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脸谱
秦腔净行、丑行人物的面部造型。用油彩或水彩勾画在演员脸上的图谱。秦腔净角化妆时各角色在线条、色块、部位、构图上,均有其规范化的谱式,逐渐形成谱系并成为人人参照勾画的范本,故名“脸谱”。发展史唐宋前称“涂面”,元明则称“大面”;或以色彩名之,分称“黑面”“白面”“花面”。明代宫廷“御戏监”所演元明杂剧剧本附有“穿关”,涉及“面具”,未及“脸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廷演剧机构“南府”有两本“穿戴提纲”,也未提及“脸谱”;乾隆六十年(179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十七载有“江湖十二角色”,称“副末开摹,而是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其中“净”用“大面”"二净”(副净)用“二面”,“丑”用“三面”,也无“脸谱”一说;清同治、光绪年间,宫廷“升平署”画有200余出戏曲人物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净行花脸人物,有的还直接标明“穿戴脸儿俱照此样”字样,世人称其为“升平署扮相谱”,依旧不说“脸谱”。说明“脸”而称“谱”,出之甚晚,即至清末民初,出现净行花脸有专门捜集研究者,遂有“脸谱”之说。今天的秦腔舞台上,脸谱达到“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盛况。谱式也多至500种以上。脸谱布局秦腔脸谱化妆手法遵循整体布局安排,即在脸上安排颜色和设置图案位置有定式。秦腔脸谱的图案位置,主要集中在额面和两腮两个部位,鼻窝则表现出角色的喜怒善恶。脸谱对眼、眉、鼻的勾勒,比额面和两腮的图案还要重要,因为眼睛直接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隐寓着角色的善恶美丑,所以秦腔脸谱中的眼睛和眉毛画法很多。如眼,就有凤眼,凤眼也叫杏仁眼,多表示貌美,常用于关羽、皇帝之类的角色;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涂彦昭、杨延嗣的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脸表示忠义正直,眼眉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三角眼,刻画心怀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就比较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三角眼的人表示奸诈,此外还有三眼,即在额面绘塑一立眼,行话就把这个立眼通常称为“天眼”,《绝龙岭》中的闻太师,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但三只眼仅用于神道之人物。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再如眉,秦腔脸谱中眉毛的分类很多也很杂,比如有泰山眉、剑眉、虎斑眉、卧蚕眉、牛角眉、瞒翅眉、柳叶眉、八字眉、扫帚眉、歪眉、火焰眉、病瘩眉、麦穗眉等。这些眉的分类,都突出一个目的,即把人物角色通过脸谱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因为秦腔脸谱对眼眉勾勒非常重视,促成了秦腔对脸谱的谱式也由眼眉造型来命名的俗例,由此形成与京剧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的称谓。①额面。又称“额头”“脑门”。这是全脸最平整的一块地方,同时又是灯光照射最为亮豁的地方,还是观众视点最为集中的地方,加上花脸剃掉额发,更使脸型拉长,额面放大。成了秦腔净行人物勾脸的主要画区。脸谱装饰性花纹图案,主要安排在额面。②两腮。即右腮和左腮。一般不进行过多装饰,多用大块色彩晕染就成。有的则勾几条胞纹装饰一下便可。如包拯,便用黑色或粉色晕染,还多用白笔再勾出眉、鼻,睑线下方各勾一道细黑泪线饰纹,突出其威厉严肃之气。③鼻窝。