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22019-10
[ 词条 ]孔寿彭
孔寿彭(1906~1972) 画家、舞台美术家。甘肃人。少年即从事绘画,曾在南京及兰州等地开过个人画展。1936年受兰州新兴社陈景民邀请,为秦腔《啼笑因缘》《情海波》等一批秦腔时装戏首次设计并绘制布景,并设计配以电灯投景。1947年创建兰州明光布景社,向兰州各戏曲班社出租,推动了甘肃戏曲用布景的发展。1956年以后担任兰州市豫剧团、兰州市秦剧团舞台美术设计,一生为百出以上剧目设计制景。 -
22019-10
[ 词条 ]惠永林
惠永林(生卒年不详)画景师。陕西西安人。原为民间彩画艺人。陕西易俗社创建初期邀请其绘制画幕,与吴瑞林一道,采用国画方法在大布上作画。画面有真水瀑布流出,轰动一时。 -
22019-10
[ 词条 ]吴瑞林
吴瑞林(生卒年不详)画景师。陕西西安人。原为民间彩画艺人。陕西易俗社创建初期邀其为该社绘制画幕,采用国画方法在大布上作画。原画已佚,因有瀑布,可以推测为山景。此瀑布并非画成,而是用真水,先将瀑布出口处的幕布挖一洞,后面伸出铁槽,铁槽上接二楼水缸,演出时放水流下,然后在画幕下修有排水沟,水沟通出台外。画景上出现真水瀑布在当时构思颇巧,非常吸引人。 -
22019-10
[ 词条 ]赵禧
赵禧(?~1917)秦腔检场。甘肃武威县人。因记戏颇多,有时也顶角色上场。其技艺精湛,有放火、制作丽子和制作道具三大绝招。①放火。在《火焰驹》中,艾谦上场,一抬腿他放第一把火,一低头再放第二把火。两把火形成大小两个火球,由艾谦身后向头前直挂下来,叫做“金钱吊葫芦”。使艾谦隐身而不见踪影;《炮烙柱》中配合梅伯当场变脸,一把灰打过去,戏台上几盏灯同时熄灭,接着一把火几盏灯又同时点亮。② 丽子。丽子用来表演变脸的。其制作和表演手法巧妙,形象逼真,在表演武打中被刀剑所伤,鲜血涌流的效果,生动真实。③道具制作。他不仅能制作各种小道具,还能随机应变应用,得心应手。如《灭方腊》中用一只鸡蛋壳绑在演员肩膀上,台下看去很像因剁去一只胳膊露出的骨头;《下河东》中用一只笏板,一挂胡须,再套上一顶白毡帽,举在空中,远处看来如真龙现形;《白蛇传》一剧,把一条马鞭盘起来轻轻抖动,活像一条大蛇显性。 -
22019-10
[ 词条 ]马骥
马骥(1934~)秦腔作曲家。北京市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担任乐队演奏员、艺研室音乐组组长。曾参与秦腔《十五贯》《红灯记》《四进士》《海瑞驯虎》《洪湖赤卫队》等剧的音乐设计,创造紧打慢唱的拍号标记。发表论文有《秦腔的声腔与板式》《改革旧秦腔,创造新秦腔》《创造戏曲“紧打慢唱”拍号的思考》等。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秦腔分类副主编。 -
22019-10
[ 词条 ]赵北海
赵北海(1933~1966)戏曲作曲家。陕西韩城人。少时,在韩城师范和韩城中学就读,并参加文艺班,学拉二胡和小提琴。1949年该班改为大荔分区文工团后,随团转入渭南专区文工团。后又调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1954年考入西北音专学习作曲,毕业后随团转入陕西省戏曲剧院。担任乐队队长、业务科副科长等职。他勤奋好学,秦腔、眉户、关中道情三门抱,捜集整理了大量戏曲音乐资料,加上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为戏曲音乐的创作与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作品有《江姐》《向阳川》《两颗铃》《隔门贤》《朝阳沟》《小女婿》等20多本(折)(含含作)。其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创作意识新颖,旋律通顺流畅,跌宕起伏较大,对比性强。如在秦腔《江姐》一段唱腔中,连转三次调式,促使唱腔扩大了音域,增强了力度;秦腔《向阳川》,又运用了含唱、领唱、齐唱、二重唱、号子等形式,成功地表现出火热的劳动场面,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真情。“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而死,终年33岁。 -
302019-09
[ 词条 ]陈新贵
(1926~1980)秦腔演员。工小生。甘肃兰州市人。少时入兰州新兴学社学艺,师从陈景民。后辗转于武威新伶社、武威共和社等,曾任前进剧团团长、武威专区秦剧二队队长等。青年时以演贫生戏见长,如《白玉楼》之张彦、《激友》之张仪等。后又多演须生戏,如《五典坡》之薛平贵、《游龟山》之田云山、《祭灵》之刘备等。 -
302019-09
[ 词条 ]肖润华
(1923~1972)秦腔演员、编剧。工小生。陕西西安市人。易俗社第十期学生,其嗓音高昂响亮,表演刚劲洒脱,扮相清俊挺拔。出科后成为易俗社主要演员。扮演《吕四娘》之顾生、《颐和园》之瓦特西、《范雎相秦》之范雎、《江山美人》之冒辟疆等各具风采,形神兼备。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中赞曰:“姿态纵横,激越动人。”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的《折桂斧》唱片,成为传世之绝唱。曾编写《怨日行》《大禹治水》等剧本,由易俗社演出。1947年发表了《三十年代之秦腔》论文,全方位论述了秦腔艺术的革新和进步,成为研究秦腔发展史的珍贵资料。1945年在易俗社出任“学生励进会”书记。后调离易俗社,从此脱离舞台。先后在西安市文联、陕西省剧协从事戏剧评论工作,编写了剧本《火牛阵》,发表了评论《看秦腔〈三回头》〉《谈话剧与〈桃花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