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家将戏
秦腔杨家将戏中的人物形象——《金沙滩》之杨继业及七郎八虎(王正强提供)杨家将戏 根据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人熊大木所著《杨家将演义》通俗小说、清代无名氏长篇历史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宋代以来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编演的剧目。戏中所讴歌的杨继业(杨业)、杨延景(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物,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宋史》都有传记可考。秦腔舞台上,从杨继业《佘塘关》抢亲,与佘赛花(即佘太君)《七星庙》成婚,七星童子依次投胎,后生平、定、广、辉、昭、景、嗣七员虎子为始,经《金沙滩》《杨七郎打擂》《两狼山》《天波府》《告御状》《审潘洪》《状元媒》《夺三关》《北天门》(《四郎探母》)《洪羊塔》《金铃记》《烊牌关》《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铁角坟》《破洪州》《破澶州》《碧波潭》《昊天塔》《牧虎关》《杨文广征西》《杨八姐盗刀》《十二寡妇征西》以及《五郎出家》《五台会兄》《三岔口》《打焦赞》《打孟良》等大大小小近40部剧目,至《太君辞朝》而止,塑造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一门七郎八虎各个人物的突出个性,以及祖孙四代执干戈、保国家,镇守边境,屡立战功,前赴后继的感人民族气节。尤为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是,在这系列剧目中,突出地刻画了一大批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形象,她们个个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叱咤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那一套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在民间甚至有了“杨家府里女胜男”的说法。历史背景 十八世纪后半叶,清王朝正处在中气旺盛的黄金阶段,外无太大战患,内少挟权异己,社会生活安定,农业商贸繁荣。在这一大背景下,乾隆皇帝更加注重提倡和保持封建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且借唱戏来扬善惩恶,褒奖忠孝之士,惩罚奸恶之人。舞台上不断涌现出以杨家将英雄业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人物特点 秦腔剧目中的杨家将,名称上与京剧略有小别。如:秦腔称老令公杨继业,京剧则称杨业;其他如三郎杨延广,京剧称杨延安;五郎杨延昭,京剧称杨延德;六郎杨延景,京剧称杨延昭。其他如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四郎杨延辉、七郎杨延嗣以及杨宗保、杨文广、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等则与京剧同。艺术特点 杨家将戏中,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宣扬的“忠勇”二字。“金沙滩赴会”是杨家将这颗璀燦的明珠黯淡的开始,也是六郎杨延景坎坷一生的发端。辽方天庆王请宋太宗金沙滩赴宴。朝中群臣唯恐辽方有诈,但又怕被人耻笑,便让样貌酷似太宗的杨延平代去赴鸿门宴。杨家明知此去危险重重,但仍毅然而去,杨家兄弟唯恐兄长安危要求同去,正中潘仁美下怀——不用自己插手便可以让杨家丧命。果然,金沙滩一宴后杨家将一蹶不振。老令公率三千老弱兵马被敌重重包围,寡不敌众,撞死于李陵碑前;七郎延嗣搬请救兵途中,被潘仁美设计生擒,缚于高杆乱箭射杀而亡。杨家一门最后仅剩六郎延景与其子宗保,与12个寡妇。即便如此,天波府中杨家将四代抗辽矢志不移,杨门女将前赴后继,依然执干戈、保国家、拋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马革裹尸,为国捐躯。其忠勇之志,正如文学家苏辙诗句所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而感天地,泣鬼神。正因此,杨家将戏一直都是秦腔演员争相创演的一大热门。擅演名角 秦腔演员喜演杨家将戏不只是对杨门诸将捍卫边疆、抗击入侵者英雄业绩持有格外的崇尚之情,更因无论杨继业还是杨延景,都是靠把、袍带兼于一身的生行角色,不仅唱念做打功夫全面,戏剧情节也十分跌宕离奇。尤其秦腔,首重须生,列其为“四梁”之首而备受厚待,由此争得“把式戏”之声誉。近两百年来,不知成就了多少生行演员,并将其推上“明星”的宝座。仅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以来,陕西的十八红、银福子、双斌、平定儿、李云亭、万成子、万林子、水娃子、冉娃子、毛金荣、王文鹏、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刘易平、黄金花、袁克勤、王集荣、焦晓春、刘茹慧等,甘肃的三元官、杨全儿、王宝重、李富贵、李柄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起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温警学、薛志秀,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是以杨家将戏成名成家的秦坛翘楚。而杨家将感人的故事,正是通过数代秦腔名家的绝色表演而达到家喻户晓,更加深入人心。 -
