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刘备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以刘备为主角的戏有《三结义》《鞭打督邮》《借赵云》《三让徐州》《战宛城》《青梅宴》《古城训弟》《马跳潭溪》《三顾茅庐》《汉阳院》《长坂坡》《三闯辕门》《讨荆州》《张松献图》《黄魏争功》《金雁桥》《收李严》《战马超》《取都城》《赵云搬骨》《大报仇》《连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营寨》等。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朝宗室之亲,亦为三国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字玄德。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三国志》有传。东汉末,募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曾任安喜尉、高唐令、徐州牧等。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之一部分。次年,与吴决战于猇亭,大败,病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袓,葬惠陵。史家称其为先主,成都武侯祠内建昭烈庙以兹纪念。后世诸多地方戏曲以其为主角,经常演出于舞台。属生行,以胡子生应工。清末以来,陕甘名宿润润子、冬至儿、黄娃、都成子、李炳南、刘立杰、刘毓中、高天喜、肖顺和、苏育民以及来喜子、岳麻子、文汉臣、李海亭、李富贵、李夺山、谢鸿民等饰演过这一人物。在徊荆州》一剧中的刘备为俊扮,挂黑三络,“过江”首次出场时掩红风帔;《甘露寺》一场,戴王帽,着红色绣龙蟒,围玉带,下穿淡黄色素彩裤,足蹬厚底高靴;《闯新府》一场改戴九龙冠,穿黄帔;《跑车》一场则改换为紫色银绣龙箭衣,青马褂,系板带。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吴占鳌
吴占鳌(?~1893)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工须生。甘肃兰州市人。三元官之高足。曾与乃师和桑大嘴(桑旦)同在兰州牛家班搭班演戏,以《八义图》之程婴、《太和城》之孙武、《湘江会》之吴起、《蛟龙驹》之晋怀王等角而享有盛誉。清光绪初年(1875),因“国丧”停演,为生活西去新疆,流落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街头。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亲自出面牵头,联络流散于迪化的陕甘秦腔艺人组织演出,引起商界关注并给予资助,成立“新盛班”。同年七月十五首演于红山庙会,引起轰动。 -
82019-10
[ 词条 ]赵二
赵二(1861~1902)清同治时期秦腔演员。真名不详。甘肃秦安县陇城人。少年时期以旦角享有盛名,因其长躯广颡,脸面微黝,有“黑牡丹”之美誉。后专工文武老生,兼演大净。以台容身架见长。其喜怒哀乐现于面者,随时变换。演《太白醉写》时,面上忽红忽白忽黄,刹那间能变数色。演《太公钓鱼》之类的神釆威严诸戏,执竿危坐,默无一语,观者凛凛疑为天神。演悲惨戏者,如《一捧雪》之莫成,缚赴杀场时,忽向台下纵声惨呼,近台者哗然倒退,势如崩潮,观者竟不知其假。《龙凤剑》之比干尤属得意之作,其神情之妙,冠绝一时。演关公戏《挡操》时则写脸不用银铢,而是先以黄蜡敷面,继以胭脂叠染,遂成重枣色;眉则以烛熏棉花,贴于额际,望之无异于卧蚕形;一出帘,场内鸣钟击鼓,间以爆竹,一时全场肃静,无敢稍哗;待小军报称曹军且到,瞥见火光一闪,则已去袍露铠,左手持刀担于肩上,右手掣其美髯,耸身挺立,观众莫不震慑,凛凛中觉有神灵涉降。及至曹兵临阵,忽又火光一耀,关公突作拖刀之势,向敌一挥,曹军作奔溃状,关公将刀掷向空际,从容自背后承之,随后揿髯斜视,傲若天尊,满场叹为观止。清同治、光绪之交,赵二身据陇南,时秦安县令善某,都门旗籍,顾曲周郎,目睹赵二演技辄谓客曰:“北京诸伶,亦难臻此。”光绪十二年(1887),赵二应会首之邀,出演《斩华雄》《古城会》《水淹七军》《单刀会》诸戏,然未数月,竟染疾而卒,时年仅50岁,迷信者皆谓赵二死因演此戏之故,从此梨园动色相戒,忌演此戏。 -
82019-10
[ 词条 ]血彩
