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王婆骂鸡》
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别名《骂鸡》。彩旦唱念做并重。事出《目莲传》戏文。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牛桂英演出本。本剧讲述了王婆养鸡一群,每R鸡都有其名。邻居李七之妻,偷去王婆一只花母鸡杀而食之。王婆寻鸡不着,乃撒泼大骂,咒尽各行各业,仍不罢口。李七回家,见家中有鸡毛,知为己妻所偷食,赔王婆一吊铜钱,纠纷始平息。 -
82019-10
[ 词条 ]魏启元
魏启元(1908-1947)秦腔演员。生、旦、净、丑均能应工。甘肃西和县人。乳名启娃。是著名艺人魏葆(戏贡爷)第三子。自幼随父跟班学艺,先习旦角,后学须生,再后各行皆能。擅演旦角戏《花田错》之春英、《回荆州》之孙尚香、《渑池关》之高兰英等;须生如《太和城》之孙武子、《三探妻》之庄周、《上煤山》之崇祯王等;净角戏如《玉虎坠》之马武、《兴汉图》之姚期、《花线袋》之方腊等;丑角戏如《双台进京》之唐聋子,《三搜索府》之施不全,《紫霞官》之宁吉宇等;小生戏如《凤仪亭》之吕布、《赤壁战》之周瑜、《忠义侠》之周仁等。尤其周仁,他分别以小生、须生两个路子表演,其中以须生扮演的周仁,把髯口配合水袖的表演,用于《祭灵》之中。对唱腔也多有发展和创造,《雁塔寺》唐太宗唱段中,有大量“疼咚咚”“啦哈哈”“哪咦呀哈咦呀哈”等衬字,以模仿战鼓、鸡鸣、欢笑等声音。唱段长达六七十句。念白也有独到之处,其中《伯牙奉琴》《秦琼表功》等念白戏,成为他每台庙会的必演节目。还能编演连台本戏,晚上看书,次曰派角色、串台词,当晚就演,每天一本戏。先后编演过《精忠传》《兴汉图》《七侠五义》《列国》《封神》《三国》等戏,每出戏多达40本,少则20余本,群众称其为“魏八百”“戏状元”。 -
82019-10
[ 词条 ]胜利剧团
甘肃秦腔班社。1943年创建于兰州。系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部政工大队第二队管辖。谈维新任团长,米清华任剧务团长。主要演员有谈维新(须生)、米清华(旦)、韩宝恒(旦)、王治安(小生)、谢斌(须生)、项志杰、炱受天(小生)、李景山(琴师),以及票友范克峻、刘兴文、刘国声等。主要剧目有《三滴血》《鱼水缘》《打金枝》《回荆州》《蝴蝶杯》《斩经堂》《周仁回府》《五典坡》《梅龙镇》《汾河湾》《祭灵》《拆书》《玉堂春》《烙碗计》等。1947年解体。 -
82019-10
[ 词条 ]农十师秦剧团
新疆秦腔演出团体。前身为始建于1943年的青海省民乐县乌堂镇国民党骑兵第五师秦剧团。1945年随军入疆,驻扎迪化(今乌鲁木齐),更名“小小剧团”。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宣传队,随师调奇台县。1952年又调防阿勒泰。1956年部队就地转业,改名为“二十五团秦剧团”。1959年又易名为“农十师秦剧团”。1969年解体。1981年恢复。主要演员有狄龙珊(文武须生)、方万红(艺名金宝子,主净兼丑)、黄治中(文武小生兼老生)、梁玉芬(武旦)、马全德(武生)、晋振声(艺名毛胡子,老生),另有梁补山、苏秀华、强振华等。主要剧目有《宋士杰》《葫芦峪》《芦花荡》《金山寺》《走雪山》《杀四门》《红娘》《游龟山》等,另有创作剧目《丰收》等。 -
82019-10
[ 词条 ]《收三苗》
《收三苗》秦腔传统本戏。西路、南路秦腔剧目。生、净唱打并重。事出《史记五帝本纪》。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舜时,三苗侵扰,敖出征,投苗。舜过营劝敖。敖缚三苗,舜宽宥之,放三苗。 -
82019-10
[ 词条 ]《射九阳》
《射九阳》秦腔传统本戏。西路秦腔剧目。生、净唱打并重。事出《淮南子?木经训》。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谢焕章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上古天皇氏时,混沌初开,八味真火,炼就八日,随太阳周转,炎光甚蒸,大地荒旱,百草不生,鸟兽无居,民无所食。天皇氏命共工氏射八日坠地,又惊起猛兽为害;白建氏降伏猛兽,见其口衔异草,不识何物,神农氏辨之,乃九头鸟儿早。天皇氏命载诸《本早》,封白建氏为降魔大将军,賜御马一骑。 -
82019-10
[ 词条 ]乐乐剧团
甘肃秦腔班社。1942年创建于张掖,隶属驻张掖国民党政府第九十一军。在县府街高升店修建戏园子售票演出。上演的主要剧目有《玉堂春》《白玉楼》《探阴山》《庚娘传》《明公断》《杀子报》《闯宫抱斗》《白蛇传》等。主要演员有李爱云(小旦)、袁天霖(大、二花脸)、吴俊卿(须生)、郜守中(丑)、梁佩华(青衣、小旦)、梁佩凤(小旦)、王正民(须生)、余景民(小生)等。1947年,因部队调离张掖,剧团解散。 -
82019-10
[ 词条 ]杨家将戏
