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王宝童
王宝童(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天水西秦鸿盛社的台柱。甘肃武山县人。幼知书,汉唐历史诸说野部皆能贯通,尤以博涉纪籍编演戏曲而著称,故少时被称为“饱童”,而真名遂佚,成名后易“饱”为“宝”。擅长做派唱工另翻花样、别出心裁。如演《未央宫》之韩信,自诉生平时,直以《淮阴列传》为底本;演《五丈原》之诸葛,复苏后所唱大段唱词终其一生,将《隆中对》《出师表》《六出祁山》等一一述及。同时,因其“白口”特好,还对中草药之药性、功能皆通。1910年前后,曾与西秦鸿盛社名净到兰州献技演出,其所饰《药王卷》之孙思邈,将各种草药名目、药性,一味不缺地背诵如流。他的“挑胡子”表演亦与众不同,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胡须撂上帽翅。而唱腔亦显清高,音韵别具,深为观众叹服,也颇受一般读书人喜爱和模仿。 -
82019-10
[ 词条 ]恩科子
恩科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兰州红”。因身材短小,不长靠甲。清光绪中叶为福盛班之须生台柱。所饰《黄金台》之田单、《机房训子》之薛保、《紫霞宫》之夏良等有情有趣;演《炮烙柱》之梅伯、《二启箭》之刘备、《麒麟山》之马三保,以及《斩莫成》《斩侯英》《杀驿》《逃国》等戏,则又壮烈悲愤。尤其反串《大郑宫》之净角秦始皇,更为精湛。王绍猷在《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一文中赞道:“现身说法,已臻化境,疾徐巧缀,可为借镜。” -
82019-10
[ 词条 ]杨全儿
杨全儿(生卒年不详)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甘肃甘谷县人。与三元官同系一师所教。据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曾应三元官之邀到兰州献艺,会长为试其技艺,要其以仓颉、观音菩萨为主角,编演一出情节连贯、内容不可重复的连台本戏,自定会期及编演时间。后杨全儿主动承担,并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禽情绝俗、拯溺救世等情节为主线,编成《玉皇传》72本连台本戏,连续演唱72天,观众、同行因此对其大为折服。自此,获得“赛天红”的美誉。 -
82019-10
[ 词条 ]晋(福长)派
晋福长创立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晋福长(1890-1965),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9岁入长庆社,与阎国斌、刘光华、王禄林同科。以演木偶、皮影小戏开蒙,三年工夫,练就了唱念敲击多种技能。遂被榛苓社看中,从此由小戏改学大戏。因其自知身架功力稍欠,加之赋性洒脱是崇尚自由之人,而秦腔之丑行,“有临场发挥的余地,随时可以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尤其对于世态炎凉,满眼不平,恰如骨鲠在喉,以吐为快。”凡此,俱与他耿直的秉性、清浊分明的个性十分对路,故将丑行确立为终生进取的从艺目标,“应当说,这是个相当高的起点,与其曰后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名丑’关系密切。”后在关中各县搭班演戏。他扮演的小丑以“说”见长,口齿流利,善说快板。诙谐幽默,风趣横生,素有“滑稽大王”之称。晋福长记忆力惊人,腹库存戏200出以上。另外他的多才多艺也是“屈指无几”,秦腔之外能唱眉户、道情、汉调二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曾与老辈著名旦角安鸿印演《小八扯》,一会儿唱汉调二黄《天水关》的诸葛亮,一会儿唱河北梆子《杀狗》的焦氏,一会儿唱秦腔《杀庙》的秦香莲,还唱《男绑子》的唐代宗,安鸿印则对唱花脸郭子仪,珠联璧合,丰富多彩,于今少见。1952年,流落半生的晋福长,被接到西安易俗社养老,安度晚年。1965年,传统剧目全部停演,他和安鸿印、汤涤俗、王天民、李可易等退休回家,不久于西安病逝。他诙谐、幽默、滑稽的喜剧艺术,是秦腔表演艺术宝贵的遗产,值辱继承和发扬。晋(福长)派艺术特色丑角向来不注重唱工,只重念白。晋(福长)派艺术特色同样集中体现在大段念白上,尤其他的晋白,堪为一绝。