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帽翅功
帽翅功又称“耍帽翅”。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用头部、颈功,操纵两只帽翅做不同的闪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技巧。通常用于戴“纱帽”的男性角色。尤其戏中七品县官一类人物,当遇到难题,或度思良策时,都要进行帽翅表演。可分为双翅闪、单翅闪、磕须闪等。①双翅闪。左右两只帽翅均闪动。如左右两只帽翅相互倒换上下闪动或一前一后轮转闪动,称“滚翅闪”或“绞翅闪”;左右两只帽翅由里而外反向轮转闪动的,称“反翅闪”。多为三种闪翅联套轮番进行表演。《打镇台》中王震、《杀驿》中吴承恩在苦思对策时,均有此表演。②单翅闪。一翅不动,一翅做上、下、前、后闪动,然后再稳住闪动的一翅,使不曾闪动的一翅同样的表演。其技巧难度较大,有赖于后脑之下脖筋的控制,一边脖筋挺直,就能稳住一边帽翅不动,另一边脖筋微动,便会形成另一边帽翅闪动甚至轮动的效果。常与“双翅闪”联套轮番进行表演。《二堂舍子》中刘彦昌、《游龟山》中田云山在苦思对策时,均有此表演。③磕须闪。先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并轻轻弹起“三绺”一边或两边鬓须,使其迅速飞向一边或左右两边帽翅,并被闪动的帽翅很快磕回。多贯穿在三绺须生演唱时的身段表演之中,表现气愤之极或决心已下等情绪。《打镇台》之王震,演唱“怒而不息公堂坐”与[紧七锤带板]之间,便穿插了双翅“磕须闪”的表演。 -
82019-10
[ 词条 ]《和氏璧》
《和氏璧》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相秦》《伐楚》《伐苏秦》等。小生、须生唱做并重。含折子戏《打张仪》《激友》。事出《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沈和中、靖正恭、岳中华、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代表剧目之一。其中《激友》一折为贫生戏,张仪有耍“穷生巾”表演特技。今存版本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陕西长演秦折戏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收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秦腔抄录本;另有蒲州梆子本,中路梆子抄录本北路梆子抄录本等。剧情简介苏秦、张仪为同窗好友,艺成下山,苏以合纵之策说服赵、魏、韩等六国联合抗秦,官居合纵长,佩六国相印。张仪投楚,未得重用,反被诬盗和氏璧,几乎被打死。遂至赵国见苏,苏秦故不为礼,张仪怒而禽去,苏暗使熊贾助以千金,激其去秦之志。张仪去秦,果为相,推行联横之策。记恨苏秦薄交之愤,欲伐兵问罪,后经熊贾说明原委方悟,乃罢兵,复旧好。代表唱段《激友》一场张仪所唱四句[苦音慢齐]较有名。唱词为: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倒,大丈夫低下头泪如雨抛。早知晓苏季子这样薄交,悔不该在秦国挂冠偕逃。音像资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有苏育民、任哲中演唱录音,中国唱片社还灌制了唱片。八十年代后期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盒带、光碟并发行。 -
82019-10
[ 词条 ]《宫之奇》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袁多寿编剧。须生、正旦、小生、丑角唱做戏。事出《左传僖五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晋献公时,虞、虢缔结两国之好。晋国欲吞邻国,遣荀息往虞,赠其白璧10双、骏马20匹,并与虞国大将连祭定下“假途灭虢”之计。虞国大夫宫之奇识破其阴谋,忠谏虞侯恪守两国盟约。虞侯贪图小利而忘义,宫劝谏不纳,反遭监禁。之奇之妻孟姜、义士狱吏助宫越狱,奔赴教场拦驾劝阻虞侯,虞侯仍执迷不悟。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师途中,虞也被晋覆灭。荀息劝宫之奇降晋,并许以高官厚禄,宫愤斥之,怒拔敌剑猛刺荀息,然后自刎而亡。 -
82019-10
[ 词条 ]口条功
