科班。如陕西易俗伶学社、夏声剧校等。这类班社在辛亥革命后才有,旨在通过戏曲的高台教化,辅助社会教育,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是由有经济实力的班社出资,聘请名师办附设科班,为戏班自身培养艺术人才。像德盛班、秦中社、榛苓社、长庆社(三意社)、正俗社等。此类数量较多,是科班的主流。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办科班俗称“盘窝子”,主办人称“窝头”,后称“班主”,也有其他称谓的。他们负责筹集经费、聘师招生、置办设备等重大事项。科班内设教练和管理人员。民国以后改良剧社,设教务长或教务主任。教练多由饱学艺高名孚众望的艺人担任,专门承担科班内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外联和生活管理等工作。科班内设教师若干,承担教学任务。科班的教学活动科班分单科制和多科制。单科只培养一届,待学生出科,便组织戏班;多科制,是培养两届以上甚至十数届学生。学生出科后,除留科班所属班社者外,允许自由搭班演戏。科班开科多在秋冬农闲季节,每科招收学生20至30名不等。招收学生多者,则分班培养。学艺期限多为三年,也有一年、四年、五年的。学生入科年龄一般限在7至14岁之间。在科期间,科班供给食宿和简单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每天黎明即起,早、午、晚三次练功练唱,其余时间随师学戏,□传心授,模仿强记。民国以后,从易俗社始,剧社附设科班,将文化课、专业课和排演剧目合为一体,进行教学。秦腔科班教学具有口传心授、注重舞台实践、强调戏德培养、注重基本功训练、因材施教、教学手段严厉等特点。①口传心授。科班中的教师授课较少涉及理论教学,更多的是秉承言传身教的传统,亲自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们跟着学,以使学生掌握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要领。且经常在示范中结合具体剧目,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②注重舞台实践。学员进人科班后先要学跑龙套,并到戏园子中参与演出,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舞台经验,熟悉台上的场面调度。学戏与排戏相结合,先由教师指派角色,然后背词,再练习用韵白念出,接着学唱腔、身段,精熟后就开始响排(即排练时带场面),然后彩排,最后上台演唱,并要在舞台上反复演练以使演出达到完美。科班频繁的演出,为学员提供了充足的艺术实践机会。③戏德培养。科班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要求演出时不突出自己,不压倒别人;同台演戏,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别人发生舞台事故,竭力加以弥补、挽救。做到这几点,便叫作“有戏德”。④基本功训练。科班中的学员不论将来要归哪一行当,入门必学并严格训练的五大式包括男、女角五大式,丑角另加茶壶嘴式。每扎一式的时间,必须坚持七八分钟以上,以求给膀、腰、腿上功,达到能支持、能控制,上台表演才能做到一次扎定,姿势准确,含乎要求。⑤因材施教。注重“量材授艺,人尽其才”。学员入科后,先由社长及教师按其体态、资质、容貌、嗓音,初步决定学哪一行当,有时也让学员试学多种行当,以方便教师进一步观察学员的特点和长处。大部分学员入科不久就可以确定所学行当,也有部分学员在归入某一行当后出现问题,又改学另一行当,叫作“归工”。⑥教学手段严厉。科班的教师认为“不打不成才”,教学时讲究“打戏”。科班教师为求学员早日成才,多采取硬扳硬压的方法,也常用体罚的手段教育学生。学员每曰都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以致有学员把人科班称为“蹲大狱”。科班的演出活动科班对外演出的收入是科班主要的经济来源。较大的科班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如易俗伶学社、西安长庆社、秦中社都有自己的固定戏园子可供演出。一般入科三个月就要分行当教戏,半年要求学生学会三至五出戏。教学戏俗称“开门戏”或“启蒙戏”,多为以唱为主的传统剧目,如《二进宫》《花亭相会》《重台》等,半年之后就要登台演出。科班对学员的管理科班班规十分严格,包括打骂体罚,入科前还要履行入科手续,由家长、保人和学生向科班写出字据,内容一般是:在科班学戏期间,死亡逃走,概不负责;定好几年出师,出师之后,还要给科班效力若干年等;人科后,保证遵守科班各项制度和服从教师管教。学员还要按科班字号按辈取艺名,如易俗伶学社前四科学生按“中、华、民、国”四字排辈。在科班的学习生活中,学员要接受科班严格管理,起居作息都有一定的时间,经常要从天刚亮练到夜里。科班还制定了各种班规纪律,禁止在班结党、背班逃走、夜不归宿、夜晚串铺、偷窃物件、设局赌钱、口角斗殴、扮戏耍笑、扮戏懈怠等规矩,如有违反,轻则罚跪、责打,重则逐出科班。在学艺期间,演出所得收入一般都归科班所有,也有个别科班的学员可以拿到少量戏份(指演出收入),出科后还要帮师或给所属戏班演出一至三年,演出收入归师傅或戏班,自己只拿微薄工资。帮师期满,才能最后出科,自由搭班。 -
