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2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苏三
又名玉堂春。秦腔《玉堂春》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冯梦龙《警世通言》小说卷二十四及《情史》、李春芳《妒奸成狱》、朱石团《玉镯记》传奇等。苏三为明代名妓,与王金龙相爱,王赴京应试,被鸨儿骗卖给山西商人沈彦龄,沈妻以药面欲毒其死,误被其夫沈彦龄食之中毒身亡,沈妻买通县官,反诬苏三所为,将苏三定成死罪。后得新官王金龙查明真相,冤情大白。该人物属旦行,以小旦应工。随鞑子、同顺儿、曾鉴堂、安鸿印、李正敏、何振中、马振华、楼英杰、张镜堂、苏玉琴、梁秋芳、苏蕊娥、孟遏云、余巧云、王晓玲、孙玉梅、肖玉玲、周秀英、熊月玲、赵桂玲、刘美丽、熊小玲、田高俐、苏凤丽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出场时俊扮,梳大头,戴发绺,银锭头面,水蓝彩绸打头,穿女罪衣罪裤,系白绣花腰巾,白鱼鱗腰包,足穿白袜子、彩鞋。带鱼鱗枷。 -
82019-10
[ 词条 ]淘气
淘气秦腔《柜中缘》中人物造型。许翠莲之兄长,是一个勤奋守业、性格爽朗、憝厚喜辣、心地良善、正直端方的庄农人。此人物属丑行,以小丑应工。苏牖民、汤绦俗、赵连壁、刘宴奎、樊新民、阎振俗、王定秦、张润民、赵文章、赵双民、李兴、毛文德、孙存蝶、徐松林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勾豆腐块脸,圆眼,戴蓝毡帽,穿蓝茶衣茶裤,系短白腰包,足穿白袜子、平底鞋。 -
82019-10
[ 词条 ]卜凤
秦腔《八义图》人物造型。此人物正史不存,仅作为一艺术形象而存在。卜凤为庄姬公主的贴身侍女,对主人忠心不二,一片赤诚。庄姬寒宫生子,幸亏有她极力掩饰,最终为救赵氏儿在严刑拷问之下碰柱而死,成为“救孤”献身的“八义”之一,位列忠烈祠堂。属旦行,以小旦应工。要命娃、王彩霞、马蓝鱼、霍慧君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扮相为俊扮,梳古装头,水钻头搭,穿古装衣,红绣花袄带水袖,搭云肩,系四喜带,下穿白色筒裙,素色彩裤,足穿白袜子,彩鞋。渭南市人民剧团史玉国饰《赵氏孤儿》之屠岸贾、樊慧芹饰卜凤(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孙尚香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以此人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不多,目前仅见《回荆州》《截江救主》《别宫祭江》三出。三国时期吴国人,孙坚和吴夫人之女,孙权、孙策之妹,自幼喜好武艺,手下侍女皆带刀具,常以击剑为乐,身带利器又容姿甚美,被人们称为“枭姬”。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与刘备缔结政治婚姻。两国联盟破裂后,孙权将其送回东吴,夫妻从此断绝关系。此人物属旦行,在本戏中以小旦应工。清末以来,赵杰民、四州红、袁避辉、曾鉴堂、何振中、赵化俗、王晓玲、孙玉梅、部莲蕊、刘月娥、张芬莲、窦凤琴等都饰演过这一人物。其中,何振中在《回荆州》中饰演的孙尚香,典雅而端庄,羞涩而妩媚,被王绍猷评赞曰“娴雅动人,碧栖鸣凤”;王晓玲饰演此角,则又发挥了以真嗓拉腔的独特优势,高遏行云,堪为一绝。人物扮相为俊扮,《书堂含婚》一场,梳大头,戴线尾子,凤冠、流苏,水钻头面,红绒花,穿红女蟒,搭云肩,围玉带,下着白绣花裙,配以彩裤、彩鞋;《闯新府》一场,改穿黄花女帔;《赶驾》一场则加黄花斗篷。 -
