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2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问根秦腔》
名为《问根秦腔》的出版物有两种。一种是秦腔史学专著,另一种是DVD版的秦腔知识讲座,两种皆为王正强所撰写。①DVD版《问根秦腔》。王正强撰文并主讲的秦腔知识讲座。2009年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发行。全片分列12讲,总长度15小时。全面讲述了甘、陕两省厚重的戏曲文化底蕴及各自形成秦腔的人文背景,既具理论性,又具普及性。作为戏曲知识讲座,除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外,还以更大篇章直面广大戏曲观众,引领观众如何欣赏秦腔,从“看热闹”走进“看门道”,以促使观众戏曲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主讲者通过东、西方戏剧文化的比较,寻绎出中国戏曲抽象唯美的舞台方法(如一桌二椅、四功五法、切末道具等)形成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对秦腔的为戏之道,也就是秦腔十分空灵而超脱地处理舞台空间与时间的规律和方法(如圆场、抖马、搜门、扎式、亮相)及其表演、音乐、脸谱等各类程式的创造和运用等,结合秦腔名家舞台演出录像与实际表演,运用中华古人所创造的“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博大宇宙观念,一一展开解析和评说;对秦腔曾经有过的撼人辉煌与当前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预测。②纸质版《问根秦腔》。在DVD版《问根秦腔》秦腔知识讲座基础上修订而成。共17章,包括“绪论”“秦腔之根,众说纷纭”“秦人秦地,秦声三解”“州异国殊,情习移化”“华夷文化,河陇并融”“隋唐燕乐,凉州大曲”“甘肃说唱,清歌叙事”“甘肃皮影,装屏设像”“四方散乐,村落百戏”“甘肃琴腔,陕西昆梆”“西秦之腔,斗倒昆弋”“一桌二椅,四功五法”“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腔生欢苦,乐分文武”“行头砌末,人物造型”“甘肃脸谱,三大流派”“继承发展,超越传统”。详尽探讨了秦腔剧种从无形到有形、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升华过程。书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李迟
李迟(1932~)戏曲剧作家、编剧。女。山西运城人。1953年起先后在甘肃省文化厅戏剧工作室、天水地区文艺工作室任编辑和副主任。1984年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后任常务副主席等职。1959年开始戏剧创作,有20余部剧作问世。与人合作的大型陇剧《枫洛池》是国庆10周年全国献礼优秀作品之一,与人合作陇剧《万家春》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与人合作影子腔《中秋月又圆》曾获甘肃省剧本创作二等奖,另有大型秦剧《铁臂金砂》等。曾担任《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副主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杨克忍
杨克忍(1931~1989)秦腔剧作家。陕西经阳县人。小学读书时就能登台演唱秦腔、眉户、歌剧、话剧等剧种。1951年考入西北党校文工室。1953年该室与西北艺术学院合并为西北话剧团,成为该团演员。因其语音欠佳,最终从事编剧。写有《姚焕章》《西安怒火》等话剧并上演。1964年调西安易俗社,相继创作出秦腔现代戏《沙河浪》《钟声再响》《山村新风》等。1976年以后,与他人合作改编、创作了《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西安事变》《白龙口》等大型秦腔现代戏。其中《西安事变》和《白龙口》塑造的周恩来、刘少奇艺术形象,为地方戏曲表现革命领袖人物首开先河,《西安事变》还获全国戏曲调演创作、演出一等奖。后又移植改编了《狱卒平冤》《阴阳怨》等剧目,创作了《卧虎镇》第三部《黑水桥》等。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走进校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李明瑛、周国栋、李季、石小军编著。 