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三结义》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小桃园》《张飞卖肉》《破黄巾》等。须生、红生、净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一回,《孤本元明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各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甘清荣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冯大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王心田口述山东梆子本,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藏《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十一集收录刘和山口述本,天津市艺术研究所藏《河北梆子汇编》第十二集收抄录本,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豫剧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张飞开店卖肉,门首挂一硬弓,置巨石,并有题字:“能拉满弓、举此石者,割肉不收钱。”恰逢关羽路过,拉弓举石,取肉便走。张飞不依,二人比武而不相上下。刘备赶来劝止方罢,张飞桃园设宴,三人结义,同奔袁绍。 -
302019-09
[ 词条 ]杨安民
杨安民(1915~1993)秦腔演员、导演。陕西西安市人。幼入西安益民社学艺,原工文武小生,功底扎实深厚,后从事导演工作。1943年加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八一剧团,辅导演员基本功训练。1949年后加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咸阳人民剧团。擅演《未央宫》之韩信、《下河东》之赵匡胤、《金沙滩》之杨继业、《出五关》之关羽、《出淮阳》之刘淇、《过玄关》之孙膑、《大辕门》之杨延景、《斩李广》之李广、《斩黄袍》之赵匡胤等。还曾排导过不少剧目,有新编历史剧《洪承畴》、现代武打戏《好义村》等。甘谷县秦剧团杨安民饰《困土山》之关羽(孟云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侯崇华
侯崇华(1915~1970)秦腔导演。陕西西安市人。早期为演员,工武旦、青衣。十多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出科后,在该社演戏。1949年参军。1959年随军入疆,在猛进剧团当演员,并担任业务研究室副主任、导演。一生导演剧目几十部,尤以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见长,有《软玉屏》《美人换马》《白蛇传》《嫦娥奔月》《姑娘心里不平静》《党的女儿》等。其中《风雪梅》曾获自治区多项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新疆分会早期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觉民初级戏剧学校
秦腔教育机构。1939年由宁夏教育厅把觉民学社纳入戏剧教育范畴组建而成。赵文府、刘文耀、张泽州、李树山、张干臣、张显易、高中第、蔡成林、高泽生、马元保等先后任校长,李干臣等任教员。分4个年级,有教职工9人,除练功排戏外,还学习国文、历史文化课,教材有《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一年级还佐以《三字经》《百家姓》等识字启蒙课本。专业课有“剧本讲解”“角色分析”等课程。学生由58人发展到140人。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人成为宁夏秦腔骨干。 -
302019-09
[ 词条 ]张银花
张银花(1759~)清乾隆时演员。甘肃陇西县人。字友泉。因其色、艺、声并精,人称“赛色子”。自幼喜爱秦腔,还弹辱一手好琵琶。后随义父张某学艺。乾隆三十六年(1771),父子常演出于军中东南两路大营,受到军士喜爱。5年后重返西安,搭入双赛班,并与张南如(三寿官)结为异姓兄弟,共同主持双赛班。钱献之与严长明观其所演剧后,在《秦云撷英小谱银花》条文中云:“举止娴雅”,虽“貌不过中人”,却因勤奋苦练,终成扮演名门闺秀、小家碧玉俱能传神写意的出色演员。清徐元九题诗赞曰:“玉山筵上正逢春,记得花开白似银。莫折柔枝移别院,应须留伴苦吟身。” -
302019-09
[ 词条 ]甘肃秦剧训练班
秦腔教育机构。1929年创建于兰州。前身为魏绍武创办的觉民学社。1928年冬,魏绍武奉调宁夏,行时将“觉民学社”交宋竹绮具体负责。宋调职外省,剧社由甘肃教育厅接管,该社改名为“秦剧训练班”,并作为教育厅的一个所属单位。郑道儒从甘肃省孤儿院与社会上进选、招收了20余名学员。优秀者有李益华(工须生)、吴俊卿(工须生)、王国保(工正旦)、张符中(工丑)、穆辅国(工须生)等。次年,又招收孔新晟、周正俗等30名学员。1931年马鸿宾任甘肃主席,撤销“秦剧训练班”。 -
