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文颖
杨文颖(1933~ )秦腔剧作家、导演、评论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理论组成员等。创作有秦腔《灯笼红》《苦水甘泉》《风雨洞房》《深宫梦幻》《含风殿》等,以及话剧、歌剧、眉户剧剧本10余种。导演秦腔《苦水甘泉》《风雨洞房》以及话剧、歌剧、道情剧1〇余出。常有戏曲评论发表于省内外报刊,并有专著《秦腔清谈》出版行世。 -
82019-10
[ 词条 ]《天山雪传奇校注》
甘肃古代戏剧作品研究。清马羲瑞撰,周琪校注。2011年10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注本是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的甘肃戏曲文献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校注者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海内孤本清《天山雪》传奇为底本,参考清《明季甘州成仁录》、清乾隆《甘州府志》等10多种珍贵历史文献整理、校注、研究的成果。全书25万字,分为整理校注、学术研究两部分。书前有张克复、王正强所写“序”两篇,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戏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罗顺天、南璐、李季、刘纯、刘哲编著。2011 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秦腔戏班的发展历程、秦腔戏班的管理 与演出、西北五省区主要班社,文后附业余班社一览表。 -
82019-10
[ 词条 ]王海容
王海容(1931-1997)秦腔剧作家。陕西西安市人。1952年始先后在陕西省户县宣剧团、西北戏曲研究院、咸阳市大众剧团、凤县文声剧团、张掖地区七一剧团担任编剧。1982年被选为张掖地区文联副主席,兼搞编剧。与人合作或单独创作、改编剧本50余个,有秦腔、眉户、歌剧、陇剧等多种形式。主要作品有陇剧《最后的钟声》,豫剧《河西壮歌》《绿色长城》,秦腔《说书阵地》《白衣姐妹》等。其中与人合作的《白衣姐妹》曾获省级戏剧二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奠酒戏
秦腔演出习俗。庙会首场戏(即“挂灯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有“大奠酒和“小奠酒”之分,“大奠酒”也称“双串奠酒”。无固定剧本,以程式表演为主。开始奏唢呐牌子曲,福、禄、寿三星,喜、财二神出场亮相,自报家门后分列站定;再上天、地、水三官,礼毕后登上高台,三桌就座后,受场上诸神参拜,并各自呈献宝物;继而和、合二仙手提金斗上场,舞羊众仙,起舞“捜台”后,撒神钱于戏台各处;魁星一手执朱笔,一手提金斗出场,先参拜众仙,后起舞“拉架子”,朱笔点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然后做“魁星提斗式”亮相,众念诗而结束。“小奠酒”又称“单串奠酒”,较“大奠酒”规模稍小。除天官必不可少外,其他角色皆按所祈神祇定。如祈雨扮水官,除疫扮药王等,其他如地官、马王、牛王、虫王、家宅等六神,也是常扮角色。各神均按管辖范围,言其吉利,保佑吉祥,念毕参拜众神后下扬。诸神依次表演,最后,一同披红登场亮相,鞭炮、鼓乐声中,奠酒结束,正戏开演。此外,陕西西府、甘肃东部山区,在春秋两季多有祭祈山神的习俗,并设神棚为山神举行“奠酒”仪式,届时,除各大戏班轮演“奠酒戏”外,木偶、皮影及江湖清唱、曲子戏班等,也来轮流献演。“奠酒戏”无固定剧本,由戏班按神会愿望临时组织编演,以出奇而制胜,巧绝而夺魁,故带有比试演技实力的意义。尤其“奠酒戏”演毕,各戏班“斗唱”开始,戏班以坐唱形式,取连台戏目按其历史朝代先后顺序,数班接演斗唱,如唱二十四孝剧目,一班唱《大舜耕田》,另一班则接唱《曾子打柴》。如果哪个戏班接唱不下去,即为“输戏”。此时,会首则对胜者“搭红”,以资奖励。“斗唱”剧目多以折戏或片段为主,不演本戏,原则是所唱剧目内容必须与历史朝代顺序。戏班神奠酒式的这种竞技斗唱,也称作“斗奠酒戏”。 -
82019-10
[ 词条 ]挂灯戏
庙会首场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因为寺庙、山门都要挂灯,故名“挂灯戏”。挂灯戏的观众,主要是会首和当地军政要人及缙绅头面人物。开台时要演神戏,并要显示班社的衣箱新、齐及把式(名角儿)众多。主要演出拿手的折子戏,不演大本戏。有的地方还有“接台”的习俗。头一天戏班来到后,不论天气早晚都要“接台”。有的地方“三开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次开演)之前也要“接台”。“接台”分“男接台”“女接台”“先打后接”“吵台”等九种男接台”即由班社的头道(技艺最佳的一等演员)须生、小生、大净、丑角五至七人各按自己拿手戏中的角色化妆,依次登场,面对观众分别一字儿立于桌凳上,各自选择自己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剧目选段清唱,全体唱完后下场。“女接台”是紧接“男接台”下场后,依次上场的正旦(含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媒旦,其化妆及清唱选段的特点与“男接台”同。有时也单独出现“男接台”或“女接台”。“先打后接”,即于“接台”前由各行当武打演员表演其翻、爬、滚、打(对打或开某种“挡子”)的特技。“吵台”,即选一段在紧锣密鼓中表演的戏,由承担演出的班社所有武打演员组合演出。“接台”后方能演正式安排的剧目。 -
82019-10
[ 词条 ]强而仁
强而仁(1927~1970)秦腔剧作家、导演。陕西户县人。原名纪父、字强夫。早年考入户县师范,后又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西峰五四剧团工作。1949年后曾在平凉地委宣传部任职。1956年调至新陇剧团。创作剧目有秦腔《抓猪记》《向丽春》《红叶诗》等,改编移植剧目有《红楼梦》《十五贯》,并编写有《西北戏曲通俗讲义》以及回忆录《去当红军》等。其中《抓猪记》《去当红军》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先后排导的秦腔《苦菜花》《阎家滩》《庚娘传》《白蛇传》《刘三姐》等均获好评。 -
82019-10
[ 词条 ]薛德元
薛德元(1927~1992)秦腔剧作家。甘肃武山县人。早年由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先后任礼县文教科副科长、武都地区文教部副部长、文教局副局长,武都人民剧团、武都地区五一秦腔剧团、天水地区秦剧团书记和团长,武都地区文艺创作室编剧,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研究室畐祖长、甘肃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编剧工作始于1951年,创作有秦腔《保卫丰收》《夫妻俩》《请教师》《春风红花》《白龙江畔红旗飘》《送子参军》《殷秀实送亲》《老马的婚事》等20多种剧本,其中秦腔《苏武》《白尤江畔红旗飘》获省级奖,大型秦剧《海瑞驯虎》(与人合作)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和甘肃省剧本一等奖,还有诗集、小说《人杰鬼雄》出版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