人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首先从鼻窝形态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由此又形成“圏圏子脸”“切末子脸”“花脸”“和尚脸”“周仓脸”“巴巴脸”“塑型脸”“两面脸”“特殊脸”等多种谱式。④眉纹。秦腔脸谱对眉纹的勾画手法多样而丰富,在脸谱造型中有非常显明的表意作用。有的人物工笔细线,立显狡邪奸矜之相,如曹操;有的眉纹同样勾勒如丝,又显深谋远虑,如陈友谅;有的眼眉笔锋雄劲如刀,力透纸背,却是相貌堂堂,刚正不阿,如包拯;有的额面布满水旋纹饰,又能感到其不忠不义心怀反骨之态,如魏延;还有眉角以火焰纹为饰,如《金沙滩》之杨延嗣、《四平山》之李元霸;以虎尾纹为饰《锁阳关》之秦汉、《进妲己》之崇黑虎等。脸谱画法秦腔脸谱有“勾”“揉”“抹”三种勾绘方法。勾脸有洗、抹、擦、画、勒、意、粘、挂8种手法,即“勾脸八字诀”。揉脸即用手指蘸上颜色,在脸上揉抹拍染,使之均匀,如《铡美案》中赵虎,以及戏中出现的刽子手等,皆属此类。抹脸即在手心蘸上颜色,或用排笔将色在脸上抹匀,勾画整脸者大都用此法,如包拯用黑色抹染,关羽先用红色抹染等。公绘即用笔勾画眉眼鼻纹饰即成。脸谱颜色秦腔中的人物以脸谱颜色表现人物性格。颜色又称“颜面”,指脸谱的主色调。用于勾画秦腔脸谱的颜色有20多种,但每副脸谱的化妆和用色,都有“主色”“副色”“界色”和“衬色”之分。“主色”用来刻画其剧中人物个性,其余各色起着陪衬、装饰的作用。不同的“主色”又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既和观众面对的客观物象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和每个观众的人生态度紧紧联系在一起,故寓褒贬于其中,观众通察“颜”观色,便能很快辨知人物内心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还能很快掌握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生活嗜好等。秦腔脸谱通常以红、白、黑、绿、蓝、粉、瓦灰、黄、金、银等色为主色,每色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性寓意。由此形成“大白脸”“黑脸”“红脸”“绿脸”“蓝脸”“粉脸”“瓦灰脸”“黄脸”和“金银脸”为主色的脸谱谱式。白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顾名思义,全脸以白色为主,多用于表现凶恶奸险之性格者,有大白脸和半截子白脸。①大白脸。又称“白抹子”“白粉脸”。京居断称“粉脸”者。因其全脸做白色,仅以黑笔察言观色勾画眼、眉、鼻窝及脸纹,故名。这种脸谱,多表现凝练、肃杀、阴险和面无人色之气,故多用于权奸专横人物。如《风波亭》中秦桧、《斩杨继盛》中严嵩、《白逼宫》中曹操、《游西湖》中贾似道等,皆属此类。民间有“白脸奸相”一说,原因正在于这几个人物身份既是宰相,性格又相当暴虐,如贾似道的脸谱,便以粉白铺底,黑笔描纹,额头II道直竖细纹,表示凶残无情。②半截子白脸。又称“二白脸”“两堂脸”。用显眼夸张白眉毛将角色面颜分为上下两半截,故名。多表现五官反常,容貌丑陋,凶恶狡诈的武夫之流。最典型的就是《游西湖》里的廖寅,额面斜抹一道红,将脸面自然分为上下两半,下半拉为白,上半拉为红,左高右低,白眼黑窝子,两道眉纹弯曲,左眉上翅,右眉下坠,一看便知是个心术不正之徒。《九莲灯》里的石龙,额面也是一道斜红,下白上红,丑恶凶残。《玉凤钗》里的刘彪、《快活林》里的蒋门神,额面都勾出一个红色圈形,眉端下坠,鼻梁点红,白眼黑窝子,寓示着他们绝非善类。黑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黑色或深色,故名。黑色代表刚正不阿或憝直鲁莽。如《赤桑镇》《铡美案》中包拯、《李刚打朝》中李刚之脸谱,皆属此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拯脸谱,以前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最初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中包拯的脸谱也有区别,早期的陕西脸谱中,包拯虽然是黑脸但是主要倾向于棕色,在额面上画一个上弦白色月牙即止;甘肃包拯的脸谱两膛为红色,却红中透黑,额面不只绘一上弦月牙,还托出一轮红日,还画有一支笔管,意味着包拯其人管判阴、阳两界官司。