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三十六大班严长明之《秦云撷英小谱》记载的清乾隆时期36家西安秦腔班社,最早的为保符班,其次为江东班、双赛班。称“双赛”者,谓所超出保符、江东两班之上,...
-
兰州影金元前甘肃的两种皮影腔调。兰州影又称“梆子佛”“老虎调”。梆子佛的名称源于兰州影在演唱时用梆子击节定眼,老虎调的称谓则取义于深山虎啸般的演唱...
-
秦腔史秦腔生成发展经历非常漫长,初时是与戏剧毫不相干的另类。随着不断发展,多元吸收,长期凝聚,才逐渐定格完善。秦腔出现初时,因为敢肆狂瞽,陈善闭邪...
-
华亭影见兰州影。
-
西秦腔二犯明代甘肃皮影、戏曲腔调的一种。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该剧用有直接标明[西秦腔二犯]演唱的一段唱腔,唱词共28句,...
-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指清乾嘉年闾,发生在民间戏曲与宫廷戏曲之间的一场激烈艺术竞争。“花”即粗俗、下俚,指当时兴起的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时称...
-
秦腔改良运动见秦腔史。
-
革命秦腔运动见秦腔史。
-
戏曲改革运动简称“戏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戏曲(包括曲艺、杂技等)所进行的群众性革新运动。目的在于剔除戏曲中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并在新的基...
-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召开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代表200多人出席。会议...
-
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见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戏曲汇演。1952年10~11月在北京举行。参加汇演的有京剧、秦腔、越剧、川剧、晋剧、豫剧、汉剧、评剧、...
-
改人改戏改制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和文化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精神,对民间职业剧团和戏曲演员队...
-
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1955年7月在兰州举行,包括秦腔、眉户、豫剧、话剧、歌剧5个剧种的17个剧团,共1631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
-
梨园公会秦腔演艺行会。清乾隆四十一至四十五年(1776-1780)由西安双赛班、泰来班捐资并发起修建。地址在西安骡马市路西,东与药王庙戏楼相望。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