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背旦
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装扮之一。用于秦腔《双明珠》一剧。即利用扎判假形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假形的做法是:用竹子扎成胸廓架子,张公的头形由颈伸出。 -
82019-10
[ 词条 ]李映东
李映东(1923~2004)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祖籍陕西周至,生于甘肃天水。他是天水鸿盛社创建人李柄南之孙,也是该社第三代班主。还首创电打布景,而且自编现代新剧《婢女》,首次将王震司令员、国民党将领将台的形象搬演于秦腔舞台。 -
302019-09
[ 词条 ]《花田错》
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花田八错》。其中有折子戏《花田写扇》可单独演出《事出《水游》第四圆。花旦唱做工并重戏。 -
302019-09
[ 词条 ]惠济民
惠济民(1903~1976)秦腔教练、导演。陕西蓝田县人。幼入榛苓社学艺,工旦角。出科后,随社在关中各县演出。后因嗓音不济,改做教练、导演。为人忠厚笃诚,排戏教学严格有方,深受秦腔界推崇。培养了许多新秀,有马振华、袁兴民、殷守中、彭义忠、李晓俊、高宪中、郭明霞、刘茹慧等;李爱云、王玉琴、傅凤琴、华美丽、霍惠君、马世中等名须名旦都受其指教。 -
302019-09
[ 词条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旦角演员。清乾隆年间“蜀中伶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字婉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随班进京演出,因卖座不佳而返回。据传秦腔踩跷和旦角化妆“贴片”,均由其所创。常演剧目有两类:一类为秦腔花旦、彩旦、武旦戏,如《滚楼》之黄赛花、《倪俊烤火》之尹碧莲、《卖艺》之村妇、《卖胭脂》之王桂英、《富春楼》之陈三两、《庆顶珠》之肖碧莲、《铁弓缘》之陈秀英等;一类为青衣戏,如 -
302019-09
[ 词条 ]火焰驹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卖水记》。小生、小旦、正旦、老旦、武生、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卖水》《传信》《打路》《哭杀场》。事出明清传奇《卖水记》《生祭彦贵》、清李桂芬《火焰驹》等。各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打路》折戏本和《哭杀场》改良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谢迈千改编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秦腔《李彦贵卖水》及《火焰驹传信》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太和抄存本,甘肃人民出版社刊行秦腔《传信》折戏本,敦煌文艺出版社刊行王正强选编《秦腔传统剧目选粹》舞台演出本。 -
302019-09
[ 词条 ]《忠义侠》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周仁回府》《吊打周仁》《鸳鸯泪》《安乐州》。纱帽小生、正旦为主唱做工并重。含折子戏《悔路》《回府》《夜逃》《哭墓》。事出明人《忠义烈》传奇、废闲主人《大红袍》弹词等。各路秦腔常演。有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敬庭秦腔抄存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折戏本,1949年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改良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文明戏
受其影响秦腔也通过改革,以清末民初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编成剧目上演,如《安奉铁路》《一字狱》《红颜泪》《顿和园》《烈女奇冤》《新闹学》《新潮趣闻》《集英传》《解家庄》《模范国民》等。还编演了《四林湖》《巴里西烧瓷》《托尔斯泰》等一批反映外国人生活的秦腔剧目。当那些黄头发的“外国人”,穿着痩身合体的西装,首次出现在秦腔舞台上,对西北观众的确新奇而震撼,尤其西方歌剧所采用的实景和道具,也被借移到秦腔传统剧目中,获取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还以纸制物景,如山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秦腔追求真山真水写实道具蔚成流风,兰州上演七夕应节戏《牛郎织女》,除真牛上台外,云霄殿一场中,画幕上彩云缭绕的仙宫神殿之间有一张嘴龙头,龙嘴装有铁槽,上接大水缸,台下又承水槽,演前预将水贮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