近几十年来,为突出色彩层次,两地谱式才趋于一致。红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红,仅在眼、鼻处略勾黑色线纹,故名。如《古城会》中关羽、《收姜维》中姜维、《下河东》中赵匡胤等之脸谱。红色代表的是忠正、义气,故都以红为主色,再通过副色调剂,勾画出各自性格上的差别,关羽以黑色线条勾画眼眉、纹饰,红主忠勇义气,黑主孤_傲#威;赵匡胤则以白色细纹勾画眼眉,红主英武威厉,白主阴谋不忠。绿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绿,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绿色意味着这个人物要么是草莽英雄,要么就是云游野道。《玉虎坠》中马武、《七箭书》中陆压均勾绿脸。陆压是个封神人物,有“南海散仙野道”之称,脸谱以绿色铺底,黑泡眼窝,白色勾画额纹和骷髅嘴脸,虽挂红楂楂,却白齿外露,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可怕。蓝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蓝,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蓝色代表刚直强焊,意味着这个人物是草莽英雄。《李逵下山》中李逵、《盗御马》中窦尔墩、《混元桥》中朱佑真,均为蓝脸。陇南秦腔脸谱中《收四魔》中的莫里红,也是以蓝为主色,黄为副色,反倒别具一格,突出了地域特色。粉脸又称“老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以粉红铺底,黑色勾窝、白色眉纹,故名。多刻画权势显赫的年迈重功之臣。如《忠保国》里涂彦昭、《秦香莲后传》中的包拯、《空城计》里的司马懿,画的都是粉脸。粉脸以花纹、副色来区别善恶。如司马懿眉间绘上花纹,表示深谋远虑;潘洪眉间绘以绿斑,表示奸邪阴险。甘肃秦腔包拯脸谱的用色,有时两膛也以粉色晕染,这种色块的运用,其含义一是粉红代替黑红,更显得轮廓突出;二是晚年的包拯多画粉脸挂白满,所以又称粉脸为“老脸”。瓦灰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用于刻画勇武豪爽性格的人物。《打瓜园》中郑子明、《下河东》中呼延赞、《金沙滩》中杨七郎、《牧虎关》之高旺等,皆取瓦灰铺底,再以红、白等色描出不同饰纹,区分各自不同的个性。如呼延赞额面直接书以“王”字,七郎额面则书以“虎”字,都表示其性格刚烈暴勇,英勇善战,武艺过人。黄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一般都用于神道人物。如《大雪山》中黄宗道、《伐冀州》中闻太师画的就是金脸。闻太师脸谱,在甘肃有两种打法,一种是黄脸,陇东和兰州流派打的是黄脸,另一种是金脸;陇南流派打的都是金脸。《宝莲灯》中杨戬画的便是黄脸。但不论黄脸还是金脸,都表示辱道和法术甚高的神道人物。花脸又称“碎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脸纹细碎,花样繁縟,故名。除主色之外,副色、衬色比对十分复杂,有的还在脑门勾上装饰性图案。如《荆柯刺秦》中荆轲、《光武山》中马武、《斩单童》中单童等,皆属此类。并配插“鬓毛”,挂“红张”。脸谱造型秦腔脸谱因其纹饰不同而各有其特色造型。纹饰即化妆在脸上如何运笔,如何设置图案,主要集中在眼窝和眉毛上。由此形成“狼窝子脸”“凤目脸”“独目脸”“泰山眉脸”等多种谱式。狼窝子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个“窝子”(即眼窝)以黑色细眼纹勾画辱像狼的眼睛一样,几乎是直竖的,而且还将脸面分为额、两腮三块。京剧故称其为“三块瓦”“三页瓦”脸谱,秦腔则称“狼窝子脸”。《斩华雄》中华雄、《马武夺元》中马武及《破渑池》中张奎等,所画脸谱都属于“狼窝子脸”。凤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只眼睛如同凤眼,故名。凤目脸大都用于表现品貌端庄、俊秀貌美之人。如《古城会》中关羽,虽以红色铺底,形成“红脸”,却用黑笔勾出丹凤眼、卧蚕眉,给人清秀、俊美之气。