秦腔在早期演出中为表现血腥、杀戳等惊险恐怖的舞台效果,用特技和专用道具表演出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穿胸刺腹等情节,当场出彩,以臻真实。1949年后,文化部将其列为舞台恐怖剧目明令禁演,传统血彩特技表演已失传。其特技道具包括带箭、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砍头菜刀、穿胸尖刀等。①带箭。血彩道具之一。颈部、臂部及腰部所带射中的箭矢。制作方法相同:将箭杆锯为两截,使两段箭杆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的两端,演出时预先将此箭器置于隐密之处,对方发射箭矢,即借跌倒或转身之机,将箭器卡在应该射中的部位上,表示箭矢已射穿该处。若系头部中箭,演员则趁转身或跌倒的时机将箭杆插到中箭部位即可。戏中多以头部、眼部中箭者居多。②抽肠拽肚。血彩道具之一。先将羊肠或猪肠洗净染红晾干,上场前即压尽空气盘在腰带内,待演至受伤后,演员一边翻跌挣扎,一边暗将羊肠的一端含在口内且徐涂吹气,羊肠渐渐鼓胀,边吹边抽,演员且不断辗转翻?衮,呈现出肚破肠坠的惨像。秦腔《盘肠战》《插柳会》《乾坤鞘》《杀子报》等戏均有此特技。前一戏由演员本人抽吹假肠,后三戏则由行刑刽子手抽吹。1949年后禁废。③断臂断手。血彩道具之一。先做好断臂断手假形。上场前装好,表演断臂时即可断下。在露骨节处用鸡旦壳反扣,颇似于手臂所断之骨碴。如秦腔《王佐断臂》《拷吉平》和《串龙珠》等戏均有此表演。1949年后禁废。④砍头菜刀。血彩道具之一。演出中须备刀具两把,一把为武打刀,一把为效果刀,两把形色全同。效果刀用木板制成,刃口处刻一凹形,与头颅恰相嵌合。空腹,内注红水。打斗时先用武打刀,须砍头时巧妙换持效果刀,砍到对方头上,凹处与头相合,此时红水顺头淌下,恰似菜刀砍入头颅一般。1949年后禁废。⑤穿胸尖刀。血彩道具之一。先将刀(剑)截为两段,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两端,作成效果尖刀(剑)。开打时先用道具尖刀(剑),待刺胸腹时,速换效果尖刀(剑)往胸腹上一卡,同时效果尖刀(剑)空腹中的红水流出,刀(剑)尖与刀(剑)把分别从被剌者的胸腹前后露出来,看似刀剑穿透了胸腹部。已禁废。 -
82019-10
[ 词条 ]道具
见砌末。 -
82019-10
[ 词条 ]砌末
秦腔舞台演出中所使用的景片、大道具和小道具的总称。故与道具为同义。“砌末”一词源自蒙古语“砌末克”,意为“帐篷里的摆设”,金、元杂剧中已有使用。元刊本《许妮子调风月》第一场即有“正旦捧砌末唱”,所捧者正是面盆、毛巾之类;《杀狗劝夫》中也有“只从取砌末上”,所取当然是狗的假形了。还有《货郎担》《梧桐雨》《陈抟高卧》《冤家债主》《误入桃园》等杂剧中,都直接标明角色使用各种“砌末”的情形,可见元代戏曲舞台上对“砌末”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早期秦腔并无此称,一应物件直呼其名。且品种及数量也很少,仅有最常用的杯、壶、笔、纸、令箭、官印等物。随着秦腔艺术中道具渐次丰富,效法京剧“砌末”称谓方普遍沿用开来。随着现代剧目推演,1949年后戏曲行头和砌末又有了新的发展,各类现代服饰与生产工具,包括不同军装、西装、便装和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全都进入戏曲行头砌末行列,写实性布景和写意性布景,及电、声、光效枪声器、风声器、雨声器等,都为表现戏剧气氛和典型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秦腔砌末可分为代用性砌末、装饰性砌末、实用性砌末三类。砌末的作用戏曲舞台上按照这一系列原则而设计和使用的物质手段,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淘汰,到近代已达到细密周到,绚丽璀璨,而令人叹服的水平。这些“身外之物”和演员自身的“四功五法”一样,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可贵的历史遗产。代用性砌末代用性砌末是指演出时由前场临时制作装点,以现成物件为之,用后还原,不做长期保存的砌末,故名。比如人头,用一块大红布包裹衣物成圆球状,有须者加挂口条一副即可;又如《碧游宫》广成子所用翻天印,是用一块大红布包裹一小方木块;《黄河阵》中所用太阳神针则较复杂,须在篾筛上吊起算盘、历书、镜子,并用竹竿撑起。