当年何振中(扮曹玉莲),和家彦(扮曹福)联袂演出《走雪》,晋福长在剧中同时串演两个“买卖人”,一老一少,一人双演,戏装都不换,只在上、下场间隙,加一个“髯口”了事。却着意在“白口”上大做文章:一个瓮声瓮气,生冷蹭倔,显得极不随和,因生意没谈成,还憋着一肚子气;一个调高声柔,满面春风,圆通老到,虽然事也未办成却买卖不成仁义在。此一老一少,均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山西话,别开生面的演出,观众极感兴趣。晋福长的祖籍本在山西临猗,其家老辈因经商而落户西安,自幼在家说家乡话,对外操陕西腔,两种方言都很地道。因而,秦腔丑角的“晋白”,极有可能始于晋福长,倘果真如此,还当追记首创之功。另外,晋善说绕口令式的快板段子,而且段子愈长,吐字愈清,口齿伶俐,声调铿锵,节奏绵密,且富感情色彩,说到紧要处,还能边说边吹动八字胡,饶有风趣,故辱“滑稽大王”之称。《捉鹌鹑》出场后的“大徒弟叫踏打,二徒弟叫打蹬”,还有《拾黄金》的“说一个一,道一个一”,以及“一个小伙爱放羊”等大段绕口令式的快板,均为其独创,已成秦腔家珍。再加上晋福长善于现场“抓哏”,他和孟遏云、沈爱莲、苏蕊娥等含演《女起解》所扮崇公道,爽直、善良、憝厚、倔强兼而有之,十分难辱。剧中有一句台词:“谁再问我,我就说我是苏三他干大哩!”他则时作变通,有意把“苏三”说成配演者“孟遏云”或“苏蕊娥”,现场抓哏,观众欣然,很有舞台效果。但若与何振中配演,却不如此,因为他们是平辈,年龄相近,他绝不以占别人便宜而哗众取宠,这也可见其戏品艺风。正因如此许多同业都乐于与他同台,因为他并不一味表现自己,喧宾夺主,而是默契配合,甚至利用丑角的“灵活性”,替别人掩饰破绽。他的丑角戏,古装、时装都有,多而且全,诸如丑官、丑将、商役、解差、脚夫、店家、媒婆、鹤儿、和尚、尼姑、土匪、小偷、地痞、流ffi、浪子、二混、阔佬、恶少、市民、村夫等,而且善于体察,各俱情态。其突出之处在于演人,而不是“耍怪”,因而丑角不丑,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油滑,颇有格调。《打张继保》、华阴蒲溪街不唱《审头刺汤》、后坝孙家庄不唱《拾玉镯》等,因为前者属汤姓望族之“违戏”,后者风流事有辱孙家大户之门风。此外,小庙不唱大神戏,民家不唱封神戏等,原因也在于有违“小不劳大,劳大不容”之习俗。 -
82019-10
[ 词条 ]二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武戏衣的专门衣箱。包括靠、改良靠、龙箭、各色箭衣、大铠、滚身子(即夸衣)、抱衣(即打衣)、马褂、鞑子衣(兵卒衣)、女战衣战裙、鱼鳞甲、虎皮甲、亮肚、靠架、校卫衣、兵衣兵坎、鹤童衣、鹿童衣、猴衣、哪吒衣、胖袄、云肩、彩裤、大丝绦、风带、板带、二角(即二角领)、扎判用具等。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由前片、后片、两袖、两靠腿(又称“靠牌”)组成。圆领、紧袖口,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表示铁甲,边沿做两层装饰,内绣万字不断头,外绣江崖,靠肚则绣动物图形。主要有大靠、硬靠、软靠、改良靠、女靠、周仓靠等种。大靠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有男硬靠与女硬靠之分。①男硬靠。又称大靠。背扎四面三角形靠旗,上绣龙形及海水等图案,每面旗顶端附一条飘带 等并与旗色相异。图形绣独龙或龙纹样者,为武生或老武生穿用;绣虎头者为武花脸穿用。靠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甲纹以平金绣出。靠的附件有白虎座子与靠旗,白虎座可插四面靠旗。白虎座子上加楔成四巢,旗色与靠色须一致。穿用时加戴三尖领。若系元帅穿用,还须加戴帅盔。②女硬靠。剧中武旦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形制与大靠同,唯肚靠略小,不绣龙纹虎纹,而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端增设两排长飘带,带头为宝剑形,缀排穗,肩甲下衬荷叶袖,沿边缀以网穗,使其更富于装饰。杏黄缎韦陀纹男大靠—— — 背壶及靠旗黑缎盘金绣男大靠粉红绉缎彩绣女大靠软靠凡剧中角色扎靠而不戴靠旗者,称为软靠。如秦腔《古城会》等戏中之关羽着靠即属此类。改良靠在原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男女之分。①改良男靠。原系周信芳制,后在秦腔中沿用。特点为:不插靠旗,去掉靠肚,增加前后两片靠腿;腰系软带,带正中与靠两头均有虎头;各块甲片边缘均缀排穗,靠外可穿罩官衣。