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班规
秦腔戏班各种规矩的总称。秦腔班规是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管理办法和行事法则,涉及敬拜、忌讳、礼让、戏俗、演出、惩罚等各个方面。虽未成文,却约定俗称。旧时,戏班强调艺人要有戏德。演出时不突出自己,不压倒别人;同台演戏,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别人发生舞台事故,竭力加以弥补、挽救。做到这几点,便叫作“有戏德”。对于违反班规的行为,制定了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包括封箱、设堂惩罚等。班规的形成是为保证戏班演出有秩序进行,其中有些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意识和把头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被废止。封箱旧时戏班封箱停演谓之“封箱”。俗例每年封箱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二十八至五月初三,正值小麦黄透,艺人回家夏收;第二次在年末岁尾,艺人整年辛劳,停演数日,稍事休息。一般两次休息前须将衣箱和其他演出用具摒挡就绪,加贴“封箱大吉”封条。收假后再郑重地启封开箱,换贴“新春大发”“开锣大吉”等吉庆语。封箱时间三五日不等,大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以后,年关之前腊月二十七、八日。箱主按全班人员艺技高低和贡献大小,分等奖酬,之后便停止演出,让大家欢欢乐乐过年。春节过后启箱演出之前,先由班主带领全体演职人员给庄王焚香化表(烧纸钱)以示祀奉,祈求降福,保佑一年演出顺利。设堂惩罚旧时,演员如有不服从派戏,或误场、打架、淫乱、偷盗、逃跑等不端行为者,班长即设“庄王堂”进行惩罚。所谓设堂,就是把庄王神像悬挂于舞台屏风中间,堂桌工起香火,由领班长或管事人主持,全体演职人员分坐两旁,责令犯规人举香跪于庄王像前检讨,乞求庄王爷和全班人员饶恕,然后由领班长发布命令,由丑角演员鞭打责罚,打多打少,谁也不能干涉,只有“检场”才有权拦解。请公堂又称“拉神堂”。戏班内部严惩违反班规的艺人,称为“请公堂”。旧时,班社班规严厉而残酷,对于在演出中严重失场、烂戏搪塞,或造成重大疏漏、损失以及违反乡俗村规、败坏班社声誉的艺人,由戏班中的几个主事人对其进行联审,商定出惩罚形式,严重者缚绑吊在二梁之上,棍打鞭抽,以示惩戒。另外,若逮住其他班社擅自来“挖墙脚”的人,也以“请公堂”形式严惩不贷。其法为派班长居中坐定,“四梁”(生、旦、净、丑四行主要演员)“四柱”(司鼓、二弦、板胡、大衣箱)站列左右并呈“八”字队形,再由小旦演员抱来“喜神童子”(即庄王爷),供于桌上,然后派班长如同演戏程式一样,发出提人令箭,将违规者提上,用绳索捆其手足,吊于大梁,直至其认错、告饶,保证不再重犯方止。打通堂戏班内部按照班规惩处违反规制的艺人,但比“请公堂”略轻,主要针对演出失误较小、对戏班声誉未造成严重后果者。故在演出结束之后,由班主或教练出面,将有关人等集合在一起,列队训责,最后所有艺人各打三板、五板,以示惩戒。城隍爷出巡旧时,每逢三月清明,便是城隍爷出府巡察之日。届时,各地将邀戏班唱戏酬贺,并由戏班演员化妆扮作轿夫,抬着城隍爷塑像环城游走,谓之“城隍爷出巡”。 -
82019-10
[ 词条 ]《上前线》
秦腔现代本戏。赵守一所编剧目。别名《保卫家乡》。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某青年为了抗日要求参军,其妻受干父(特务分子)的挑唆,反对丈夫参军,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村中适有一妇女得病,特务唆使村民请神看病,延误了病情,致使妇女病故。特务又勾引土匪赵老五包围了村庄。军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战,打退了土匪的包围。群众揭发特务分子的破坏行为,青年妇女揭露其干父的罪恶勾当。真相大白,特务被处决。青年妇女积极送丈夫参军。 -
82019-10
[ 词条 ]哈密群众秦腔自乐班
新疆秦腔业余演出团体。1938年至1941年在哈密工作的共产党员张东月、李涛和申玲等,通过反帝会、汉族文化促进会和工商联合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秦腔自乐班,主要活动是演出传统秦腔戏,发动群众抗日募捐。 -
82019-10
[ 词条 ]《党凤娇》
秦腔现代本戏。墨遗萍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党凤娇兄妹二人区团结群众,奋勇抗日,多次取得胜利。在一次战斗中,其兄被日军所俘。为了救兄,党凤娇率队伍将敌军围住,自己深入敌营,谎称愿劝兄长投降,取得日军信任,骗得枪支,将日军头目击毙,与兄长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日军。 -
82019-10
[ 词条 ]七七剧团
陕甘宁边区秦腔演出团体。成立于1940年7月,受三边地委直接领导,活动在吴旗、定边、靖边、盐池等地,由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而定名。1944年初,鲁迅艺术学院的余林、加洛、彭英等分配到该团任音乐和美术教员,同时也调来吴坚、林里、赵觉民、王志坚、文泊、马蕊、陈波、尹影等演员充实剧团。该团经常上演的秦腔剧目有现代戏《中国魂》《三岔口》《黑山白水》《十二把镰刀》《穷人恨》和新编历史剧、古装戏《红娘子》《斩马谡》《拳打镇关西》《顾大嫂》等。先后任该团团长的有孙方山、马力申、丁光明、余林、吴坚。1944年4月,七七剧团改名为三边文工团。 -
82019-10
[ 词条 ]《红娘子》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张棣赓编剧。须生为主唱做戏。陕甘宁边区边卫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红娘子与父于杞县卖艺为生,宋县令欲纳为妾,逼死其父。红娘子为父报仇,寡不敌众,被义士李信搭救,投奔闯王部下。 -
82019-10
[ 词条 ]张小亮
张小亮(1963~)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西安市人。19岁考入陕西商州市文工团,1998年调入西安市秦腔一团,得陈尚华、李买刚指导。以《斩单童》为起点,在继承过《铡美案》之包拯、《黑叮本》之徐彦召、《玉虎坠》之马武、《银屏挂帅》之秦英、《草坡面理》之金兀术等主要角色。张小亮饰《斩单童》之单童 -
82019-10
[ 词条 ]徐正国
徐正国(1922-1998)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人。14岁时先后在陕西景明社、益民社、明胜社等戏班跟班学艺。出科后常在陕、甘、青搭班演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军三师政治部宣传队。同年随军西进至青海,后并入西宁市秦剧团。曾任西宁市戏剧学校校长。所主演的剧目有数百本之多,尤以包拯一角最辱观众喜爱,因其扮相威武、雄健,气势夺人,尤其嗓音洪亮,声出着众,故得“活包公”之誉。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青海省剧协理事、青海省政协委员、西宁市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