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足迹》
秦腔艺术散记。王小民著。2003年4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传记的手法,分列“投奔革命”“烽火艺兵”“导戏选忆”“答问琐记”“忆人记事”5个方面,回望了作者在从事戏曲艺术道路上所走过的足迹。其中记有已故和健在文艺界人物的隐情逸事;既有作者艺术人生的轨迹和信念,又有对其戏曲表演、导演和戏曲改革方面的独立见解?融知识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文笔朴实,耐人寻味。书前有马少波题词、彩照4面,焦文彬之“序”和作者“前言”;书后附有魏新民《感悟“足迹”之迹》、张岚《品味小民先生的新作“足迹”》两篇评论以及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傅祖浩
傅祖浩(1934~)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1963年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任秘书、创作组组长、艺术研究室主任,也任过该院同州梆子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从事戏剧创作30余年,曾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大型现代戏和历史剧多部,其中《女会计》《骆驼岭》《邵小利》《李飞虹》《荷花池》《金麒麟》《琴恋》《路遇》等,分别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市秦腔一团演出。《金麒麟》一剧经西安市秦腔一团首演后,又有部分县市及山西、河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十多家剧团排演;《路遇》一剧在1988年陕西省文化厅、司法厅举办的法制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 -
82019-10
[ 词条 ]开光戏
亦称“薪殿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凡新建庙堂或塑造神像,竣工后,将其神像眼睛暂时不点或画好,用棉球封闭,先以黄绸蒙其面,待择定吉日举办开光会时,才勾画眼睛。届时,由会长、知名人士、善男信女聚集殿堂,主持表述建庙塑神功德和始末经过,鸣炮声中,抬上敬建石碑。最后,便是开光仪式,即由塑匠跪拜后揭去神像面绸,点画眼睛或取掉眼中封闭棉球。点睛即为神像开光,表示神像从此成为有灵之神。并开始对其焚香祭祀供奉。仪式毕,即由戏班面对神像,演出吉祥大戏,以亦对神灵开光的敬意。此外,还有消灾除疫、祈祷福祥之意,凡向神灵许愿唱戏者,一旦转危为安,灾祸消除,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许过愿的人就得请戏班唱几天戏。这类演出又称“还愿戏“。 -
82019-10
[ 词条 ]挂经戏
亦称“过天桥”。秦腔演出习俗。在神会戏正日(开台第二天),戏班按当地习俗和神会性质,须演《倒腕挂经》或《目莲救母》两出剧目,因其两剧结尾均有“挂经(或称“送经”)情节内容,故名“挂经戏”。“挂经戏”演出前,须先在戏楼至庙殿门口,用木板搭起一座天桥。当其二剧结束时,便由戏中角色肩挑经书,通过搭建“天桥”,直接送往庙堂供奉,此又谓之“过天桥”。“过天桥”视会戏所敬神佛而定,神佛不同,献演剧目也就不同,而“过天桥”、送经书的角色也会各有所别。如会戏敬奉的是如来佛祖,戏班就须演《目莲救母》,戏毕将由剧中角色目莲僧挑经书、过天桥,献于神佛大殿供奉,故谓之“男过天桥”;如会戏敬奉的是菩萨娘娘,戏班则必演《倒腕挂经》,戏毕则由剧中角色妙善公主挑经书、过天桥,献于菩萨堂供奉谓之“女过天桥”。 -
82019-10
[ 词条 ]王志学
王志学(1925~2008)秦腔剧作家。陕西临潼县人。先后在民众剧团、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任创作组组长、演出队队长、指导员,陕西军区五一剧团团长,咸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秘书长等。创作秦腔剧本有《一筐旱烟》等。任《陕西省戏曲志》(十一卷本)常务副主编。 -
82019-10
[ 词条 ]李道真
李道真(生卒年不详)秦腔剧作家。甘肃临洮县人。落魄知识文人,生活极为贫苦,以画画写字谋生。写过不少秦腔剧本,主要作品有《岳飞拜门》《白帝城》《豫让剁袍》《孔明归天》等,并有《道真曲存》一卷传世。 -
82019-10
[ 词条 ]墨遗萍
墨遗萍(1909-1989)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山西河津县人。长期从事戏居_业。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党总支书记、民众剧团党支部书记兼教育科长、山西太岳区剧协主任、《新天地》主编、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兼山西省蒲剧学社社长、山西大学教授、山西蒲剧院副院长等。撰有《蒲剧史瑰》《蒲剧小史》等戏曲史学专著,先后创作改编各种戏曲剧目26种。边区时创作的秦腔剧目有《党凤姣》《洪承畴》等。 -
82019-10
[ 词条 ]《秦腔音乐》
定名为《秦腔音乐》的出版物现有3种,一为上海海燕书店出版,安波所著;另 一为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陕甘宁边区文协音 乐工作委员会编辑的音乐丛书;还有一是刘斌 主编,许德宝编著的中国秦腔文化丛书。①安波版《秦腔音乐》。秦腔音乐最早的曲谱集和研究 著作。是延安新文艺工作者研究秦腔音乐的重 要成果。1948年上海海燕书店出版。由作者在 延安时期收集整理而成,并几经波折才保存下来。理论部分的“秦腔音乐概述”,用新观点研究探讨了秦腔音乐的调式、板式、进行等特点。主 要内容包括秦腔的传说及流布情况,秦腔的乐器配置,秦腔的剧曲形式,秦腔的调式,秦腔的板眼节奏及演唱、记谱、定弦、定调法等。曲谱部分,收录了秦腔常用板式。在秦腔音乐继承与改 革和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②《西北民间音乐》 丛书之《秦腔音乐》。陕甘宁边区文协音乐工作 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西北民间音乐丛书》之一。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戏剧工作委员会、音乐工作委员会合编,1950年9月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陕西人民出版社曾印行7次,发行4.7 万册。全书分文字与曲谱两大部分。前者收录了王依群《秦腔板眼研究》、安波《秦腔音乐概述》、 梅丝《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王绍猷《秦腔之音 调板眼》等论文6篇,后者收录了秦腔打击音 乐、弦乐曲牌和各种唱例。完整地保存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陕西秦腔音乐的全貌。曰益荣 “引言”称:“这里所收集的材料,不但可解决实 际学习,而且能指给人以初步研究和开展秦腔的途径。”③《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秦腔音乐》。主编刘斌,编著许德宝。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6章,介 绍秦腔的发展历史,通过大量谱例分析唱腔音乐程式的起板、转板、落板规律和文武场面乐器配置等。书后附有名段唱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