常用的箱笼挑担或读书人的书箱琴剑挑担(书童所挑),则是用两根短竹棍,各搭上一条椅帔,竹棍两端系绳,上合为一,穿挑在扁担或长竹棍之两头即可;二是以物代物。最典型的莫过于从“一桌二椅”无穷变化中生出万象并包的各类物景了。比如“内场椅”(椅置桌后河以指代书房、公堂等;“外场椅”(椅置桌前)可以指代客厅、二堂等;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山坡、城楼;桌斜放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小桥;桌上叠椅可以指代高山、高楼;桌上插以小帐可以指代神龛;两椅拉开,背插大帐,可以指代卧床;换插“三军司命”大帐,则可以指代军帐。秦腔武戏中,根据特技表演的需要,还可桌上置桌。《反西凉》等剧,便将三桌甚至四桌叠置一起,演员从最高层背身翻下可做“高场”惊险特技表演。这时的“一桌二椅”,也可能是山,也可能是涧、崖或沟壑,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专为演员耍弄特技绝活的一个高台而已。“一桌二椅”还会随着剧情需要,由“检场”搬来挪去,成为各种不同物体或各种景象。《三击掌》王允一上场,“一桌二椅”置于舞台中间,意味着这里就是相府的客厅;《拜台》中的诸葛亮坐在桌上,“一桌二椅”成了土台;《挑袍》中关羽站往桌上一站,“一桌二椅”又成了一座灞桥;《三打店》中燕青往桌上一躺,“一桌二椅”成了床铺;《斩颜良》中曹操、关羽站了上去,这“一桌二椅”立马又变成观阵的土山了。桌子变化无穷,椅子同样如此。《劈山救母》中三圣母往椅子上一站,椅子就成了云端;《探窑》中的王宝钏,将椅子向台口斜侧一搁,又成阻挡母亲的窑门;《西厢记》中张生站上去,就是他要跳的花墙;演《三娘教子》将椅子用白布一围,又成了三娘的织布机。如果再把椅子置放在桌子上,就可当作演出《探监》的监门。无论怎样使用,这“一桌二椅”都是随着演员的表演进行千变万化,当它什么就是什么,这种由“一桌二椅”虚拟出来的舞台环境,也使观众只有信其真,绝不视其假。装饰性减末即对舞台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的砌末。有门帘台帐、桌裙椅帔、帐子、景片等。①门帘台帐。早年秦腔舞台系伸出式舞台,三面朝观众。舞台后方有板壁或隔扇隔开前后台,板壁左右端留有门道,分别称“上场门”与“下场门”。门上挂有门帘(俗称“二帘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以布幔代替了板壁,但上下场门仍然保留。台幔与二帘子合称“门帘台帐”。台幔用编料或布料制,上绘翎毛花卉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门帘上亦有彩绣,多是荷花娃娃或牡丹娃娃,或刺绣团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戏园渐用镜框式舞台,门帘台帐方渐淘汰。②桌裙椅帔。秦腔舞台桌椅的装饰物。绸缎制作,衬里子,“桌裙”又名“桌围”,上边两端有带,“椅帔”腰部左右也有带,便于在桌唇和椅背上系缚。二者四角及四边绣边花和角花,中央绣团花图案。1960年前,桌裙椅帔只遮盖装饰桌椅的正面,左右两面空缺,后渐次将桌椅两侧亦遮盖装饰。桌裙正面名“桌裙”,两侧名“搭帘”;椅帔正面名“椅帔”,两侧亦名“搭帘”。椅上加放椅垫,掩在椅帔之下。普通置一薄座垫,净角则需加厚座垫。有红、黄、蓝(深蓝、湖色)、白、灰、粉等色,红色用于高官、富豪之家及喜庆场面,黄色用于皇宫,白色用于灵堂,粉色用于绣阁,湖色用于书房,灰色、蓝色用于清贫人家,灰色椅帔也可搭在方凳上作为石块,如《苏武牧羊》中便用此。③帐子。常用的有大帐子、小帐子和灵堂帐子。“大帐子”又称洞房帐子,戏中拟作洞房、彩楼等,秦腔《蝴蝶杯洞房》一出有用。小帐子又称“布帐”,形同“洞房帐子”,但形制略小,戏中拟作内室、营帐等,还可拟作旦角乘轿。灵堂帐子用白布或白绸制作,形同“小帐子”,戏中灵堂、丧事专设,秦腔《祭灵》《三打洞》两戏均用。④景片。包括云片、布城、山片、山石片等。布城高约两米,宽约三四米不等,在舞台上用以代表城楼、城墙或城门等。《空城计》《古城会》等戏有用。云片由厚纸或白布糊贴在纸扎上,绘成云形。剧中的仙人行动时,常用四个云童各持两个云片前导,象征凌空驾云。行动时,云片斜倾;按住云头时,云童站定,将云片端正,靠近胸前。山片则是将布绘成山形,钉于木架之上,以代表山岭。山石片比“山片”小,上绘玉呈山石形状,以代表山石,放置舞台上,一般作为花园假山石。《白玉佃花园》一场有用。