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茶园子
设在茶坊酒肆的秦腔演出场所。清咸同时期,遍及街市小巷的兰州茶馆酒肆,不只经营茶酒,还兼及秦腔、说书、鼓子弹唱等演出活动,是当地市民消遣娱乐的主要场所。因品茶看戏两得其便,当地人称茶馆为“茶园子”。清光绪年间,兰州最具权威者,以皋兰(兰州旧称)县府门前之一茶馆为冠。因来此饮茶休闲者,多系府衙当差官客和有名望的商贾,故凡秦腔艺人及善唱者,得值身此间,即有“青萍结缘,长行于薛卡之门”和“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之势(引李孔炤《兰波流行民间文学考》语)。牛芮青《陇上优伶志》记述了甘肃秦腔泰斗三元官“客蜀将十载,迨陇乱既平,始旋里,仍寓兰州,而亦垂垂老矣。七十后不复入梨园,于督署前设茶社,效苏昆山、柳敬亭故事,以说书资生活。又若干年,始以寿考终。此其知足不辱,善刀而藏,亦为伶界不可多得者。苟兑轩丈尝言:光绪初伊往省城,见茶馆中一老者高坐说书,貌极清秀,白须拂拂有逸致,不禁驻足凝视。同行友人告曰:此即三元官也。近虽不登台,然各班奉资有常例,盖经常有以请教,如‘纪夫子’然。”清末民初,兰州较有名的茶园有洞天春茶园、木塔寺茶园、鼓楼巷茶园、中山林茶园、皖江会馆、陕西新馆茶园及肃藩后苑茶园、黄家园茶园、桥门茶园等二十余处。其中以督署门前、洞天春、桥门茶园最大,设简易舞台,陕西新馆、木塔寺茶园次之,这些茶馆,都是当地有名的“秦腔窝子”。民国后期,随着秦腔剧场的兴起而逐,民国成立后基本绝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兰州突又复兴,人称茶社,仅市区大街小巷和游人览胜之处,就分布有100余家,而且还有增加之势。最早建立的是“兰州黄河茶社”,1986年5月由盐场堡秦腔好家邢光远创办,位于兰州港黄河渡口;继有甘肃省秦剧团演员任复兴于兰州旧大路租赁轴承厂礼堂建起“秦音茶社”,专营秦腔演出买卖。陕甘两省乃至宁夏、新疆、青海著名的秦腔演员,大多都在兰州茶园子唱过戏。 -
82019-10
[ 词条 ]杜干秦
杜干秦(1913-1998)秦腔演员。工丑。陕西人。12岁入西安秦钟社学艺,后到甘肃搭班。1949年后一直在定西地区秦剧团工作,艺术生命力尤长,80岁高龄仍常下乡演出。表演自然真率,一出场就令观众捧腹发笑。以演《看女》《小姑贤》等彩旦享名,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甘肃观众有“刘易平的吼,马振华的手,杜干秦的丑”歌谣对其颂扬。 -
82019-10
[ 词条 ]撂地摊
又称地摊戏。秦腔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戏楼和秦腔剧种形成之前,民间各种演艺活动,都是就地敷衍作场,看客围成圈儿四面观赏,人称“撂地摊”。唐代以前的达官贵胄,看戏演艺虽多在厅堂,但作场同样是在厅堂中央,而且不设台子,铺上一方“红氍毹”,即一方红地毯,艺人在红地毯上载歌载舞,看客围坐四周品茶清赏,实际上这与撂地摊演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地摊演出观众能够四面围观,有人便称这种演出为“四面观”。秦腔形成初期,艺人也多以“揭地摊”卖技讨食。明永乐年间,凉州城内繁华嘈杂的闹市地段,已经有了撂地摊卖艺的戏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这些“戏子”和“游优”,在“溷聒”嘈杂的环境下,能够引动观众围观“眺听”他们的演唱,而且“声不绝耳”,足见戏摊之多,表演艺技和演唱功力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演出形式至今遗风尚存,许多秦腔江湖戏班,今天还在街头广场等空阔之地,“撂地摊”表演卖艺。戏摊演出,向无固定场所,流动性很强,凡街巷空阔之地,便可就地表演。观众围圈四面观赏,江湖戏班、家庭戏班,农闲季节临时组成的半农半艺戏班外出卖艺,大都采用撂地摊演出。无舞台,也无上下场门,多以清唱和折子戏为主,也有化妆表演唱大本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撂地摊再次兴盛,西府江湖艺人常在周边诸省“撂地摊”流动行艺,业余秦腔爱好者组成的临时班社,也走上街头,以撂地摊形式化妆表演折子戏、大本戏自娱自乐。此种风气甘肃尤甚。此外还有众多零散业余好家在此就地自拉自唱。这些业余戏班,成员多系市民、工人、机关干部自愿结合,组成演唱班子,只为舒心自娱,并不凭此挣钱,故与江湖戏班全然两别。 -
82019-10