三角眼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刻画居心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的脸谱最为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民谤云“麻面无须不可交,鹰鼻鹞眼杀人刀,最难斗的是三角眼,三角眼斗不过水蛇腰。”秦腔脸谱造型,也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独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仅画一只眼睛,故名。甘肃及陕西西府秦腔中颇为流行,《沙陀国》中李克用、《四大夫伐齐》中郤克、《金桃会》中古冶子等谱式,皆属此类。其寓意或表现生理缺陷,或刻画形貌丑陋。秦腔脸谱对眼的勾法很多,如“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徐彦昭、杨延嗣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色表示忠义正直,眼眉间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还有“三只眼”,即在额面绘塑一只立眼,行话将其通称为“天眼”,用于神道之人物。《绝龙岭》中的闻太师、《破渑池》中的二郎神杨戬等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泰山眉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京剧称“十字门脸”。额面正中自眉间直上一根冲天柱,与两眼轮廓形成十字形,将其颜面分为四块,故又称“四页瓦脸”。按其主色与色块布局,又分为红泰山眉脸,如庞涓、艾谦、檀道济等;黑泰山眉脸,如姚期、项羽、敬德等;黄泰山眉脸,如方腊、金兀术等。同时又从色块寓意上,分为善泰山眉脸和奸泰山眉脸。前者如檀道济、艾谦等;后者如庞涓、金兀术等。圈圈子脸又称“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眼、额、膛的着色与运笔,多有圈圈纹样,故名。如《打瓜园》中郑子明、《荆轲刺秦》中荆轲、《阴阳图》中沙可金、《破宁国》中常遇春等之脸谱,皆属此类。勾画“圈圈子脸”的角色,大都性格暴猛刚烈、武力过人。物象脸又称“特征脸”“特殊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以动物、灵介、器刃或文字编织为图案纹样,绘人脸谱,以隐喻角色的生活特征、绝技专长、仙佛法力、出身来历等。如《苟家滩》中王彦章,脑门绘一蛤蟆,示其为蛤蟆转世并有毒;《苏武牧羊》中单于王,绘一蟾蜍寓取“单”“于”之谐音;《孟良烧山》中孟良额面绘一火葫芦,寓示善于放火;《盗御马》中窦尔墩则绘一双钩,表明其操持兵器专长;而杨七郎额面写一“虎”字,明示其性格暴猛如虎等。两面脸又称“阴阳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以鼻梁为界,将脸分为阴阳两半,半面为净,勾绘脸谱,半面为旦,俊扮旦妆,如秦腔《鸡头关》中姬兰英即是。过去秦腔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其面部化妆,既不是粉扮,也不是俊扮,而是半净半旦的“阴阳脸”。在其额面画有一块绿色青记,下巴点上白点子,象征穆桂英不仅是长得非常丑陋的女人,而且还是个麻子,但非常善战。专用脸谱秦腔表演艺术中,有专用的脸谱,即表演某一角色,无论是何地域何种流派皆用同一种谱式,比如周仓脸、和尚脸、鬼怪脸、巴巴脸等,均表示着特定的人物。切末子脸又称“鬼怪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系妖魔鬼怪角色,构图细碎而怪异,故名。如《赵公明下山》中陆压、《广成子三闯碧游宫》中九头狐霄、《马猿下山》中马獠、《七熊盗桃》中黑熊精、《水晶宫》中龙王等,皆属此类。切末子脸以诸色杂陈、构图怪异,象征角色邪门外道及人妖难辨的凶焊丑恶之相。周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为周仓专用脸谱。因其舞台形象与众不同,演员须通过“扎判”特殊处理造成腆肚、撅臀、肩宽、腰阔等怪异身形,故装有特制“周仓靠”,脸谱也有专门“周仓脸”以示区别。周仓脸谱的最大特点在于两堂画有大云子纹样,并挂“楂楂插“耳毛”。