实用性砌末指秦腔剧目中各种人物使用较广的实用、代用兼备的砌末,包括生活道具、交通道具、仪仗道具、公堂道具、军旅道具、环境道具、神道道具等。①生活道具。有宴饮的酒壶酒杯酒盅,照明的灯笼灯盏蜡台火把,书写用的笔墨纸砚,进食用的碗筷锅勺,交际用的请帖名帖,生产用的锄铲锨斧桶筐,祭祀用的香炉纸马金锞银锞,以及日常用的伞扇蚊帚、拐杖包袱、家法棒槌、柴担行李、鱼竿鱼篓等。②交通道具。包括有车旗、轿旗、马鞭、船板等。在舞台表演中,小帐子亦做轿具使用。③仪仗道具。用于皇家贵族出巡时,太监宫女列仪仗队所用,包括他们手中的掌扇华盖、宫灯仪刀、镀斧提炉、日月扇、金瓜金镫朝天镫等。④公堂道具。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包括印盒印架大印、公文信函、虎头牌、告牌、提牌、竹签签筒、朱笔墨笔、拶子夹棍板子、水火棍脚镣手铐、鱼尾铷木枷、铁链、手铐、绳索、夹板、拶子、打嘴板子、圣旨、惊堂木、状子等公堂用品及尚方宝剑。⑤军旅道具。包括三军司令大帐及各种军用旗帜,如方纛旗、大纛旗、帅字旗、门旗(正方形)、令旗、报子旗、水旗、火旗、风旗、四色摆阵旗(青旗为东、红旗为南、白旗为西、黑旗为北)、飞虎旗、标子旗、门枪旗、月华旗等。⑥环境道具。包括山片、树片、云片、屏风片、布城、石片、大帐、小帐及床帐以及刀枪把子、铁把子等。⑦神道道具。秦腔神道剧目较多,各种神道人物斗法时所使用的法器,都是特意制作的,有些还装制机关,如五雷碗、纸要子、太极图、翻天印、混元金斗等。常用砌末术语表名称-释义【仪仗道具】青衣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戏中副帅出行时由兵士所举,四面为一堂。绸缎制作,长约160厘米,宽约33厘米,呈吊长条形状。上绣花卉或龙形,边缘多绣以焰火。红色,加白色或黄色牙边。龙凤掌扇:又称“龙凤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上大下小,中部向里收缩,下接长柄,状如一个倒置葫芦。金黄色缎绣制作,上绣一龙一凤,两面一堂,戏中,帝王、后妃出巡或登殿,两宫娥执起,两旗交叉,紧随帝王身后,王、妃坐定,两只龙凤掌扇相交立于身后。日月掌扇:又称“日月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长柄扇,扇面上绣龙凤云形图案,图案之上托出一“日”一“月”两字;两把成一对。或有四周排雉羽或其他装饰的。剧巾皇帝出场或皇后场时有此种掌扇相随。原为古代仪仗之一种,叫“雉尾扇”。始于殷商,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娶,即就缉雉羽为扇要,以障翳风尘也。又叫“障扇”。形状大小,均与龙凤掌扇仅扇面所绣为一日一月,戏中,帝王、后妃专用。黄罗伞: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缎制,圆形,直径约180厘米,四周由伞围蒙面,上有约30厘米装饰缎条,绣有花卉及各种纹饰,下垂伞穗,中心安有长柄。一只一堂,色有黄、红、黑三种,黄色为帝专用,红色为文武重臣所用,黑色为县令等低等官吏所用。旗牌: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木制方形小牌,下有柄,牌上绘有虎头纹样,故有“虎头牌”之谓。色分白、银、金三种,“白牌”“银牌”,为下级官员之间紧急调遣的凭证;“金牌”专为皇帝紧急选调官员所用。皇帝、官员出巡的仪仗道具还有“正堂牌”“回避牌”“肃静牌”以及“金瓜”“斧钺”“朝天蹬”“旄节”“提灯”“提炉”等。【军旅道具】令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布质,正方形状,中书“令”字,边缘四周为红色。戏中,主帅发号施令所用。风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因旗面为黑色,故又称“黑旗”。布或绸缎做成,为方形。戏中,表现大风情节,即由一人持风旗在台上挥舞过场。如秦腔《牧虎关》中,高旺遇“黑风”时即执此旗过场表演。水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绸质、方形。旗面绘饰水纹,表示水浪。《白蛇传?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车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两面布旗之上绘以车轮图形,用以代表车辆。