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陈素贞
陈素贞(1939~2010)秦腔演员。主工花小旦。甘肃武都市人。13岁考入武都地区五一秦腔剧团,师从京剧教练张玉如。1985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任教。其间,所演大小剧目70余出,擅演《拾玉镯》之孙玉娇、《柜中缘》之许翠莲、《走雪山》之曹玉莲、《雌雄剑》之莫牙P、《鲍三娘》之鲍三娘等。还在现代眉户戏中扮演过许多主要角色,如《朝阳沟》之银环、《比翼双飞》之桂芝、《开锁记》之赵月秀、《认亲记》之儿媳等。 -
302019-09
[ 词条 ]刘升印
刘升印(1955~)秦腔琴师、一级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业务办公室主任兼乐队队长。1977年从艺以来,曾为上百本戏操琴主奏,其中《一份彩礼》获自治区调演一等奖;现代戏《林基路》以及《祭灵》《探谷》等,均获伴奏三等奖和优秀演出奖。曾对板胡的演奏技巧和形制进行了改革,将圆形琴杆改良为三角形,底座增高,加金属共鸣板,既不易弯曲,又音色亮丽。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浅谈秦腔音乐唱腔的革新与发展》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论文一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大顺舞台
甘肃秦腔班社,亦称大同舞台。清宣统三年(1911)创建于平凉,社长常俊德。1926年,常俊德带部分人去庆阳,被当地“复兴里”(堂号)接收,另组班社。其余人员,以秦鸿德(须生)为首,继续以大顺(同)舞台名义坚持在平凉演出。1928年解体。主要演员有罗大净、刘大净、秦鸿奎(泾州红)、徐生华、何生辉、秦鸿德、廖大净、八百黑、金叶子、祁文彩等。上演剧目有《姚期绑子》《宁武关》《太和城》《阴阳河》《千秋剑》《月光带》《四贤册》《雁塔寺》《双出五关》《春秋笔》《游西湖》《白叮本》等150多本。 -
302019-09
[ 词条 ]姬家娃戏班
宁夏秦腔班社。成立于宣统三年(1911),班主姬福寿,宁夏中卫县人。幼年曾在陕西缪正红戏班学戏,学成后回到中卫自己组班演出。主要演员有姬鸣寿(旦行)、胡家娃(须生)、王增寿(文武小生)、王鸣寿(丑角)、赵云安(回族,须生)、冼达通(花脸)、疙瘩红(马金鹏,须生,红生)还有唱小曲的王月本、王彩员父女。演出剧目主要有《蛟龙驹》《李自成起义》《文天祥》《八义图》《萧何月下追韩信》等。1918年戏班解散,姬氏兄弟和王月本父女以唱小曲为生。 -
302019-09
[ 词条 ]秦腔五大式
秦腔基本功。秦腔演员入门必学 并严格训练的五种式子。除平膀式、上马式为男 女共有外,其余各式男、女角各有不同。丑角另 加茶壶嘴式。每扎一式的时间,必须坚持七八分 钟以上,以求给膀、腰、腿上功,达到能支持、能 控制,上台表演才能做到一次扎定,姿势准确, 合乎要求。秦腔五大式男角五大式包括平膀式、坐马式、上马 式、弓箭式、魁星提斗式五式。①男角平膀式。手 心向下,五指张开,目视正前方,再倒至右脚出, 左腿给力,右脚尖踮起,但两臂不收式,始终保 持与膀持平。②弓箭式。又称“前弓后箭”。左脚 向左方迈出100厘米许,脚尖朝向左方,左腿弓 起,大腿平,小腿直,左胯要开,右腿则要绷直; 身向正前方,目视右前方。此即“左弓箭式”;反 之,若右腿弓起,则称“右弓箭式”。戏中,武生扎 式亮相,尤其短打武生武打表演中,均贯穿弓箭 式动作。③男角上马式。右腿单立,左腿弯曲抬 起并包脚,同时右臂高举,左臂弯曲至胸前,左 手心朝下全握拳,呈勒马状,目视前方亮住相。 秦腔《赶坡》薛平贵出场时即有此式。④坐马式。 又称“骑马式”。右脚向右方迈出约50厘米许, 两脚撇成大“八”字状,两腿弯曲,下蹲,大腿斜 垂,小腿直,开胯,形同骑于马背。文官武将挥鞭 骑马或勒马扎势,多在此式亮住相。如秦腔《调 寇》,寇准在八王府门前下马扎式,《荆柯刺秦》 弁脾可与秦舞阳出场抖马、亮相中均有运用。⑤魁 星提斗式。右腿单立,左腿弯曲目U后伸出,右脚 底朝上,同时右臂向上前方撩起,左臂向下后方伸出两手心朝外,并呈半握拳,身向右斜,目视 前方亮住相。此式多为武将、短打武生所用。《燕 青探庄》出场表演即有此式。女角五大式包括平膀式、上马式、天棚 式、前指后翻式、勾鞋式五种。①女角平膀式。准 备动作、出脚、脑脚、倒脚步等动作均与男式同, 仅两臂划出至腰部,撑开,手心向下,五指张开, 目视正前方。走台步、跑圆场、亮相等均有贯穿 运用。②女角上马式。姿势与男角上马基本相 同,仅左腿不高抬,两腿作前后交叉状,右腿在 后,脚尖着地。戏中多用于角色出场扎式亮相, 多在扎式中演唱[尖板]之后再收式。③天棚 式。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着上一步成右踏 步,同时双手上撩成撑掌,手心朝上,身向右前 方,目视左前方亮相。戏中多为女旦专用。《走 雪》曹玉莲仓皇逃难途中双手撩起蝴蝶裙以亦 遮风挡雪,即用此式。④勾鞋式。又称“拾钱式”。 双腿父叉,右腿在目U,左腿在后下蹲左脚尖着 地;右臂向上伸直,左臂向下伸直(略弯曲),手 心朝上,身向左斜,目视左手,亮住相,呈拾物 状。戏中旦角多有穿插表演。《走雪》曹玉莲仓皇 逃难途中被雪滑倒即以此式示以扶地。⑤前指 后翻式。双腿交叉,朝左下蹲,右脚朝前,左脚面 朝上同时,左臂在后撩起翻腕,手心向上。右臂 在前,向右下前方伸出,并出兰花指,目视右手, 身向右拧住亮相。为女旦专用扎式。含壶嘴式丑角需要具备的基本功。左脚 向前迈半步,左脚尖点地,左腿在前,右腿在后, 呈弯曲状同时,右手背向后腰间,右臂向前弯曲 抬起,手式呈赞美式,拇指则朝脸部,身向左斜,目视左前方亮相。其形如同一把茶壶。此扎式为 丑角专用。《拾黄金》小丑出场自报家门“小的我 名叫胡来”即用此式作自我表白状。 -