和尚脸又称“僧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神佛和尚所用,故名。一般是勾“圆点眉”,杏黄色铺底,属妖僧邪教者还用圆圏饰纹、僚牙咧嘴予以丑化。如《收四魔》中莫利海、莫利红、莫利青、莫利寿四魔僧,《五台会兄》中杨延昭,《野猪林》中鲁智深,也写“和尚脸”,不恶意丑化,只突出刚烈个性,并挂连鬓络胞“楂楂”,而且脑门多糅杏黄色为其主要特征。塑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系秦腔《黄河阵》中燃灯教主专用。勾金脸而不写“佛”字,仅在脑门绘以蝴蝶纹,再用棉花塑一燃灯粘贴其上,以获辱立体造型效果。清末流行极盛。巴巴脸又称“娃娃花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主要用于个性刚勇的年少英雄,不挂口条。如《金沙滩》中杨延嗣、《赶驾》中呼延赞、《乾坤带》中秦英等,皆属此类。小花脸又称“丑角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为丑角专用,故名。以鼻梁抹白为基本特征,最常用者为一小方块白粉,其状如同豆腐块,故又称“豆腐块(干)脸”。后演变为腰子形、梅花形、蝙幅形、鼠形、银锭形等。白块外的颜面,又分小生妆扮、老生妆扮和旦角妆扮,眉眼部分则按人物好坏勾勒,恶徒描八字眉、三角眼,好人描一字眉,圆眼珠。戏中的晋信书、王腾、蒋干、娄阿鼠、崇公道以及衙役等,皆属此类。脸谱流派秦腔脸谱起源甚早,早在明代已有。随着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名家、流派人才纷呈,他们结合自身表演特色,不断创新,丰富了秦腔脸谱艺术特色,形成秦腔脸谱的不同流派。传至今日的秦腔脸谱流派主要是清末民初的范式。陕西甘肃秦腔各自成派,同一角色,其脸谱在构图和色彩上大同小异,手法上陕西较重大体大面,甘肃多趋于细碎繁縟。同时,宁夏、青海、新疆的秦腔脸谱也都自有其特色。 -
82019-10
[ 词条 ]韵味
观众对演员演唱艺术的鉴赏要求。韵味对观剧者来说是一种审美理想,对演唱者来说则是毕生以求的艺术素养之一。它既来自于演员本剧种化的发声、吐字,更来自于本剧种化的运腔、用嗓两大艺术技巧。在古代文艺理论中,“韵”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如声韵、风韵、气韵、神韵等。戏曲的“韵味”同样包括这些方面的要求,令人有回味的余地。各个剧种以及不同演员的演唱艺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韵味。比如秦腔剧种的粗犷与豪放,构成它自己的独特韵味和风格,但通过不同演员的发声、吐字、运腔、用嗓技巧表现出来,则对观众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技艺高超者,以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最大发挥,赋予唱腔更为诱人的声情意境,并在几十年后依然余韵犹存、回味无穷。相反,功力稍逊、技艺不高者,则味淡如水,转眼就荡然无存。因此,所谓韵味,应该是演员声乐技巧、感情表现、艺术风格、声嗓音色等诸多因素的总和。 -
82019-10
[ 词条 ]关中语
秦腔唱念的字音标准。中国北方字音大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变化。过去,秦腔一直把陕西三原、泾阳、高陵三地字音标立为秦腔唱念的发音标准,后来,在强调以上三地字音的同时,又有向西安话(有人称关中普通话)靠拢的明显趋势。音韵学上,标记地方语言调值用五度制调号,用竖线作为尺度,在竖线左边按音高变化用横线或斜线、折线表示音高,便可得到一地语音四声调值变化的基本规律。调值是指各种语言声调的实际读首。指首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形式。关中语中有“阴、阳、上、去”四声,阴平字的念法是低降调,阳平字为上扬调,上声字为高降调,去声字为高平调。秦腔的演唱和念白,因以关中语音为标准,同样贯穿着这一四声调值原则。关中话和普通话语言四声调值比较(以“ma"为例)。关中话和普通话语言四声调值比较 -
82019-10
[ 词条 ]王志学