[ 词条 ]汉中市河南会馆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汉中市中学巷东段南侧。由清末河南商帮筹资所建。戏楼坐南向北,由主台和看台两部分组成。主台为干栏式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灰色板瓦覆盖,台基高2.5米,台面宽12米,总进深12米。看台置于主台两侧,为转角台楼,分上下两层,两端分置有钟楼和鼓楼。后台与山门相连,通过台下通道,即可进入戏场。主台、看台枋上和天花板,均绘制彩花图案多幅,但大多已模糊不清。 -
82019-10
[ 词条 ]苦音
亦称“哭音”“伤音”“软音”。秦腔唱腔音乐两种曲调类型之一。与“欢音”相对。秦腔的“苦音腔”之所以能够表现忧伤之情,原因是基本建立在燕乐徵调式音阶之上,该音阶所用各音音序排列如下:苦音音阶因其“变宫”(7)的音高,较本位7略低却又低不到降7,在“羽音”(6)—“宫音”⑴这一小三度之间基本处于等分音位;即略小于大二度,又略大于小二度。这就使得苦音曲调的主音“徵”(5)与上方三级音“闰”(7)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小三度音程,使其具有一定的小调性质。而作为特性音的4、7二音不仅在曲调中大量出现,还得到特别强调,遂使曲调生出晦暗色彩并表现出忧伤、哀怨之情。秦腔苦音唱腔基本为七声徵调式。 -
82019-10
[ 词条 ]《锁麟嚢》
改编、移植秦腔历史本戏。符胜、李学忠改编、移植。2009年甘肃省秦剧团首演。导演李学忠、崔华功,作曲吴复兴、徐光明、邓幼奇,舞美马旭东。苏凤丽、王志萍、左育强、贺忠宏、陈金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登州富家之女薛湘灵出嫁之时,其母按当地习俗予之“锁麟囊”取“早生贵子”之意,内藏珠宝。薛湘灵出嫁当曰,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遇同日出嫁的贫家女赵守贞,赵守贞感家境贫寒、世态炎凉,在破旧的花轿中悲恸,湘灵闻知,慨然以“锁麟囊”相赠。六年后,登州遭遇水灾,薛周两家逃难,湘灵与家人失散,流落莱州,遇旧仆胡婆,携至当地绅士卢员外所设粥棚,适逢卢家为儿子天麟雇保姆,湘灵应聘入卢府,伴天麟游戏中,百感交集。天麟玩耍中拋球入一小楼,促湘灵去取,湘灵登楼,见昔日之“锁麟囊”供奉桌上,不觉感涕。卢夫人即赵守贞,见状盘诘,方知湘灵为当年赠囊之人,敬为上宾,结为金兰,助湘灵一家团圆。2011年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拍摄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主演的该剧电影。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饰《锁麟囊》之薛湘灵(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定弦
指文场各弦乐器如板胡、二胡、三弦等确定的空弦弦音名。秦腔文场弦乐器所定空弦弦音的音名是固定的,但调门可根据演员歌唱时选择的音高进行调节,如板胡定15弦,若演员选择三眼调,其内外空弦弦音。按工尺字音说,实际为内“上”外“六”,按西洋音名说,则为内C外G;若选择的是二眼调,其内外空弦音是内“乙”外“凡”,按西洋音名说,则是内B外F。另如二胡贝定52弦,三弦定151弦,其调门类推。过去秦腔一般取用笛子作为定弦乐器。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之上“1”,即抬右手食指所按曲笛第三孔,吹高音,相当于“正工调”之六“5音”,定板胡之外弦空弦定音,定二胡之内弦空弦弦音和三弦之中弦空弦弦音;然后再以笛子“小工调”之凡“4”,即抬左手食指所按第三孔(实则曲笛第六孔],吹高音,相当于“正工调”之上“1音”,定板胡之内弦空弦弦音,三弦之外弦空弦弦音。若定二胡外弦空弦弦音,则曲笛六孔全闭,得“小工调”之合“5”,相当于“正工调”之尺“2”。此外,过去还有演员定“硬三眼调”(即bA调)的,则完全取决于吹笛者的口功技巧来升高半度并把握音准。时下,由于校音器的普及,改以扬琴为定弦乐器。 -
82019-10
[ 词条 ]《御史还乡》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陈正庆、鲁陈编剧。2005年陕西洛南县剧团首演。导演贺琳、牛新宏,作曲李书、柴世民,舞美马兰成、张敬民等。刘俊武、柴撑柱、亢芳英、高霞、张淑玲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明代时,在人杰地灵的洛州东乡非村,出了个惜乡爱民的御史官一张鹏。他为民请命,感天动地,灌州人民以歌摇,对他充满了思念和爱戴。他的故事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