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火爆戏
亦称“火炮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有些地方的会戏演出,一旦开台,要求昼夜不停,始终一贯到底。这种演出,演员非常紧张,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火彩以松香为原料,研成粉末,通过道具进行各种造型。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数十种以上。在演出中各种花色的火彩可以单用,更常联缀成套施放,越发精彩。可分为手撒火彩、口喷火彩两类。其中手撒火彩一般由前场(检场)施放,如果上下场口两处同时用火,例由三衣箱管箱人协助。口喷火彩则为演员们的表演特技。表现形式火彩在秦腔中的运用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描写火彩、气氛火彩、神怪隐现火彩等。①描写火彩。即前场用联套火彩描绘舞台上起火的景象。如秦腔《火烧葫芦峪》《火烧七百也》等战争中的火攻,《闯宫抱斗》中的火刑,《张文祥刺马》中的火灾,以及《挑袍》毒酒起火等即是。②气氛火彩。即以联套火彩制造舞台气氛。如《火焰驹传信》中艾谦抖马。秦腔表演有专用程式套路,称为“二鞭子”;在击乐“重锤”中,演员向后打马三鞭,前场放三把“顺风火”;抬腿,朝胯下放一把“顺地溜、演员大转身,由后朝前越过演员头顶放一把“金钱吊葫芦这三阵火表现出千里马腾空飞舞,也烘托了人物的急切心情,一时之间把舞合气氛推向高潮。③神怪隐现火彩。即在神仙和鬼怪上场和下场时检场放出一把火,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或隐没的印象,以加强其神秘感。神话及神怪剧中此类火彩最为常用。 -
82019-10
[ 词条 ]应承戏
秦腔演出习俗。指为应承贺寿、婚庆、还愿、完服(即给已亡亲人“过三年”)、贺建新居及某项事业、重要工程的庆贺演出,都可称作应承戏。应承戏的演出时间无严格定制,长短俱由主家决定,所演剧目也由主家点示。主家不点示时,班社不能演出内容和意义与应承事宜相反的戏,否则要受惩罚。此外,居肠售票演出的节会剧目,如七月七所演之《天河配》、五月端阳所演之《白蛇传》、正月十五所演之《闹元宵》《薛刚反唐》等,亦称“应承戏”。 -
82019-10
[ 词条 ]接台戏
戏班到达某地后,演员与观众集体见面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旧时,会戏“正赛”前一天,无论戏班到达的时间早晚,都要立即举行“接台”。“接台”程序严格而繁杂,大致分为男接台和女接台两种。“男接台”由戏班头道(艺技最高的演员)须生、小生、大净、丑角五至七人,按各自最拿手的剧目角色化妆并依次登台,一字儿排位站定后,各自选出剧目中最拿手并最受欢迎的唱段清唱,全体唱毕集体下场;“女接台”紧接“男接台”之后上场,由正旦、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媒旦等五至七人组成,其化妆、清唱等与“男接台”同。“接台戏”也因地、因俗而异,如有的地方仅有“男接台”或“女接台”;有的则要“先打后接”,即在“接台”前,先由各行武打演员表演翻、爬、滚、打甚至群打、对打或开某种“档子”的特技表演,然后再进行“接台”演出;有些地方则要先进行“吵台”,即选定某一剧目中锣鼓激紧、武打繁难的片段演出;有的地方在每天上午、下午、晚上的“三开箱”演出之前都要进行“接台”。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只有在“接台戏”之后,才能正式演出安排的剧目。 -
82019-10
[ 词条 ]陕西音像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机构。位于西安市北大街。1983年成立。集制作、编辑、生产、发行为一体的音像出版社。出版各类音像制品上千部,发行总量超过2000多万盒。推出较成功的音频秦腔音像制品是《大秦腔》珍藏版CD系列,这一系列几乎收录了近些年来所有当红名家的专辑和选辑,如《说说唱唱孙存蝶》《郭明霞唱腔选》《肖若兰唱腔精选》《任哲中唱腔精选》《李小锋唱腔精选》《胡林焕秦腔花脸》等;此外出版的《秦腔经典》VCD和《秦之声》摄制组联合制作的秦腔系列VCD光盘《名人名戏秦之声》等多个优秀音像制品,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嘉奖。 -
82019-10
[ 词条 ]套本戏