口条功又称“電口功”“耍髯口”“耍口条”等。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借助戏中生、净角色所戴假须作各种不同舞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技巧。由于秦腔“口条”样式、密疏、长短不同,表演技巧也就纷呈多异,尤以三绺须表演技巧最为丰富,可概括为“捋、端、摆、绕、撩、吹、噙、挑扁、甩、弹、抖、飘、摊、推、搂、捨、夹,,共十八雛法。捋须分为满捋和半捋两种。①满捋。左右双手“虎口”轻轻夹着口条两边,自上而下捋过须梢。戏中“满”或“三络”的武将鲁夫、位显权奸多用。秦腔《游西湖》之贾似道,上场“自报家门”即以此式理须,表现出新矜恣纵不可一世之气;二是左右手心朝上,食指、中指夹着唇前须自上而下捋过须梢。戏中皇帝阁老、文臣学士多用。秦腔《打金枝》之唐王,打坐倾听公主申诉其被打情由时,常贯穿此式理须表演,来表现闲逸、潇洒、大度风范。②半捋。用拇指和食指虚捏鬓须或唇前须,自上而下捋至口条一半之处停止,以示凝思或观望。秦腔《困土山》中关羽,挑灯夜观《春秋》,一手“半捋”,一手端书,即用此式。端须双手或单手将须平端起来,表示让别人看自己,或者自己看自己,或配合偏头遮面,以示害羞。秦腔《拜台》中司马懿出场时即有此表演。摆须用头将须左右摆动,或施以臂腕力量配合摆动。有时反复多次,愈摆愈快,以示顽强精神或急切情绪。秦腔《走雪》中曹福,在“搜门”后,便是在[倒四锤]身段,穿插此式表演下场。绕须即以后脖上部使暗劲、下颏随之转绕口条。戏中多用于唾弃、斥责等愤怒之情;有时也表现疯癫病态和决意自刎之举。前者如秦腔《卖画劈门》之白茂林,唾骂胡管家时,随着“啊哑’之语,把头一偏,将须从一边向胡管家一边绕去,以示愤慨;后者如秦腔《杀驿》中吴承恩,自刎时的跪膝绕须表演即是。撩须两手心朝外,将须猛撩出去,撒落在胸前;或用指背将鬓须撩过一边,以示冲动。秦腔《烙碗计》之刘志明,在雪地寻侄途中有此表演。吹须有直吹、斜吹及丑角吹须等不同的表演程式。①直吹。即用嘴呼气,两胞鼓起,吹直唇前一绺胡须,多表示人物极度愤慨与恼怒之情。《杀庙》中,韩琪辱知陈世美遣其刺杀秦香莲真正原因,在双手使“磨锤子”的同时,即表演此式。还有一种直吹,方法为嘴呈瓶口形,但不鼓腮,小腹运气,徐徐缓吹,使唇前须扬起,多用于年迈体衰之人疾行赶路或刻画龙钟老态之相。《祭灵》之刘备,由张苞、关兴搀扶祭奠关、张亡灵时,即穿插此表演。②斜吹。用嘴角吹风,同时还借助“跑圆场”兜来的风力,使左右鬓须飘起。秦腔《徐策跑城》中徐策,在上殿奏本途中,即以此技表现其气喘吁吁、欣喜不禁的情怀。③丑角吹须。戴“丑三”“一戳”“八字”的人物吹须,则以鼻孔呼吸之技,使左右两须轮番直立、颤动。《苏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一听苏三唱道“洪洞县里无好人”,即以此式表示气愤和不满。噙须将须梢向里折掖入口并咬住,表现其决断或狼狈之相。《葫芦略》中魏延,受到内外火攻,即有此表演;《临潼山》中李渊,在噙须的同时,还翻个“硬人”(京剧称“加官”),表现其痛心疾首的情绪。挑须左手握住右手食指,置于胸前须后,当拉开双手时,指背将须挑起,使之纷纷扬扬,走一步,挑一下,反复进行,表示焦虑、紧张、无计可施的情绪。《卖画劈门》之白茂林,看到菜刀前即有此表演。磕须一手捏住一络鬓须,一手抓起唇前须,随头摆动使劲猛甩,再用捏起的鬓须磕回。戏中,多用于表现果断、坚定和决心已下等情绪。秦腔《辕门斩子?头帐》中杨延景,决计违心逐母于帐外时,即有此表演。甩须有左甩、右甩、斜甩、快甩、慢甩五体。①左甩须。须从脖颈靠耳后上方起泛儿,并以头部略抖配合,使须向左方斜扬。②右甩须。方法与左甩同,方向则反。③斜甩须。从脖颈起劲,甩出的胡须呈斜直状。④快、慢甩须。快甩与慢甩技法则同,仅速度相异。多用于表现激动、愤怒、惊慌、难耐等情绪,并和“捜门”等舞蹈身段结合表演。《卖画劈门》中白茂林、《烙碗计》中刘志明、《顶庆珠》中萧恩均有此表演。弹须用食指从耳后挑起左右鬓须,快速下滑,至须梢处,用食指和中指捏紧须梢,向下猛拽放须,鬓须弹起挂于帽翅或搭在肩上即是。此式既可单弹,即先右手弹起,再接弹左手,也可两手同时弹出;既可弹出后立即用食指拨回,也可待做完其他身段或使完“磨锤子”后,或由上下摆动的帽翅弹回;或用肩膀的闪动一闪而下。弹须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精明干练,或冲动情怀。《打镇台》中王震被八台总镇李庆若公堂欺打后,即有此表演。抖须以两耳后上部起泛儿,牵动颈、额随之抖动,使胡须呈水波纹形。多在人物惊怕、恐惧、气恼,或哭泣、嬉笑、病态之时,以此式衬托激愤、悲痛之情。如《苏武牧羊》苏武之抖须,表示寒冷战栗;《放饭》朱春登之抖须,表示愤慨打颤;《祭灵》刘备之抖须,则又表示衰老哆嗦。尤其《祭灵》刘备的抖须之技,经赵国柱一改脑袋左右抖动为上下颤闪,银须涟漪波动,老态立显,引起当代同行叫绝。刘毓中仿效其法,又加面牌缨花抖动和身段、步法的配合,更使抖须表演优美可观。 -
