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张玉茹
张玉茹(1900~1962)京居赋生,兼秦腔、豫剧教练。河北省宛平县人。原名张伯良。10岁入北京连子有科班学戏。17岁出科,与京剧演员葛利华在北京演出《神亭岭》,获“青年二杰”之誉。后在北京中和园、天乐园等戏班及河南各地演戏。1939年在国民党一O九军剧团当演员兼教练。1943年在西安“正音社”“长安舞台”“黎明剧场”等几家戏班教学。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文工队,当演员兼教练。1953年到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任教练兼艺委会主任。1955年甘肃省举行全省戏曲汇演,获老艺人优秀工作奖。 -
302019-09
[ 词条 ]坐堂
秦腔演出习俗。戏班在庙会演出期间,常常配合农民“进香”活动。“进香”就是人们端着香盘进庙给神供奉香火,并有农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不停地敲击助兴。锣鼓队虽不“进香”,却在台前绕场打“转圈鼓”。这时,戏班便要出一名演员,化装成头戴纱帽,身着补服的县官,正襟危坐于舞台正中,虽不做任何唱念表演,双目却始终不离台下锣鼓队,直至锣鼓结束方可下场。即谓“坐堂”。据传,“坐堂”也是表示官方对庙会活动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象征。 -
302019-09
[ 词条 ]《进军路上》
现代本戏。郑轩、武艺群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首演。导演李景华,音乐设计武艺音,舞美管芙英。郭平安、雷安良、解生民、李爱琴演出。本剧讲述了革命烈士之子高志宏,参军后受到连队领导器重。但他觉得自己高中毕业,当步兵大才小用,闹情绪不积极参加军训。结果在实弹射击中成绩不及格,使全班丢掉了“射击优胜班”红旗。经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他受到教育。大学生炊事班长秦学俭的模范行为,也使他受到感染。终于真正树立当好普通一兵的思想。1962年,蒋介石妄图窜犯大陆,连队在备战训练中,请来高志宏母亲为部队讲述家史,使高志宏受到阶级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进步很快,训练成绩大为提高,获辱“五好战士”称号。 -
302019-09
[ 词条 ]《阴功卷》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老生、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逯喜进秦腔抄存本。本剧讲述了明代张积善广结善缘,救济四方。义盗毛子淳夫妇、青面大王何俊均为张所感,反仇为友。贝无信挟米家欠债,欲强娶米姑娘。张子季春赠银,得偿欠债,米姑娘以身相许。贝索还欠债后,仍欲娶米姑娘,为毛、何所救。洪武皇帝向张借银赈灾,赐阴功卷匾,张季春中魁,毛等送米姑娘来归,夫妻团圆。 -
302019-09
[ 词条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1955年6月15日至26日在西安举行。有西安市、直属县(市)及各专区的12个观摩演出团参加,包括37个演出团,18个剧种,145个剧(节)目。与会观摩、演出代表、特约老艺人、中央及兄弟省来宾和大会工作人员共2755人。大会进行了评奖,有500余名优秀剧作者、导演、演员、音乐、舞美工作者受到大会奖励。省戏曲研究院三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粮食》、眉县群众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烈火扬州》、西安易俗社演出的改编传统戏《游龟山》、渭南新民剧团演出的《铡美案》、西安狮吼剧团演出的《王佐断臂》,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王天民等20多位戏剧工作者获得奖状。 -
302019-09
[ 词条 ]姚华
姚华(1964~ )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蓝田县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表演工稳大方,嗓音洪厚甜润。先后饰演过《铡美案》之秦香莲、《五典坡》之王宝钏、《窦娥冤》之蔡婆婆、《李离伏剑》之曹母,以及现代戏《红灯记》之李奶奶、《枣林湾》之延大娘等艺术形象。尤其所演媒旦《三打白骨精》之妖母,更为逼真。近年来又常涉足戏曲小品和电视剧,如《私房钱》之田妈、《暗访》之下岗女工、《寻常人家》之农村嫂子、《十品官吴三羊》之军嫂等。 -
302019-09
[ 词条 ]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见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
302019-09
[ 词条 ]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指清乾嘉年闾,发生在民间戏曲与宫廷戏曲之间的一场激烈艺术竞争。“花”即粗俗、下俚,指当时兴起的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时称“花部乱弹”广雅”即正宗、高雅,指当时宫廷所倡导的以曲牌体为代表的昆曲,时称“雅部“花雅之争”主要指蜀伶魏长生率班进京以演唱秦腔(也有文献载指以演唱甘肃西秦腔)北斗京腔、南斗昆腔之事。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蜀伶魏长生挚徒带班二闯京都(第一次为1774年,未获成功),加入专事京腔的双庆班。结果仅“以《滚楼》一出,奔走豪儿,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由此酿成“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死”(清戴璐《藤荫杂记》)等空前盛景,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京都梨园“京秦不分”、同台并姘的辉煌一笔。其实,所谓“京秦不分”,就是“雅俗不分”,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就是“礼崩乐坏”“淫声乱政"。乾隆五十年(1785)皇帝下诏,将秦腔班交步军统领,五域贴出告示“令改昆、弋两班”,演员不遵者,“查拿惩治,递解回籍”。魏长生由此改唱京腔,却依然被逐出京城。无奈之下,只好渡江南下,辗转于昆腔故地扬州、苏州,从此,秦腔又在苏、扬两地开始畅传。并与昆腔展开生死搏击的艺术较量,结果,又扭转了两地素习昆腔之世风。“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又喜新厌旧,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拋弃,流风日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沈桐威《谐铎南部》亦云:“自西蜀韦三儿(即魏三长生)来吴,淫声沃态,阑人歌合,乱弹部糜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也有拜师而学者。胚促成扬州城内“谁家花月,不歌柳七之词;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谢溶生序”)的一大时尚新潮。成为秦腔继北伐京腔之后,再南讨昆腔的又一次胜出。尽管朝廷仍穷追不舍,明令当地严加查禁广凡有其演乱弹等戏者,定将演戏之家及在班人等,均照违制律,一体治罪,断不宽贷”(苏州老郎庙碑但经几番之后,昆曲败北,从此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争使脑戏日益崛起,艺人数量孟增,班社林立,诸腔汇流,称霸200多年的雅部昆曲渐生衰相。从此,中国戏曲音乐体制由曲牌体独擅天下转变为以板腔体结构占据主导,戏曲音乐完成了两大曲体的过渡与交接。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言的清乾隆肘期,震撼神州剧坛的花雅之争。当时的戏曲史籍、文人笔录都对这场刀光剑影的艺术竞争有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