套本戏亦称“戏套戏”。将两个剧目、剧情、行当类似而朝代不同的戏,套在一起演出,故名。套本戏通常为两戏夹插交替演出,即此戏演出一折,彼戏演出一折,如此循环穿插,最后则用同一结尾收场。如封神戏《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戏《关云长出五关》,内容相似,皆属红脸,便于改装,成为常演套本戏之一,故又称其为《双出五关》。若以关羽《挑袍》为开场,二场便接演《反五关》黄飞虎祭奠贾夫人坠楼殒命,第三场续演关羽出五关斩六将,第四场再演黄飞虎反出朝歌连闯五关,最后以《古城会》结束者,称“东五关”;如果以《反五关》黄飞虎祭贾夫人为开场,接演关羽之《挑袍》,再两戏穿插续演,最后以黄飞虎反出五关投奔西岐而戏终,则称“西五关”。秦腔能够作为套本戏演出的剧目还有《乾坤鞘》与《天仙帕》,二戏穿插套演到最后,将魏芙蓉、丁勇、董焕文、郭槐等两戏之四个奸臣,由包拯在最后一场戏中用四把铡刀同时施刑而结尾。此外还有《八义图》与《绝缨会》、《马芳困城》与《吴起困城》、《八件衣》与《乾坤鞘》等,均可套本演出。套本戏的主要角色,也因演出用场不同而有别:若戏班为了炫耀其演员实力阵容,关羽和黄飞虎则分由两个演员扮演;如果戏班为追求荒诞离奇、出奇制胜的舞台效果,甚至还带有演员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两戏中相似而不相同的两个角色,更多则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如关羽和黄飞虎以及曹操和纣王,四个角色就由两个演员分别担任。其中黄飞虎身着黄靠披黄蟒,头戴帅盔;关羽身着绿靠披绿蟒,头戴夫子盔;纣王身着龙箭衣、龙挂,头戴软王帽;曹操则着红蟒,头戴黑相纱。演出中只换服饰、帽盔,不变脸谱。过去套本戏在陕西西府、甘肃陇东南十分火红兴盛,今已不存。 -
82019-10
[ 词条 ]四声阴阳
四声即字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不同声调,阴阳就是平声字的阴平、阳平两声,合称为“四声阴阳”。四声阴阳的使用,各个地方剧种均有不同。主要依据所采用的方言字音标准而定。秦腔剧种的演唱念白,主要依据关中字音标准,故分为阴、阳、上、去四声。秦腔演员倘不谙熟这四声阴阳,在演唱中混淆四声调值,便会造成“倒字(即不辨尖团音而误读)”流弊。 -
82019-10
[ 词条 ]打台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秦腔戏班专为新建戏台所演的特定民俗剧目。具体演法是:先在前台按八卦方位摆好八块瓦,全体演职人员上台后,由会长分给每人一块银元噙在嘴里,谓之“封口”,再用红头绳和黄表纸封住上、下场门和前台四角,一切就绪后,“打台戏”正式开演。首先,黑虎赵公明在唢呐曲牌[刘海带]伴奏声中出场亮相,接着又在[勾腔]曲牌烘托中,先用钢鞭打断各处红头绳,再绕场一周,踏碎八块瓦后下场;继而,马灵官在大鼓声中上场,跳一番“灵官架子”后退下;然后,天官在庄严的唢呐曲牌声中出场,扫视四周后,至台中高位坐定(舞台正中置桌,桌上置椅);此时,土地神来至台口,招手让台下站立的绅士百姓,抬上备好的整猪、整羊、斗羊米面、满斗铜钱及五色花布等贡品,由土地面神率众献在天官面前,烧香化表后齐呼:“请天官开金口露玉牙!”天官点头允诺,众人分站两厢,先说四句诗,再言某地新修戏台一座,吾奉玉帝旨意,前来打台降幅等语。接着唤上黑虎赵公明,让其用五雷碗打台之四角;再唤来咬鸡仙,当场咬断活鸡的头,并持鸡洒血于前后台,再将鸡血抹在各堂柱之上。同时,土地神指挥众人架好长梯,咬鸡仙攀梯而上,将鸡头钉于台中大梁,并把死鸡扔至台下。之后,天官把铜钱、谷米向四面抛撒,祝愿当地财源茂盛,五谷丰登,土地神率众抬去粮食及铜钱之类,接着,天官高喊“魁星点元”,魁星复出,先“跳架子”,继而点元,无非是一点状元、二点榜眼、三点探花之类。最后,天官说明当地功德无量,新戏台今日今时开始演戏,他回天宫交旨。唢呐尾声伴奏中角色全部下场,“打台戏”遂告结束,正式演出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废止。 -
82019-10
[ 词条 ]王纾
王纾(1930~1999)秦腔剧作家、编剧。女。北京市人。1949年华北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1951年在西线志愿军文工团期间,获表演一等奖、荣立三等功,朝鲜劳动党授予立功和军功章两枚。1956年转业,先后在西安作协、西安市曲艺团任创作员。1982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专职编剧。与人合作编写的戏曲剧本有《仇荐》《兄弟姐妹》《孙庞之交》《邵小利》《清风亭》(改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