82019-10
[ 词条 ]三国戏
三国戏以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题材,编演而成的秦腔剧目,称为“三国戏”。秦腔中的“三国戏”,总计不下百余本。塑造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形象鲜活的三国风云人物。这些人物演绎出《桃园结义》《江东赴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西城弄险》《舌战群儒》《水淹七军》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曲故事,这些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又通过不同行当演员的唱念做打高超技艺展开形象塑造,由此又涌现出一大批垂范于后世的名家典型,有被观众称颂为“活诸葛”的王文鹏、刘易平、薛志秀,有“活孙武死诸葛”之誉的黄娃,有“活周瑜”之称的沈和中、岳中华、张新华,“活关公”之称的杨启华、阎国斌、王秉中、刘金荣、和家彦、景乐民,“活张飞”之称的李可易、刘茂森、米新洪,“活曹操”之称的耿忠义、杨金民等,都是当年叱咤于秦腔三国戏中的舞台名宿。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秋”。尽管末代皇帝刘协依然驾座金銮,却被三个应时枭雄将其江山搅和得摇摇欲坠。这三个枭雄正是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孙权、刘备。他们都是操戈斗械、图谋江山的立国霸主。曹操身为汉相,据守中原,举号为“魏”;孙权凭借水师,独霸江南,执旗为“吴”;刘备倚重天险,稳坐蜀中,旌旄为“蜀”。蜀、魏、吴各霸一方,形成鼎足之势,史称“三国”。罗贯中以此为历史背景,其《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既渗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数百年来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三绝人物秦腔中的三国戏中与其他戏曲不同的是,秦腔对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一奸诈过人;诸葛亮的“智绝”一机智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由此又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表演特技,这些樹奴在舞台上形成独立的行当门类,秦腔中的“关公戏”即是一例。秦腔三国戏《葫芦峪》演出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封神戏
封神戏根据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编演的剧目。因人物多系神仙道家甚至妖魔鬼蜮,故又称其为“神道戏”或“神鬼戏”;又因人物多在出场和表演中,穿插腾云、遁地、幻化、变脸等特技,常常用各种烟火制造奇异的舞台效果,人们又称之为“烟火戏”。传统秦腔中以“封神”为题材的剧目很多,从《开国图》始,至《火化摘星楼》终,粗计不下50出。清同光至民初,陕西十八红、恩科子、都成子、水娃子、阎振国、随鞑子、赵杰民、陈雨农、曾鉴堂、四金儿、宽肠子、李金鸣、五五子等演员,都以饰演“封神戏”中各种角色名噪一时。尤其在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封神戏在甘肃演出最为火爆,不仅造就了三元官、杨全儿、张福庆、张寿云、吴占鳌、唐华(唐待诏)、陈明德、耿忠义、赵福海等一大批艺技超群的净行演员,形成以生净戏、神鬼戏、烟火戏为主体的甘肃秦腔流派。还培养起甘肃观众“看架架”审美习俗,并在各类净行脸谱创造上,形成以神道人物为主体的“耿家脸谱”“董志塬脸谱”“陇南脸谱”三大脸谱流派。许多珍贵的秦腔稀有脸谱,大部分都保留在封神剧目中,甚至许多特型脸谱专为封神人物特殊造型而创造。陕西西路秦腔中也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封神剧目。历史背景明代中叶的许仲琳,写过一部《封神演义》的神魔小说,它以商周时期商亡周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殷商末代国君殷纣王因宠爱妲己而引发诸侯之间的一场战争。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神仙、方士、巫砸、鬼喊的化身,其魔力可腾云、遁地、呼风唤雨,还可预知未来、卜知生死,即使被对方法力所毙,阴魂照样能协助扶持人取胜,致对方于死地。该书虽为虚幻神魔小说,却把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对垒,演化成神仙与方术之间宗教文化兼并内融的一场法力竞技,通过无数次的摩擦、拼争,最终达到兼并、融合,倶在“封神台”大旗之下形成统一的联盟。