302019-09
[ 词条 ]司马茂夜断阴曹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张英反汉》《夜断七贤》等。正生、须生、武生唱做戏。事出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阴》、清涂石麒《大转轮》杂剧及嵇永仁《读离骚》。西路、南路秦腔剧目。现存版本有清光绪三年陕西三元堂梓行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贾列贤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汉灵帝时,侍郎窦文进因保奏张刚、张英兄弟,被梁冀所害。窦之门客司马茂告于玉帝,玉帝使冥王收司马茂灵魂赴阴间审理四大积案,茂一一审清,并将侍郎窦文进被梁冀所害一案亦俱审清,即令还阳,梁冀被除,人间沉冤昭雪。 -
302019-09
[ 词条 ]《一捧雪》
别名《斩莫成》《古玉杯》《莫成替主》《大审戚继光》。有两部:一部系中路秦腔演出本,为单本戏;一部西路甘肃秦腔演出本,系连台本戏(二本),第一本《斩莫成》、第二本《大审戚继光》、第三本《审头刺汤》。须生、丑唱做工并重。含折子戏《捜杯》《审头刺汤》。事出清代李渔《一捧雪》传奇及清人《一捧雪》弹词。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长安书店刊行陈显远改编秦腔《捜杯》折戏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刊行谢龙整理改编秦腔本。另有《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二十六集收录祁天宝口述本、《河北省传统剧目汇集》第五十集收录刘和山口述《审头刺汤》本、河北省艺术学校藏张富贵口述谷剑东整理《审头刺汤》本,以及山东梆子本、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抄录本和上党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莫怀古之友汤勤,逢迎权贵严世蕃,献计谋夺莫之家藏玉杯“一捧雪”。莫无奈,以赝品献之,严怒而捜杯,未获。莫弃官而逃,莫的仆人奠成为主替死,怀古为戚继光所救。 -
302019-09
[ 词条 ]李文宇
李文宇(1924~1982)演员、导演。山西河津县人。1939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曾任西北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三团团长,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团长,渭南地区总导演等职。在排导工作上,善于大胆革新,勇于艺术实践,富于独创精神。其所导的许多剧目,总是通过某种薪新的手法表达出新的思想和立意,如在陕西省戏曲剧院主持参加排导的《赵氏孤儿》《游西湖》《安安送米》《白玉钿》《谢碟环》《庵堂认母》等,在渭南地区秦腔一团排导的《年青的一代》《江姐》《银光重放》《八一风暴》《铡美案》等戏,大部分都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此外,对现代戏也兴趣极高,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创造出新的舞台动作语言,如导演的《鹰山春雷》就有其独到之处。 -
302019-09
[ 词条 ]取洛阳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光武山》《破洛阳》。生、武生、二净唱做打并重。事出《东汉演义》第五十回,《赐绣球》传奇。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蒲州、北路梆子存抄本,蒲剧团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秀命邓禹为帅攻打洛阳,乃用激将法使马武怒返太行山。洛阳守将苏显闻知,路拦马武劝降。邓禹即派吴汉、岑彭、姚期、杜茂迎敌,马武生擒苏显,攻破洛阳,王莽擒获,刘秀欲赦之,马武不从,乃绑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