302019-09
[ 词条 ]苏氏三兄弟
陕西著名秦腔演员苏哲民、苏佑民、苏育民联称。苏氏三兄弟的父亲苏长泰创办有长庆社,苏氏三兄弟均子承父业,长庆社后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名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①苏哲民。生于1908年。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祖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苏氏三兄弟”之一,排行老大,人称“苏老大”。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苏长泰,于1915年创办长庆社(后改名三意社),学业中途即入家班,为西安三意社第三期学员。启蒙戏《伍员逃国》就显其艺术天分,扮相、表演、武功不同凡响,尤其嗓音,不仅清亮酥脆,行腔婉转独特,更善拉“二音”,放高腔;戏路也十分宽博,贫生、雉尾、扇子、纱帽、靠把无所不能。后师从王德孝,专工贫生戏,技艺大进。主演的传统戏有《风波亭》《凤仪亭》《卧薪尝胆》《火烧连营》等;时装戏有《大烟鬼》《家庭痛史》《双雕传》等。特别是《折桂斧》《穷人计》《娄昭关》《激友》侣蒙正赶斋》等戏,均享有很高的艺术盛誉。1919年其父故去,耶金山继任社长,改长庆社为三意社。1938年耶金山脱离该社,由苏哲民接任社长。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社内人事纷争的举步维艰时期,各种压力使苏哲民神经受到严重刺激而失常。1943年在大荔演出时,不幸落水而亡。②苏佑民。生于1915年。又名苏琦,“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苏老二”。陕西商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家庭教育、环境和兴趣,使他对秦腔艺术无师自通。1937年投奔革命,曾在鄂、豫、陕边界任红军某连连长。后回西安三意社,协理兄、弟整治社务期间,还尽力帮助中共地下工作者。1954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唱腔教师,致力于培训学员。其嗓音高亮,韵味宜人,唱腔刚健激励,颇能体现苏家流派风格。常在社内串演并领衔主演一些剧目,如《吃鱼》之简仁同、《激友》之苏秦、《坐窑》之吕蒙正,以及《辕门斩子》之佘太君、《三娘教子》之老薛保、《清风亭》之老丑张元秀等。1977年去世。③苏育民。生于1917年。陕西商县人,生于西安市。“苏氏三兄弟”中排行老三,人称“苏老三”14岁在家班三意社随班学戏,不久即以《花亭相会》《五郎出家》折戏登台演出。其嗓音清亮纯厚,行腔高昂幽雅,神足气满,吐字归韵,极为考究,尤善以“二音子”拖腔,悠扬委婉,悦耳传神;念白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表演朴实,动作洗练,程序运用规范而严谨。不仅能演《激友》《穷人计》等贫生戏、《游西湖》《玉堂春》等袍带戏和《杀庙》等箭衣戏,更能演《伐子都》《闯新府》等武功吃重的靠把戏;连同小生戏和须生戏、旦角戏及丑角戏无一不通。所演《杀狗》《断桥》《卖酒》《玉堂春》等,都是以旦角应工的典型。36年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有《打柴劝弟》之陈勋、《激友》之张仪、《游西湖》之裴瑞卿、《扑池送亲》之皇甫琦、《凤仪亭》之吕布、《闯新府》之赵云、《玉堂春》之王景龙、《火焰驹》之李彦荣,以及须生戏《卧薪尝胆》之勾践、《苏武牧羊》之苏武、《金沙滩》之杨继业、《铡美案》之韩琪、《赵氏孤儿》之程婴等。1949年后,还带领居社积极排演《白毛女》《九件衣》《鱼腹山》《红娘子》等新戏。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打柴劝弟》获表演一等奖。此后,又随团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参加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会,戏曲理论显著提高。次年,演出《扑池送亲》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堪称一代宗师。所授学生有田佐民、陈西秦、贵宗汉、李月娥等。“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66年去世。 -
302019-09
[ 词条 ]姚鼎铭
姚鼎铭(1909-1962)秦腔导演。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姚风云。幼年先入王麻子戏班学艺,后进西安三意社科班。初工旦角,后因嗓音不济,于1930年改做导演、教练。在三意社所排导的秦腔《家庭痛史》《大烟鬼》《风云儿女》《郑成功》等戏,一度成为该社的看家戏。1949年后,又排导出《鱼腹山》《白毛女》《罗汉钱》《风暴》《小女婿》等现代戏,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