在舞台乘车的角色,除诸葛亮、姜子牙、孙膑等生角外,大多为旦行角色。如秦腔《古城会》中甘、糜二夫人所用即是。此外还有火旗、云旗等。幡:又称“纸幡”。甘肃秦腔传统演出中的特别道具之一。用红、黄、白、绿等色纸剪成。方法:将纸折成数折成条状,然后左右边沿交错剪口,将纸摊平即成连环圈状。扎在头盔两旁或身后或靠旗之上,长达170毫米。演员舞幡时随锣鼓点俯仰转侧,舞到台口低头甩幡,将幡尖触到前排观众身上。与此同时,前场(检场)骤放火彩,场内气氛非常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用此。如《群仙阵》中孙膑即有舞幡特技,名“耍引魂幡”。纯用白色纸幡挂悬头侧的,则为鬼魂角色。如悬挂一条,则分男左女右。令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质,3厘|米宽,30厘米长,上呈箭头形,戏中武将专用。【公堂道具】火签:秦腔公堂道具之一。竹质,形同令箭,戏中多用于文官公堂,令其衙役速擒与案件相关之人的令箭。文房四宝: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即笔、墨、纸、砚。有木制长方形盒子、笔架、毛笔、墨四种,内置红纸帖、大信封、白纸状子等,戏中公堂常用。惊堂木:秦腔公堂道具之一。实为12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厚的小木块。官员升堂提审犯人,以惊堂木拍案来警示犯人,煞其威风。官印: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制,形似升斗,外用黄布包扎,戏中官员升堂,摆于桌案之上_帅大印-般带有印架,印架系木条制作,呈条框方形,帅印置于印架之中,俗称“印盒架子”。笏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剧中官员上朝见驾时用之,长约35厘米,宽6厘米,上窄下宽,略有弯曲。秦腔丑角戏演出中,笏板还常被充作梳子、刮舌板用之,以示取乐。刑枷:秦腔公堂道具之一。以木雕为之,长60厘米,宽40厘米,彩绘花纹,上绘双凤者为“凤枷”,剧中刑锁太后或娘娘专用;若绘鱼鳞者称“鱼枷”,刑锁男、女犯人。《起解》中女犯苏三即带鱼枷。圣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魏或黄丝绸制作,长50厘米许,宽30厘米余,上绣龙纹,书“圣旨”二字,戏中皇帝下诏时专用。【交通道具】马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藤条为身(80厘米长,粗如拇指),上缠丝绳,留15厘米为把,把端系绳绊,使用时套于小指,把以下间隔缚以四簇短丝穗。穗色分为红、黄、白、黑四色,以隐寓角色坐骑颜色,如关羽用红马鞭,坐骑为赤兔马,刘备持白马鞭,坐骑为白龙马,黄忠使黄马鞭,坐骑为黄骠马,而项羽则使黑马鞭,隐寓坐骑为乌骓马。马鞭扎红: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示意剧中人所骑乘者乃非常之马。用红绸扎成绣球并悬下两根飘带,缚在马鞭手把靠下处,以此作为特殊的表征。比如关羽所骑赤兔马千里夜行八百,是有名的骏马,所以关羽所持马鞭扎红。又如《火焰驹》和《五鸣驹》中因系千里马,也都持马鞭扎红。船板:又称“船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木制,上为杆,下接板,杆端横以短木作“丁”字把,全长100厘米左右,漆以黄色,板上画装饰纹样或水纹,旦角所用则多漆湖色,亦画纹样。若在下杆缚以白绸所扯绣球,则表示划船人戴孝。如秦腔《游龟山藏舟》中胡凤莲因父亲遇害,船板即扎有白绸绣球。【生活道具】器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指酒具、茶具、碗、筷等物。①酒具、茶具。皆为木制,含壶、杯、盘三件。金、银两色。壶形多为大肚茶壶,上有提柄;杯有方、圆两体。酒具、茶具皆可通用。②碗、筷。多系真碗,也有纸制者,花、黑两色。《放饭》《烙碗计》等戏均有所用。包袱: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彩绸或棉布制作,色有红、蓝、花多种。约70毫米的正方形小包。戏中角色外出时挎在肩上充作行囊,也是道具婴儿、喜神童子外用扎裹的装饰物。【神道道具】背光: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寺庙中神佛背后,例有绘画或雕塑成掌扇形以做靠背,称为“背光”。