302019-09
[ 词条 ]脚位
秦腔基本功。演员舞台表演中,站式的分解动作之一,即包步式、八字式、丁字式、戳腿式、踏步式、存腿式、盘卧式、大掖步、踮丁式等。与脚姿密不可分,脚位与脚姿既是演员训练站相的开始,同时又是表演各种程式动作的前提。①正步式。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演员无论扮演任何角色,最讲究“站取子午”,旦为正步,尤其正旦站立、坐定,执旗龙套、宫娥彩女排位站列等,均贯穿运用正脚位。以显其稳重、端庄。②八字式。两腿站直,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文生、大净,台步、坐姿,均贯穿运用八字脚位。以显其身段造型的美观、协调。③丁字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即上半步横站,使右脚窝紧靠左脚跟,两脚即呈“丁”字形状,称为“左丁步”,反之称“右丁步”。常为武将所用,即所谓“武为丁字,动分左右”。无论站立、行走,均贯穿运用丁字脚位。以显其身段造型的美观、英武和协调。④戳腿式。右脚跟踮起,右脚尖点地,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为“右戳腿式”;反之则称“左戳腿式”。生、旦提甲拉山膀亮相,丑角站立表演道白等,均贯穿戳腿步式动作。⑤踏步式。又称“别步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15厘米,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右膝掖在左膝后面。即为“右踏步式”,或称“右别步”;反之,则称“左踏步式”或“左别步”。旦角跑圆场、走台步、上楼、乘轿起始常用该动作。⑥存腿式。又称“竖桩子”。左脚绷直,向前伸出约30厘米许,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与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即为“右存腿式”,或称“右竖桩子”;反之,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生角跑圆场、走台步、蹚河、过桥之起始均贯穿该动作。⑦盘卧式。又称“踏步蹲”。以“踏步式”两腿弯曲缓缓下蹲,蹲至如坐矮凳高低为宜;右小腿不能触地,双腿掌握好重心,既不能前倾,也不可后坐。称为“右盘卧式”或“右踏步蹲”;反之则称“左盘卧式”或“左踏步蹲”。多用于旦角,如《火焰驹*花园》一场,芸香数花表演中有所运用。⑧大掖步。以“八字式”右脚横上约30厘米,脚尖稍向右方,右腿半弓;左腿向后换去,左脚尖与右脚须保持一条线,两大腿夹紧,向右拧身坐胯。此即“左掖步”;反之则称“右掖步”。戏中生、旦赶路“跑圆场”均有所用。⑨踮丁式。依脚位前后,分前踮丁式和后踮丁式两体,又各左右之分。以“八字式”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膝盖绷直,绷脚面,脚尖点地;同时左腿绷直,左脚满脚着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即为“右前踮丁式”;反之则称“左前踮丁式”。后踮丁式仍以“八字式”起,右脚向前迈一步,膝盖绷直,满脚着地;同时左膝绷直,左脚跟踮起,绷脚面,脚尖点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此即“左后踮丁式”,反之则称“右后踮丁式”。“前踮丁式”为生角常用,“后踮丁式”为旦角常用。脚位 -
302019-09
[ 词条 ]卢东升
卢东升(1945~ )秦腔琴师、作曲,一级演奏员。陕西延安市人。I960年考入西安易俗社,主操板胡。七十年代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毕业后回团,除操琴外,兼任作曲、配器和指挥。曾为数十部剧目作曲,其中《西安事变》《白龙口》分获文化部一等奖和鼓励奖,《梨花梦》《定海在长安》获陕西省音乐设计奖,《女魂》《冼夫人》获西安市一等奖,秦腔广播剧《新五典坡》获省电台作曲一等奖。系陕西省板胡协会理事等。 -
302019-09
[ 词条 ]《二龙剑》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武旦唱做工戏。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宝鸡新声剧团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小生吴震拜和合二仙学艺,仙授二龙剑。镇京总兵之子胡元,欲抢猎户之女秀英成亲,为吴震所救,遂订终身。胡又倚势强娶,秀英持刀伪从,大闹总兵府,放火烧之,即与吴震逃奔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