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 版。内容含“概述”“校园戏剧社团”“校园戏剧 活动” “校园戏剧阵地”“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获 奖作品选”五个部分。最后附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省剧协《关于举办陕西省首届、二届、三届大学生戏剧节的通知》 文件及获奖名单。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与传媒》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 主编刘斌,杨立川、高字学、翼福记、林焰、何军、付友英等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秦腔与纸媒体、秦腔 与广播、秦腔与电视、秦腔与电影、秦腔与网络、秦腔与音像”六个方面内容。书前有“前言”“引言”;书后有“附录”“后记”。 -
82019-10
[ 词条 ]青苗戏
秦腔演出习俗。各地村民为田间青苗庄农丰收兴旺敬祭神灵而筹演的戏,统称“青苗戏”。青苗戏大都由“青苗会”或“羊头会”牵头,按不同节令负责组织不同的酬神演出活动。“青苗会”会首(亦称会长)由一村或数村(社)的村民推举或各村头目轮流担任。会费按田亩分摊。演出约请戏班和天数由会首议定。每年清明前后,正是豆麦下种季节,为祈祷神灵保佑青苗旺盛组织的酬神社戏,称“保苗戏”,具体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直到农历五月前后还在下种,但倘若荞麦种讫,则不能再唱;有的地方多在春耕前或秋收后举办,而且既可一村独办,也可数村联办。届时,由“青苗会”或“羊头会”会首,负责约请戏班,决定会期天数,处理与会戏演出的一切事宜等。①青苗戏类别。“保苗戏”一般多在八赔庙或土地庙前设台,也无一定演出仪式,戏目内容视群众喜好择定;农历七月夏收秋熟之时,为谢苍天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而筹演的戏,统称“谢茬戏”;一些天旱地区每逢春夏两季,还由地方士绅率众在龙王庙祈雨,除设香案供品礼拜外,戏班也要唱戏,谓之“祈雨戏”;有些地方村中发生瘟疫或偶发天灾人祸,以及迷信闹鬼、小儿受惊等灾情时,村人都将其视为村里招了邪气,也以演戏来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谓之“驱邪戏②青苗戏剧目。所演的剧目,以《收三霄》《五雷碗》《钟馗捉鬼》及判官戏、关公戏居多。这些戏中的角色,都是法力很大的神灵,能够驱鬼逐疫,去除村里的邪气。青苗戏、驱邪戏不是神庙会戏,无一定演出仪式。剧目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者而定,村民向神位晓香与否也各随自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战乱,抓兵拉丁不断,农民无心再唱青苗戏,相关的组织也随之解体。 -
82019-10
[ 词条 ]扫台戏
会戏的最后一夜终场时,要扮黑虎灵官出场清扫舞台的邪气,叫作“扫台戏”。“扫台戏”之前,有的地方要加演送神的“神戏”,出场角色只有天官和四值功曹,所念的“诗”和对白全是保社家“万事大吉”之类的“官乱弹”。灵官上场时,戴扎有黄表的七星额子,手中的鞭每节都扎有黄表。他于烟火中在前后台间舞鞭,三进三出,念着“清吉平安”一类联句的“官乱弹”。于是台上、台下大放鞭炮,并由社家为灵官挂红(额子上勒一条红布或红绫子),灵官亮相,下场。灵官下妆的印脸麻纸也被观众抢走,用以辟邪。在灵官扫台亮相当中,台上检场人等要将社牌、减末等全部装箱;把台上的桌椅靠中墙一字儿摆齐。台下的会首等人则烧表敬神,抬走神像,撤掉香案,结束整个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石兴亚
石兴亚(1928~2013)秦腔剧作家。陕西渭南县人。1949年参加甘肃省文艺工作团,后调入兰州秦剧实验社搞创作。1951年考人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1954年分配到甘肃省秦剧团任编剧,后任创作组组长、艺委副主任等。与人含编大型秦剧《李秀成》《善士亭》《苍山劲松》《青莲外传》《和平将军》《三凤戏龙》《葫芦案》等,以及陇剧《枫洛池》《陇渠花开》等剧目。其中秦剧《李秀成》《和平将军》《善士亭》分获甘肃省创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剧目。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