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宁艺中
(1938~)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凤翔县人。1953年进陕西耀县剧团学艺,师承阎更平、夏君亭。后任陕西耀县(今耀洲区)剧团艺委会主任。在唱、做、念、打、手、眼、身、法等方面有扎实基础,以贝、淡、烂、慢、转严格要求自己,嗓音洪亮,表演大方。擅演忠臣良将。曾演出剧目70多本,主要有《金沙滩》《四进士》《十五贯》《梁秋燕》《丰收之后》以及现代戏《红灯记》等。1989年被陕西省电台邀请出席春节戏曲晚会,报刊杂志多有评介。 -
302019-09
[ 词条 ]阎瑞民
(1938~ )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礼泉县人。1953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后成为陕西省渭南地区秦腔剧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会员。其唱腔激越,表演细致,循法但不守法,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吐字有力。演出剧目近百本,擅演角色有《王凤钗》之王濂、《还我河山》之岳飞、《赵氏孤儿》之程婴、《红松林》之郭春生、《春秋笔》之承恩、《十五贯》之况钟、《女儿沟》之老万等。渭南市人民剧团阎瑞民饰程婴、杨红卫饰公孙杵臼(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白贵平
(1936~)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老生、小生。陕西西安市人。1954年参加西藏自治区秦腔剧团。1975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秦腔团演员队长,受业于刘毓中、马振华、张志峰等名家。在西藏有一定影响。扮演过《游龟山》之田云山、《三滴血》之周仁瑞、《赵氏孤儿》之程婴,以及现代戏《血泪仇》之王仁厚、《智取威虎山》之少剑波等40多个角色。白贵平剧照 -
302019-09
[ 词条 ]王钦民
(1937~ )秦腔演员。工须生兼老生。陕西西安市人。出身于戏曲之家,其父王兴搏为甘陕著名须生演员。从小受秦腔艺术熏陶,7岁时常模仿父亲唱腔、台步。后考人陕西省戏剧学校专修班学戏6年,深辱刘毓中、李可易、封至模、晋福长及范紫东、施保章等悉心教诲。又随父加入天水鸿盛社,并任该社副社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兰州市工人秦剧团,后又到定西地区秦剧团。他在数十年的演戏生涯中,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改革。在老生唱腔上,他演《祭灵》拉腔不用窄音而用本音,给人以声泪俱下之感。无论表演、化妆、道具力求简洁精练,反对臃肿拖沓。擅演《大报仇》之刘备、《四进士》之宋士杰、《三滴血》之周仁瑞、《双罗衫》之连贤、《戚继光斩子》之戚继光、《南天门》之曹福、《烙碗计》之刘志明、《游龟山》之田云山、《回荆州》之刘备、《葫芦略》之孔明、《劈山救母》之刘彦昌、《辕门斩子》之杨延景、《黄河阵》之闻太师、《斩李广》之李广等,还演过《血泪仇》之王仁厚、《江姐》之许云峰等大批现代戏。 -
302019-09
[ 词条 ]祝慕民
(1926~ )秦腔演员。青年时代以演武生、小生为主,中年后专工红生,兼演须生。陕西蓝田县人。10岁人高陵化民社学艺。出科后至汉中、宝鸡兴汉社搭班。又辗转于干县,为易俗社红生杨启华配演马童,其小翻、跟斗武功均受赏识。随后复转高陵、汉中等地,受京剧教练高小楼教诲,研习红生戏。1949年后,参加武都地区五一剧团。擅演剧目有《黄鹤楼》《花亭会》《永寿庵》《武松打店》《十字坡》《飞云浦》《快活林》《血溅鸳鸯楼》等。其中,关公戏《古城会》《走麦城》《挑袍》影响较大,须生戏以《拆书》《临潼山》等最为享名。 -
302019-09
[ 词条 ]平霍州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灵池关》《收田虎》。行当齐全,文武并重。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豫剧抄录本和《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山东梆子》第七集书收录张继爱口述本。本剧讲述了宋江派李逵、孙二娘、燕青、戴宗下山买马。周世臣携家眷平阳赴任,被田虎掳进霍州,后押送至灵池关其弟田豹、田丹处。途中为李、孙等救下。李逵扮作周世臣,孙二娘假扮周女,混进灵池关,骗得田豹信任。在田豹和假周女结亲之时,杀田豹,烧关隘。田丹去霍州搬兵,梁山亦派武松等人往援,杀掉田虎,取下霍州。 -
302019-09
[ 词条 ]姜能易
(1925~2003)秦腔演员。初习小生,后卜減改须生。陕西西安市人。系西安易俗社第十一期学生。先由郑香亭教演小生戏,后受高天喜、田畴易、张秀民、李可易、杨觉民、刘毓中等名家教诲,专工须生。出科后,往河南巩县劲整剧团搭班,以演《辕门斩子》享名。两年后重返易俗社。1950年调玉门油矿秦剧团并任副团长,后至酒泉地区秦剧团。擅演剧目有《大报仇》《游龟山》《将相和》《斩马谡》等。也在《江姐》《红灯记》《三世仇》《祁连风雪》《婚期》等剧目中担任主角。 -
302019-09
[ 词条 ]赵集兴
(1924-1946)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西安市人。小名随甲。15岁入集义社学艺,拜师杨智民,也得阎国斌、李逸僧、曹安民真传。出科后,在关中各县演出。他嗓音纯正,做工细腻,唱戏认真卖力,为集义社多年之台柱,也是当时西安舞台上最出色的青年须生演员之一。拿手戏有《杀驿》《拆书》《辕门斩子》《蝴蝶杯》《苏武牧羊》《双母记》等,尤其《周仁回府》可与雒秉华相媲美,被西安剧坛誉为“双璧”。惜积劳成疾,年仅22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