如秦腔《张松献地图》中刘备即穿此靠。改良靠不及大靠威武,故剧中只供下级将官穿用,若系番将则须戴毛兜兜。②改良女靠。款式与男改良靠大同,唯甲片所绣纹样改为凤凰牡丹花纹。白缎彩绣改良男靠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周仓靠剧中周仓专用,故名。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因周仓身形特异,故靠肚加宽,靠腿加大,且靠肚不绣龙虎纹,而做鱼鳞甲,并缀以两块护心镜。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穿用时须用扎判方法造型;垫包甚多;使其挺胸腆肚、缩头耸肩。霸王靠戏中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关羽靠戏中关羽专用。绿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周身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二郎靠戏中二郎神杨戬专用。深黄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仅靠旗为方形。专用靠因剧团条件而定,一般不备,多以普通靠代之。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王侯、将令页、校尉所着之服饰。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与普通马褂无异。色有红、绿、黄、白、黑五种,穿用时内套箭衣,并戴三角领,佩戴凉帽。有团龙马褂、团花马褂及黄马褂。团龙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多系帝王、侯爷角色行路时穿用。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上绣团龙纹样四团,分布于前胸后背和左右两臂。袖边、衣摆为海水。配衬箭衣、戴三尖领。团花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家将、校尉等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无异,唯团龙纹样以团花代替,且袖边、衣摆无纹饰。黄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随从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同,但无纹饰。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原为清代的官服,后用于戏曲舞台。颜色有上五色、下五色十种。分龙箭、花箭、素箭。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多为皇帝出朝时黟穿,武将亦有用之;花箭为武将战败丢盔弃甲时所穿,上绣团花;素箭有黑、蓝等色,是公差、老军所穿。包括龙箭、花箭衣、素箭衣等。龙箭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下身前后左右开奴,奴筒及腰。分花、素两种。其花绣纹样各有不同。衣上绣有龙团、蟒水等,与“蟒”相比,龙团少二,即前后各三团,两臂各一团。绣法亦有彩绣、平金绣之区别。彩绣多为武将或皇帝出朝穿着,平金绣多为绿林豪杰穿用,武将有时亦穿用此服。并搭“三尖领”,系“鸾带”。花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少年英雄、武林豪杰角色之着装。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四开衩。花分团花、散花两体。团花“枝子花”、牡丹连叶,剧中常为少年英雄穿用,前三后三两臂各一。系大带。散花多为男妆女将穿用。搭云肩,系鸾带。草莽英雄则加挂毛兜兜。素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与龙箭衣、花箭衣同,唯无花绣,仅有宽边缘饰。分缎制、布制两种,缎制分黑、紫、灰、白四色,用于英雄侠士或衙役班头。也可作扎靠衬里,故又称“衬箭”。布制无缘饰,为剧中低等衙役或解差着用。打衣又称“豹衣”“抱衣”“英雄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常为侠客、绿林好汉等角色穿用。款式为大领、大襟,窄袖,下摆另续两层折裙,名“走水”。