王志学(1925~2008)秦腔剧作家。陕西临潼县人。先后在民众剧团、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任创作组组长、演出队队长、指导员,陕西军区五一剧团团长,咸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秘书长等。创作秦腔剧本有《一筐旱烟》等。任《陕西省戏曲志》(十一卷本)常务副主编。 -
82019-10
[ 词条 ]田益荣
田益荣(1912-1983)秦腔剧作家。陕西富平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后,曾任陇东三八五旅宣传队队长、影剧团团长、陇东分区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延属文工团团长。1949年后任西北文联创作研究部部长、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剧目修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共创作秦腔、眉户、阿宫腔皮影戏剧目多种。其中秦腔剧目有《喝开水打曰本》《战临沂》《反妥协》《有田敏子》《活埋》《新柜中缘》《回头是岸》《原来是顽固分子派来的》等。 -
82019-10
[ 词条 ]墨遗萍
墨遗萍(1909-1989)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山西河津县人。长期从事戏居_业。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党总支书记、民众剧团党支部书记兼教育科长、山西太岳区剧协主任、《新天地》主编、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兼山西省蒲剧学社社长、山西大学教授、山西蒲剧院副院长等。撰有《蒲剧史瑰》《蒲剧小史》等戏曲史学专著,先后创作改编各种戏曲剧目26种。边区时创作的秦腔剧目有《党凤姣》《洪承畴》等。 -
82019-10
[ 词条 ]《高仲选戏曲选》
剧本创作专集。2006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选收作者30年所创作的15个剧本。其中有秦腔现代戏《太白枪声》《春回大地》《特殊饭》《这事别外传》等,另有眉户剧、陇剧、秧歌剧及戏曲小品《亲戚之间》《小车新春》《三怪经商》等十余个。并录有作者多年创作的快板、歌舞、表演唱等作品。书首有王正强所作序言“生活感悟的集结”,书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
地方戏曲音乐志书。《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主编王正强,副主编李槐子、郭郊文、安裕群、王坤。2006年6月出版。为上、下两卷本,以总编辑部统一体例,分为“综述”“图表”“剧种音乐”况等。文中着重探研了明万历年间甘肃西秦腔的形成及流通于全国的足迹,以及对当时梆子子腔、皮黄腔、花部诸腔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图表”含甘肃省行政区划图、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分布图、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特色乐器图、甘肃戏曲音乐出版书目一览表及基本速度一览表等;“剧种音乐”部类,从概述、唱腔、器乐、选场4个层面,介绍了甘肃秦腔、陇剧、陇南影子腔剧、曲子戏(含定西陇曲剧、兰州曲子戏、白银小曲戏、甘谷曲子戏、秦安小曲戏、平凉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凉州半台戏等)、民勤曲子戏、灵台灯盏头剧、高山剧、玉垒花灯剧、南木特剧、花儿剧等各剧种的历史沿革、唱腔结构、演唱风格、伴奏形式等情形;“人物介绍”部类收人168位戏曲家的小传。卷首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组成人员名单,《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编辑部及撰稿人、绘图人员名单,有彩页20面,总卷主编周巍峙《序言》,及凡例、本卷编辑说明;卷尾附人物介绍姓氏笔画索引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