82019-10
[ 词条 ]魏虎
秦腔《五典坡》中人物造型。官居左参军之职,后拜征西大元帅,成为薛平贵上司。与王允合谋,征西途中,借机置薛平贵于死地,阵前逼使平贵陷于西凉,反骗王宝钏说薛平贵已死。18年后,被自立为王的薛平贵所杀。此人物属净行。阎全德、雷劳儿、王庚寅、畅金山、葛正兴、罗树德、刘全禄、姚裕国、米新洪、李买刚、牛义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尤其刘全禄,有“活魏虎”之誉。勾大白脸,鱼形眼窝,如意眉,额面画一红色火焰通天柱,鼻翼画倒八字髯,挂黑满,插耳毛。《击掌》《降马》中戴尖翅乌纱,穿绣金团龙黑蟒,围玉带,下穿素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征西》坐帐,帅盔、黑硬靠,搭三肩,掩黑龙蟒,下穿红彩裤渭南市人民剧团牛义饰《五典坡》之魏虎(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杨延昭
杨延昭即杨五郎。杨家将戏中人物造型。杨继业、佘太君之五子,原为杨家将中一员,金沙滩一战,看到宋王无能,权奸当道,致其兄弟惨死大半,由此参透红尘,奔赴五台山削发当了和尚。此人物属净行,以二净应工。马建南、安德功、李怀坤、赵毓华、王仲华、刘茂森、米新洪以及后起之秀张兰秦、李买刚、郑春林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出场勾黑脸、圆点眉、额面、鼻梁各糅一杏黄圆砣,戴僧帽,扎金箍圏,插耳毛,挂黑张(也有挂黑楂楂者),穿箭衣,系大带,下穿黑素裤,外套黑道袍,足穿厚底高靴,持蝇帚。 -
82019-10
[ 词条 ]清代秦腔脸谱折
1966年户县剧团演员余艺鹏在凤县河口乡安多寺村捜集。原折用粗毛边声源纸裱背高16厘米,宽13厘米,厚2厘米,50折页,共长650厘米,正反100码,封面正中竖题“光绪二十二年绘”,四周画回纹花边,封底题绘制者姓名,中间画脸谱98幅。1978年以来,余常照谱画脸,为使用方便,将其裁开,致使14页共27幅脸谱及封底绘制者姓名散失。现存72幅脸谱,均呈瓦块形,具有清代脸谱技法特点。原折所署脸谱人物有张天师、闻太师、南天王、西天王、北天王、中天王、崇黑虎、赵公明、张衍行、李忠、“鬼面杨奇”、通天蛟、通天教、王灵官、陈武、“赵云郎”、斗越椒、黄宗道、王彦章、魏仇、“赢秦始皇”、侯上官、华勋、庆忌、毛奔、姜绍、崔秋娥、“雷霸师和朱异”“祖师(额去白即燃灯)”、项羽、专诸、吴威、朱温、孙选、黄巢、马武、张飞、列熊、许褚、黄龙、护法、杨任、张魁、晋怀王、公孙枝、柏天卒、黄汉升、司马师、盖苏文、李元霸、颜子威、“呼延赞(红额即周将)”、杨广、单童、颜良、文丑、周通、庞统、仓额、邓华、潘璋、姚期、包拯、常遇春、金兀术、尉迟恭、夏侯惇、郑恩、武松、孙悟空、猪八戒等。实物现存西安市戏剧研究所资料室。 -
82019-10
[ 词条 ]十三辙
北方戏曲、曲艺唱词的韵脚。古代曾分为106韵,后又归纳为21韵、18韵。明清以来,中国北方戏曲、曲艺根据当地语音通用“十三辙”。京剧根据“中州韵”和北京语划分,也夹杂了一部分湖北语音。十三辙(韵)分别是中东、人辰、江阳、发花、梭波、遥条、由求、怀来、包斜、言前、衣期、姑苏、灰堆。其他韵母分别归人十三辙,如鱼韵归衣欺。一般北方曲艺大都通用,但归韵略有不同,韵辙代字用法也不一致。如“乜斜”也作“迭雪”等。秦腔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根据关中语音划分,把同“衣期韵”关系较远的“鱼”韵从中分了出来,另立一个“须遇辙”,使秦腔变为“十四辙”,加上“儿化韵”(秦腔使用较少),共为“十五辙”。同时又根据关中语音实际,改“姑苏韵”为“姑夫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