领边袖口及下摆均绣宽边缘饰。小团花纹样散绣于衣裤之上。配扣背绦子、鸾带。另还有老年义侠穿用的素抱衣,其款式与花抱衣同,但衣裤素底不绣花,而领边、袖边及下摆仍有缘饰。另有战衣战裙、滚身子、猴衣等。战衣战裙秦腔戏衣的一种。其款式与改良女靠大同,唯不戴云肩,不束腰带,也无甲片,上及对襟短衣,下及两片靠腿,内穿长裤,上衣、靠腿均绣纹样和壮丹花纹装饰。滚身子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分花、素两种。花滚身全身散绣燕子或蝴蝶,剧中为丑行侠客穿用;素滚身仅在前胸及左右两侧缝缀三排白色“英雄结”(即排组)。服色以素黑居多。剧中为江湖义士、家丁打打手穿用。猴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孙悟空专用戏衣。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宽边,下摆另续两层褶裙。近年来又时兴以“挎子”覆于两胯之上。挎子用布或缎制作,下沿四周呈扁叶状锯齿形。黄色,上绘毛花纹样,表示猴皮。并与猴帽配套穿戴。袍服饰品秦腔戏装的附件饰物。计有云肩、腰巾、仮单、四喜带、绦子、玉带、大带等多种。云肩秦戏装的装饰物。旦角穿用蟒和宫装时,必须加穿。立领,对襟,大仅盖肩,边呈云形,缀有网穂,上绣牡丹等图案,以如意图案为边饰,穿用时套在脖肩之上,颜色可与服色相配。女蟒云肩饭单秦腔戏装的装饰物。兼有围裙的用途。上端尖圆,页部有扣襻,与上衣领结连接,左右抹角,胶下也缝有襻带,绕于背部系结固定。丝绒或级料制,上绣花草装饰,并系四喜带。色有多种,凡着袄衣袄裤的小家碧玉角色,都须配穿。如《柜中缘》冲许翠、《拾玉镯》中宋巧娇所穿即是。玉带秦腔戏装的装饰物。硬胎,黑色,上镶方、圆形小玉块,穿蟒和官衣的角色都须佩戴。绦子秦腔戏装的装饰物。丝麻编织而成的绳子。长约四米,绦头为穗。凡穿褶子、帔、老旦蟒的角色佩系。 -
82019-10
[ 词条 ]戏衣
戏衣又称行头、戏装。用于秦腔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服装服饰,包括蟒、靠、帔、袄,盔、冠、巾、帽以及鞋靴等。秦腔戏衣基本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兼收金、元、清各民族服饰之优长,经过不断改进、充实、发展方渐定型。这些服饰,既有它形成的生活原型,同时又和不同朝代的着装保持着一定距离。尽管秦腔传统剧目表现的故事内容上至汤商,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款式区别甚大,朝廷对官民士庶着装历来就有等级极严的界定。但秦腔演员扮戏穿的却是不分朝代的大一统“戏衣”。原因在于生活中的服装被用作“戏衣”之后,便成为秦腔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既可以显示其时代性,又不去强调具体的时代,特别对服饰的改制和增舍,都以舞台艺术之美和有利于演员表演为原则,如“水袖”,古代服装本来就没有它,但进入戏衣之后因为表演的需要,在袍服的袖口增设了二尺白绸,结果发展出戏曲相当繁难的“水袖功”表演技巧;还有武将穿的“大铠”,也增设了四面“靠旗”,既起到“提神”和装饰美化作用,还增加了武打表演难度。如皇帝大臣穿的“蟒袍”,清乾隆朝以前仅是无“蟒”的道袍,乾隆皇帝游江南发现民间昆曲班的戏衣中绣有蟒纹,回京后即令宫廷升平署添制“蟒袍”,在民间戏班渐渐也有了这种戏衣。箭衣、马褂本是清朝满人的服饰,秦腔也将其作为“戏衣”,而且让春秋时代的伍员《逃国》时穿用,还作为后汉三国刘备《长坂坡》的着装,令人觉得风格统一,十分协调。紫缎混绣改良蟒大红缎彩绣镶边女蟒绛红缎彩绣团龙蟒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绿缎绣边女兵衣——战袄蓝官衣方翅金纱帽大红绉缎混绣改良官衣钟馗帽女式绣凤风帽女式绣花风帽戏衣发展 历史上对秦腔戏衣虽然有过记载,如清乾降《秦云擺英小谱》一书钱献之记述张银花在四川金川演出时,“辄敷粉施小朱衣,锦裾缨络承之,辫发双委地,缀以明珠,贯缪金钓,腕累数十。”严长明记述关中以“姿擅”“绝色”的琐儿,更是浑身珠光宝气,华艳无比;“两臂金玉,腕阑尚着至数十串,乡里咸讶。”但此类例子不多,也不普遍。事实上,在秦腔艺术表演的发展过程中,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清光绪以前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亦有借用者,后又发展为实物行头,民国初又有高档的私人专有戏衣。①自制行头。