此处即借用此名。甘肃秦腔中的神佛仙道人物,多用彩绸或色布扎成大朵的彩球,将之扎在演员胸前或背后,班之为“背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忠义在《黄花山》扮演闻仲时,扎黄靠,靠上用绿道袍“扎肩”(又称“高肩”),后身用道袍遮盖,其上挂一只五彩大绣球,如是肩有两花,背有一花,虎背熊腰,色彩缤纷威风凛凛。《伐冀州》中二郎神杨戬,扎黄靠,背靠也扎背光。五雷碗: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瓷或纸壳制怍,碗底心绘制黑、红二色太极图,碗口直径约15厘米。《太和城》中孙武子碗打广成子所用,用时广成子头部须置一铁丝网卡,待孙武子掷碗相击时,将藏于身后的碗插于网内,以示纸要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竹与麻纸制作。用竹签-根,将宽约6厘米、长约200厘米的麻纸条贴卷于签上,藏置于扮演者头帽之内,需用时,可用技甩出,舞出各种姿态,并可用于扫灯花特技,造成火花飞溅气氛。纸花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麻纸制作,将纸折叠多层,从两侧剪开口,展开拉长即可,长约100厘米。为封神戏所常用。多戴挂于演员脑后或鬓角。演《伍员逃国》时,挂于伍员脑后,作甩纸花特技用。太极图: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中为木制,呈八角形,圆心漆绘太极图。八个角边,以布褙制成,叠折六至八层,用坚固的蜡丝线相连。用时,以手拉丝线,可扩大为直径200厘米左右的大盘,收缩可以恢复原形。秦腔《黄河阵》有用。金铰剪: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大剪,剪刃中置凹槽,以纸牙折成蝴蝶,藏于槽中,用折叠的细钢丝牵动。用时开剪,可从剪中飞出蝴蝶。系封神人物赵公明三大法宝之一。秦腔《黄河阵》有用。量天尺: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中呈空心,内装红绸,夹裹松香粉。用时抽动红绸,成火焰形,同时喷出松香粉,以暗火点燃,冒出团团火焰。《黄河阵》有用。翻天印: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呈长方牌形,内刻空心夹层,中装一串火焰形小木板,并置机关和松香粉,用时按动机关,可带出松香暗火,放出100厘米左右长的串火。秦腔封神戏中广成子所持宝器。《十绝阵》《黄河阵》等戏中有用。混元金斗: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由四块梯形木板为壁,一块四方形夹层木板作底组成。以腊丝线牵系,斗底夹板中装置四幅红绸或杏黄绸,一头与四面斗壁相接。用时牵动蜡丝线,可放大为斗径200厘米左右大的大斗,不用可以恢复原状。秦腔《黄河阵》中云霄、碧霄、琼霄所持困仙宝器。黑虎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槐木雕制,呈糠葫芦状,下粗上细,共为九节,黑底镶金,有大、小之分。大黑虎鞭,长约100厘米,直径7厘米。小黑虎鞭,长约80厘米,直径为5厘米,做神兵天将武器时,鞭根、鞭梢须扎置黄表牙,称“封鞭”。为封神戏《黄河阵》赵公明之常用武器,演员亦可用此做鞭扫灯花特技。麻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此种道具的表演特技称为“打麻鞭”。秦腔《太湖城?收殷夫人》孙武子鞭打殷夫人即用此。麻鞭用大麻搓成,长约600厘米,尖细,尖上留有10厘米梢子,麻鞭打出时猛收,梢子卷击可爆发出尖脆响声,随即缠到被打人身上。以此形成“鞭扫灯花”和“抡麻鞭”多种特技表演。《太师回朝》《黄河阵》等戏亦有所用。鞭幡: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即在把子黑虎鞭上粘贴四至五重折成扇形的彩色纸,舞动起来扇形不住地一开一合,色彩缤纷变化闪动,同时施放烟火,场面紧张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使用,如秦腔《太湖城》中孙武子即用此。【军旅道具】把子:又称“刀枪把子”。秦腔舞台演出所用兵器的总称。早期把子多为自制,大都以藤为身、以木为头,以竹为刀剑。讲究者则枪杆缠小带,刀柄油金漆,并饰以缨穗、涂以水银等。