秦腔杨家将戏中的人物形象——《金沙滩》之杨继业及七郎八虎(王正强提供)杨家将戏 根据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人熊大木所著《杨家将演义》通俗小说、清代无名氏长篇历史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宋代以来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编演的剧目。戏中所讴歌的杨继业(杨业)、杨延景(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物,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宋史》都有传记可考。秦腔舞台上,从杨继业《佘塘关》抢亲,与佘赛花(即佘太君)《七星庙》成婚,七星童子依次投胎,后生平、定、广、辉、昭、景、嗣七员虎子为始,经《金沙滩》《杨七郎打擂》《两狼山》《天波府》《告御状》《审潘洪》《状元媒》《夺三关》《北天门》(《四郎探母》)《洪羊塔》《金铃记》《烊牌关》《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铁角坟》《破洪州》《破澶州》《碧波潭》《昊天塔》《牧虎关》《杨文广征西》《杨八姐盗刀》《十二寡妇征西》以及《五郎出家》《五台会兄》《三岔口》《打焦赞》《打孟良》等大大小小近40部剧目,至《太君辞朝》而止,塑造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一门七郎八虎各个人物的突出个性,以及祖孙四代执干戈、保国家,镇守边境,屡立战功,前赴后继的感人民族气节。尤为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是,在这系列剧目中,突出地刻画了一大批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形象,她们个个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叱咤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那一套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在民间甚至有了“杨家府里女胜男”的说法。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后半叶,清王朝正处在中气旺盛的黄金阶段,外无太大战患,内少挟权异己,社会生活安定,农业商贸繁荣。在这一大背景下,乾隆皇帝更加注重提倡和保持封建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且借唱戏来扬善惩恶,褒奖忠孝之士,惩罚奸恶之人。舞台上不断涌现出以杨家将英雄业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人物特点 秦腔剧目中的杨家将,名称上与京剧略有小别。如:秦腔称老令公杨继业,京剧则称杨业;其他如三郎杨延广,京剧称杨延安;五郎杨延昭,京剧称杨延德;六郎杨延景,京剧称杨延昭。其他如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四郎杨延辉、七郎杨延嗣以及杨宗保、杨文广、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等则与京剧同。艺术特点 杨家将戏中,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勇”二字。“金沙滩赴会”是杨家将这颗璀燦的明珠黯淡的开始,也是六郎杨延景坎坷一生的发端。辽方天庆王请宋太宗金沙滩赴宴。朝中群臣唯恐辽方有诈,但又怕被人耻笑,便让样貌酷似太宗的杨延平代去赴鸿门宴。杨家明知此去危险重重,但仍毅然而去,杨家兄弟唯恐兄长安危要求同去,正中潘仁美下怀——不用自己插手便可以让杨家丧命。果然,金沙滩一宴后杨家将一蹶不振。老令公率三千老弱兵马被敌重重包围,寡不敌众,撞死于李陵碑前;七郎延嗣搬请救兵途中,被潘仁美设计生擒,缚于高杆乱箭射杀而亡。杨家一门最后仅剩六郎延景与其子宗保,与12个寡妇。即便如此,天波府中杨家将四代抗辽矢志不移,杨门女将前赴后继,依然执干戈、保国家、拋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马革裹尸,为国捐躯。其忠勇之志,正如文学家苏辙诗句所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而感天地,泣鬼神。正因此,杨家将戏一直都是秦腔演员争相创演的一大热门。擅演名角 秦腔演员喜演杨家将戏不只是对杨门诸将捍卫边疆、抗击入侵者英雄业绩持有格外的崇尚之情,更因无论杨继业还是杨延景,都是靠把、袍带兼于一身的生行角色,不仅唱念做打功夫全面,戏剧情节也十分跌宕离奇。尤其秦腔,首重须生,列其为“四梁”之首而备受厚待,由此争得“把式戏”之声誉。近两百年来,不知成就了多少生行演员,并将其推上“明星”的宝座。仅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以来,陕西的十八红、银福子、双斌、平定儿、李云亭、万成子、万林子、水娃子、冉娃子、毛金荣、王文鹏、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刘易平、黄金花、袁克勤、王集荣、焦晓春、刘茹慧等,甘肃的三元官、杨全儿、王宝重、李富贵、李柄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起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温警学、薛志秀,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是以杨家将戏成名成家的秦坛翘楚。而杨家将感人的故事,正是通过数代秦腔名家的绝色表演而达到家喻户晓,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