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用手织粗白布,加以染色绘图,再敷一层蛋清使颜色牢固。后渐为用色布剪成纹样,缝缀在戏衣之上。行内将其称为自制行头。②借用行头。有的戏班还经常借用神道舆服以充实演出的行头。二十世纪初,甘肃庄浪县秦腔戏班演出时,便将县城隍庙塑神所着黄袍和蓝袍为戏中主角借穿,庙中伕役塑像之黄马褂,也为戏中龙套暂借穿用,秦腔艺人将此称为“借用行头”。③实物行头。有的秦腔班社将前清人们曾经穿戴过的马褂、纱褂、箭衣等生活着装,在舞台演出中直接穿用。艺人将此类遗物又称作“实物行头”。④私房行头。清光绪以后,随着陕、甘民间戏衣、行头、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管理戏衣的衣箱制也逐渐形成,富有的箱主讲究阔气和华丽,不惜重金购置戏箱。至清末民初,秦腔演员开始有了个人私有的戏衣,专供自己演出穿用,故称其为私房行头。私房行头一般均较高档,民国初年,兰州万顺班班主旦行演员史月卿,从上海购得一件缎料刺绣女帔,穿用后引起极大轰动。但拥有私房行头者并不太多,戏衣仍以布料、褐子、贡呢等作为制作材料。戏衣的设计与改革 辛亥革命后,陕西易俗社的改良戏曲兴起,改良戏装亦随之增多。如《殷桃娘》中的霸王靠,《蝴蝶杯》中田玉川的箭衣等,式样、图案花样翻新。演出时装戏《侠凤奇缘》《金手表》《大烟魔》等,改用现实生活衣着,演《顿和园》《鸦片战纪》等清代故事戏又采用清代官服与民装,谓之清装。旦角的褶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武汉等地影响,一律改用玻璃管和电光片缀绣,到三十年代又受北京戏衣影响,变为纯丝绒绣衣,戏衣花纹工艺为之一变。1933年起,在封至模的倡导下,开始依据剧情设计制作戏衣,经在《大孝传》《还我河山》《韩宝英》等戏中尝试,获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开来。四十年代条件优越的戏班还到苏、杭、京、沪购置戏衣,兴起金银绣衣。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艺工作者,为排演《查路条》《血泪仇》等现代戏,因受物质条件限制,除自制生活化服装外,则借用群众衣服穿着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服装更为讲究,曰趋精美。演传统戏,多采用苏州、上海制作的服装。改编剧目和新编剧目,逐步改用新设计新制作的服装。五十年代,西安易俗社演出的《游龟山》《三滴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赵氏孤儿》《游西湖》等戏的服装,就是由冯杰山、封至模、蔡鹤汀等专门设计,由省内外戏装工厂加工制作的。甘肃根据新编历史题材剧目自行设计定制服装,始自1954年甘肃省秦剧团演出的《李秀成》,该戏的服装设计者董尚义、刘守理,根据史料所载太平天国的衣装鞋帽样式,并适用戏剧唱念做打的需要加以设计,一反传统戏衣款式和纹样,获得较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956年以后,绝大多数秦腔剧团改为国营建制,全部从苏、沪、川等地购回全副戏箱,戏衣的款式、纹样甚至穿戴规制都向外剧种特别是京剧靠垅。现代戏装也普遍采用绸缎制作。六十年代,陕西在《灯笼红》《红梅岭》等现代戏服装设计制作中,首先采用编缎面料,并增饰图案花纹,力求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设计服装,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得了成功的经验。1966年以后,“样板戏”的服装模式成为典范,设计、用料、制作等要求十分严格,各剧团对服装设计、制作和经济投人等都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奢侈和公式化倾向。1978年后戏曲创作演出逐渐复苏和繁荣,舞台美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款式新颖、色彩和谐、用料精良、制作精细的服装设计,如《千古一帝》《冼夫人》《西安事变》《六斤县长》《万家春》《商鞅变法》等戏,在参加全省和全国汇演、调演中都获得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奖。