铁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指铁刀、铁枪、铁叉等兵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兴海的蒲剧共和班到甘肃河西演出,首先使用了铁把子,人称“铁把子戏班”。后来在一些秦腔班社中偶有使用,但只仅限于个别特定剧目之中,如《铁公鸡》一剧即是。鞭: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三节鞭、麻鞭、黑虎锏鞭等。其中黑虎锏鞭为尉迟敬德专用。特型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因其形制特殊,故名。戏中多系专人专用。可分为:叉、斧、钩、拐、杵、槊、月牙铲、乾坤圈、狼牙棒、翻天印、方天画戟、耙、瓦苗金锏、金箍棒、火葫芦、禅杖、盾牌等。其中方天画戟为薛仁贵专用,九齿钉耙为猪八戒专用,瓦苗金锏为赵德芳专用,金箍棒为孙悟空专用,火葫芦为孟良专用等。弓矢: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弓有步弓、画弓、龙弓等,箭矢皆用箭袋或箭囊存放。现代戏把子:秦腔现代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各类兵械。包括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刀: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竹、木制,目前也有金属制作的。可分公用、专用两体,用者有大刀、横刀、金刀、单刀、双刀、七星刀、三尖刀、狼牙刀、鬼头刀、柳叶刀等,专用者有坤大刀、坤腰刀,为女角专用;青龙偃月刀为关羽专用,三尖两刃刀为二郎神专用。另外,各类匕首亦属刀类。枪: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长枪、大枪、单头枪、双头枪等。另外,丈八蛇矛亦属枪类。剑: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偶有金属所制的。常用者有长剑、短剑、单剑、双剑、坤剑、长穗剑、短穗剑等。棍: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木棍、御棍、盘龙棍、三节棍、电光棍等。锤: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圆锤、方锤、单锤、双锤、火锤、金瓜锤、八角锤、鼓形锤、六棱锤、十二棱锤、走线铜锤等。 -
32019-10
[ 词条 ]吕月兰
(1933~)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老旦。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吕晓玲。11岁入咸阳益民学社学艺,师从索步林。先后在陕西白水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六军部宣传队、六军十六师政治部红星剧团、新疆兵团农五师政治部红星剧团、西安市秦腔二团任演员。40多年演过大小剧目70余出,擅演《铡美案》之秦香莲、《五典坡》之王宝钏、《武大郎之死》之潘金莲,以及现代戏《红灯记》之李奶奶等。在部队时曾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三次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
32019-10
[ 词条 ]刘培兰
(1934~)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小旦、老旦。陕西西安市人。自幼投身艺海,师从李正敏。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现为西安五一剧团演员。以正旦行当塑造了王宝钏、秦香莲、戚夫人等正派端庄的古代中年妇女形象,又以小旦、老旦行当刻画了薛宝钗、贾母等不同性格的人物,还擅于演唱眉户。从艺近40年,演戏近百余出,主要有《探窑》《望娘滩》《秦香莲》《张羽煮海》《戚继光斩子》《帝王珠》《斩雄剑》《红楼梦》以及现代戏《南海长城》《俩兄弟》等。屡获省、市级表演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