从而折射出中国本土部族之间,也即同质文化之间以内融为特点的中国宗教文化大碰撞、大融合这一发展总趋势。而中国最盛行的道教,正是在原始巫教、原始师教以及魔教、截教等教派经过长期碰撞兼并最终走向统一融合方渐成型的,其间处处显露出“三教合流”的印记。甘肃秦腔有一出封神戏,叫作《碧游宫》,其中也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西方准提三教教主共扶广成子击败通天教主力保姜子牙获胜这一情节,旨在宣扬“三教合一”之总趋势。封神戏剧目秦腔中的封神戏剧目很多,有《黑逼宫》《无影簪》《伐冀州》《闯宫抱斗》《金水桥》《陈塘关》《渭水访贤》《文王回西岐》《火烧轩辕坟》《黄沙岭》《大回朝》《伐崇城》《苏护归周》《黄飞虎反五关》《绝龙岭》《葭萌关》《七箭书》《黄河阵》《渑池关》《碧游宫》《界牌关》《火化摘星楼》等。代表唱段封神戏唱念做舞并重,其间大量贯穿着布阵、斗法、踏罡等特技。各神道人物抒发情怀的成套大段唱腔,在每本戏中由主要人物演唱,如《开国图》中商王所唱、《无影簪》中苏护所唱、《碧游宫》中广成子所唱,以及《闯宫抱斗》梅伯所唱“恨不能拉昏君同见先王”、《绝龙岭》太师闻仲所唱“绝龙岭雾茫茫峰回路断”、《黄飞虎反五关》黄飞虎所唱“我死在商朝作忠魂”、《七箭书》赵公明所唱“半空中霹雳响明光闪闪”等,都是以多种板式演唱抒发情怀的唱腔。音像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封神戏因涉及鬼神而被明令禁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虽然慢慢解禁,但由于擅演各类封神角色的演员相继故去,观众喜闻乐见的许多封神戏大都失传甚至几成绝响。二十一世纪初,王正强先生从挖掘、捜集相关剧本入手,组织有关剧团排演,并由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将其录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已录制的全本封神剧目有《开国图》《无影簪》《闯宫抱斗》《文王回西岐》《七箭书》《黄河阵》《碧游宫》《渑池关》《火化摘星楼》九出,成为西北仅存的封神剧目。封神戏中的神道人物——《黑虎下山》之赵公明(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光华社
以光华社命名的秦腔班社有两个。一个在陕西,一个在宁夏。①光华社(陕西)。李桂芳从三意社出走后成立的班社。1940年6月建立于西安,李自任经理,张镜堂出任社长。除原三意社的部分演员外,还延揽了一些流散搭班的演员。著名的有旦角张镜堂、段毓华,须生夏景民、刘义民、袁建民,小生屈清杰、刘进官,净角樊来民、王兆熊等20多人。在西安演出了一段时间后,开始赴西安附近的蓝田、长安及渭北的三原县演出。1942年后,定居三原县。不久又东进韩城、蒲城等地。1945年为军队接收,改名马当剧团。1947年辗转于二华一带,后落脚华阴县。1949年改名华阴县人民剧团。②光华社(宁夏)。1942年成立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班主马宝琳。该班是在阿拉善左旗王爷府戏班基础上建立的。属国民党十七集团军第一旅旅长。后随军迁到平罗县城。演员大多是由光盛班辗转到王爷府戏班,主要演员有陈化礼、朱化民、宋雒民、管育中,张金兰(坤角)、余醒民、丁振华、杨云亭、张宝国、徐登云、郝振川、陈占奎、吴天恩、毕永强等。在部队又选拔了几十名学员,其中回族学员占三分之一。演出剧有《王华买父》《贪欢报》《白话庵》等。1944年,马宝琳部由平罗调至银川,光华社更名为化民剧团。 -
82019-10
[ 词条 ]《土族新苗》
现代本戏。西宁市秦剧团创作组集体创作编剧,赵秉申执笔。唱做并重。西宁市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青海土族大学毕业生央金索,立志扎根农村,回乡任基建队队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经受考验,茁壮成长。 -
82019-10
[ 词条 ]盛三德
盛三德(1896~1960)秦腔演员。工净。甘肃高台县人。艺名盛正魁,小名天富子。10岁进大寨子忠义班学戏。15岁在宣化大庙首次登台,以身架、做功闻名一时,群众誉之为“活老虎”。1932年赴酒泉拜杨三卫、唐宝山为师,潜心学戏两年。以“盛正魁”艺名,在酒泉、沙河、张掖、武威等地挂牌搭班演出。擅演剧目有《大郑官》《红逼宫》《破渑池》《玉虎坠》《无影簪》《八义图》等。1954年在酒泉地区汇演中,以主演《红逼宫》一剧获表演奖。1957年与冯良基含作绘制脸谱126幅,并口述近200本传统戏。 -
82019-10
[ 词条 ]《成双成对》
现代本戏。赵千里、戴笠人编剧。唱做并重。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某农村姑娘王菊菊与男青年孙明相爱,菊菊妈赵二婶嫌孙明是个“做饭的”,反对这门亲事。另一对男女周方平和水仙在爱情的道路上也遭到种种波折,经过一连串的喜剧误会后,菊菊和孙明、水仙和方平、二婶和孙明的父亲三对终成眷属。 -
82019-10
[ 词条 ]吴德卿
吴德卿(1893-1970)秦腔演员。工花脸,净、丑、须生皆擅长。陕西三原县人。1912年在兰州戏园卖茶为生,继而在兰州万顺班管理戏衣。1927年到西宁三盛班学艺,拜王正旦、马胖子为师。后又经历云育社、秦钟社、共和社。其开门戏是《拿潘洪》之潘洪。1949年后,到青海湟中县土门关和贾尔藏等业余秦腔剧团传艺并参加演出。1970年病逝于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