戏衣种类 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有20种左右,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编肩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舟.、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以其演出服饰在生活中不同又基本分为长衣、短衣及外衣等。 祆 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襟、立领、小袖。前胸后背及两袖绒绣枝子花。若与裙配穿则称“袄裙”。其中着大折裙者,多为青衣角色;与裤配穿则称“袄裤”,剧中多为花旦穿用。另外还有媒旦袄,专用于媒旦一类角色,款式为大襟、立领、宽袖,衣长过膝,袖镶大沿多道,绒绣花纹,裤管极肥,且系裤脚。 裙 秦腔戏衣的一种。演出中下身所着服装,包括百折裙、大折裙二裙、水裙、要、腰包等。①百折裙。剧中作为旦角着帔或褶子时的衬裙。由白编制成,裙长及地,周围均为细折,前后正中各有一条宽12~16厘米的面料,称为“马面”,边沿绣有花草纹样,细折裙下缘亦绣花草纹样。②大折裙。剧中多于正旦、花旦与老旦所穿。裙长及地,角打大折。分各色花素。花裙统绣花卉、翎毛、蝴蝶,常与同色扶配穿,剧中用于正旦、花旦等角色。素裙不绣花,可以有缘饰,多用作老旦角色之衬裙。③二裙。多为纱料制成。筒状,裙长仅过膝。下摆绣花,罩在百折裙上。上身着古装,搭大云肩,系腰带,垂丝绦。秦腔目前仅用于《拷红》中红娘、《打焦赞》中杨排风二角。④水裙。剧中为平民、酒保专用。白春编制成,双层、大折,上层及胯,下层及膝,多与上身穿衣(大领、大襟、大袖带水袖)、下身着裤、白布袜、双梁鞋配穿。如秦腔《杨三小》中杨三小即着此装。⑤腰包。为白春编制作的细折裙,无纹饰。分长、短两种。长腰包男用时围系腰间,下垂及地,以示人物染病在身。女用时系于上胸,裙摆两角置线环,分别套在左右小指之上,以示染病或在行路途中。短腰包男女皆系腰间,裙摆两角掖于后腰之上,使双腿露出,表示行路。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褶子 又称“褶”,即长衫,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人物最常穿的便服。有男褶、女褶之分。戏衣穿戴顺序 演员完成面部、头部化妆后,开始进人穿戴戏衣鞋帽程序。秦腔对服装穿着有一套严格的规定顺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然后按自己所扮演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袍挂靠;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帽,挂须的角色还须挂上口条。秦腔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均有严格定制,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即使穿戴顺序也不容颠倒错乱。戏毕卸妆也是先从口条、盔帽、衣装、靴鞋、护领、内衣为序,一一归人所属衣箱,不容颠倒错乱。演员卸妆程序为:手持道具归入把子箱,头帽、口条、面牌、毛兜兜等归入头帽箱,蟒靠袄裙归人大衣箱,靴鞋彩裤分归靴鞋、三衣箱,旦角卸去头搭饰物归化妆箱,生净卸下水纱、网子、勒头带等,用油脂擦洗面部油彩。秦腔的衣箱根据其服装的重要性和质料优劣有主次之分,班社中常有“金头帽,银大衣”之说。演出中头帽箱和大衣箱必须放在上场口的重要位置,便于演员更换和赶场。 -
82019-10
[ 词条 ]面具
面具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妆扮之一。面具用纸褙做成,有面颜起伏,挖出眼孔,上绘面目表情或脸谱,并涂刷清漆固色。形制有桶形面具、只罩颜面面具、半截面具3种。①桶形面具。用来罩住头颅的面具,如秦腔《探阴山》《游西湖》中的牛头、马面、大头鬼等。②只罩颜面面具。秦腔《跳加官》中的加官、《八件衣》中的吊死鬼等鬼怪形象所用的面具。③半截面具。仅罩住颜面上部,口唇下颔露出的面具。用于《黄河阵》中三霄变脸、《太湖城》中孙武子由须生变为金脸等。 -
82019-10
[ 词条 ]汉中李
汉中李(生卒年不详)清光绪秦腔演员。工须生,兼及他行。陕西汉中人。天水西秦鸿盛社最早的演员之一。熟悉陕、甘各地小曲,故能秦腔、曲子“两门抱”。擅演角色有《禅台让位》之汉献帝、《葫芦峪》之诸葛亮、《法门寺》之赵廉等。所演曲子戏《亚仙刺目》之李亚仙,以声情并茂、唱做俱佳而享誉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