82019-10
[ 词条 ]《破郢城》
《破郢城》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破郢都》《点女兵》《反昭关》《伐楚国》《鞭槌楚王尸》等。武生、老生、武旦唱做戏。事出《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曹洪有口述秦腔抄录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甘清荣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伍员为报父兄之仇,与吴王请兵伐楚,吴王命孙武子出征,孙请女兵三千,以吴王爱姬为首。姬不受军纪,孙武依令斩之。兵至楚境,一战告捷,攻破郢都,楚昭王败逃。伍员入昭关时,平王已死,伍员于湖底掘开平王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
82019-10
[ 词条 ]《反蒋灾》
秦腔现代本戏。黄俊耀所编剧目。 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黄俊耀、李寿亭、李 芝芳等主演。本剧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地下工 作者被捕,宁死不屈,临刑时向姐姐嘱托后事。 正欲行刑,解放军包围城镇,劫得杀场,被捕同志获救。 -
82019-10
[ 词条 ]名角制
秦腔戏班组建体制。以技艺超群、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演员为中心,组成搭配整齐的班底进行演出的体制。旧时,戏班根据演员专工行当及其所具备的艺技实力,将演员划分为头道演员、二道演员甚至三路、四路演员等,又将能够胜任须生、大净、正旦、小旦主要角色的四名头道演员称为“四梁”,这四名演员即称为“挑大梁”的名角。名角制戏班等级森严,分工细致,而且多由头道旦角或头道须生挑班。头道旦角挑班的如陈雨农的玉庆班、陈景民的新兴社,头道须生挑班的如刘毓中的新声社、刘易平的天汉社等。由此形成以名角为“梁柱”的四种戏班体制模式,分别为“七紧八慢九消停”(见角色制)、“四梁四柱制”“四梁八柱制”“十三头网子制”。①四梁四柱制。“四梁”指头道演员,即须生、大净、正旦、小旦;“四柱”指二道演员,即须生、大净、小生、丑。这种戏班角色体制,既决定于秦腔剧目以正剧、悲剧为主的人物设置,也决定于秦腔演员必须精通本行而兼演其他的通例要求。如旦角兼演小生,须生兼演老旦,老旦兼演须生,丑角兼演彩旦等。只有通过“四梁”兼及“四柱”,戏班才能应对一般传统剧目的正常演出。这是旧时对普通戏班所必须达到的基本建制要求。辛亥革命以后,“四梁四柱”随着戏班演员增多,组班逐渐稳定,新创清装戏、文明戏、生旦戏的风行而渐废。②四梁八柱制。也称“江湖十二角色”。即四生、四旦、三净、一丑。总谓之“四梁柱”。与清初江湖所言“十二角色”建制大同。“八柱”含两组二道演员,一组为须生、二净、小生、丑,一组为武生、武旦、老旦、花脸。传统秦腔中,角色众多、场面恢宏的剧目甚多,如《回荆州》《黄河阵》《玉虎坠》之类的特大剧目,普通戏班“四梁四柱”应付不了,因此“四梁八柱”的庞大建制,便在条件优越的班社应运而生。清末以陈雨农为领班的玉庆班,即以此建制,能经常搬演特大剧目而名重一时。③十三头网子制。即四生、四旦、三净、一丑、杂行。这些角色化妆之前,都要先扣网子,故名。 -
82019-10
[ 词条 ]《四大夫伐齐》
《四大夫伐齐》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青草披》《齐国乱》《登台笑客》等。事出《左传宣公十七年成公七年》《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六回。四丑唱做打并重。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罗德庵口述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北梆子手抄本。本剧讲述了晋、鲁、卫、曹四国,各派大夫使齐。四国大夫分患瞎、禿、跛、驼残疾,且容貌奇丑。齐顷公为取悦母后,宴请四大夫于后宛,亦选瞎、禿、跛、驼残疾四人,为四大夫驾车。母后登崇台观之,众嫔妃大笑不禁。四大夫受嘲,不辞而别,相约兴兵讨齐。四国兵至,齐国不敌,大败于青草坡,顷公向四大夫赔礼谢罪,割地求和,四国方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