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名角
检索到 2519 条相关资源
-
12010-08
[ 图书 ]
秦腔 表演艺术家作者:杨文颖 -
302019-09
[ 词条 ]行当
秦腔行当沿革秦腔最初的行当发展基础是当地民间小戏,它的行当分类经历了由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四行”为核心的由简到繁和不定规到定规的演变过程。秦腔形成初期的行当 明末清初秦腔剧种由民间小戏向舞台大戏嬗变,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为主。秦腔、同州梆发展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西府秦腔发展为四大行十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其他为三路演员,包括老旦、媒旦、花旦以及校尉、彩女、龙套等,统称为底色,在民间素有“名角扛旗,底色不余”的说法。秦腔行当划分秦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除旦行为女性人物外,其余皆为男性人物。 -
82019-10
[ 词条 ]包公戏
根据《三侠五义》《包公案》等小说及相关话本和民间传说编演的秦腔剧目。这些剧目大都集中宣扬一个主题,即北宋清官包拯的刚正不阿、公正廉洁、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经典剧目若将秦腔现有的“包公戏”分类,为民申冤和平反冤假错案的有《铡判官》(又称《探阴山》)《节孝祠》(又称《包公卖布》)《双钉记》(又称《钓金龟》)《铡美案》(又称《琵琶记》《三官堂》)《铡国舅》《铡包勉艺术特色秦腔中的包拯以大净应工,其脸谱和服饰的主色调为黑色。黑色代表刚正憨直鲁莽。包拯因称“黑人黑相”,加上“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用色则又黑中透红,以红代黑。所以,过去的年代,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不过甘肃、陕西秦腔包拯的脸谱也是有区别的。擅演名角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以来,西北秦腔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专演包公的大家。 -
272019-11
[ 新闻 ]秦安县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
秦腔 演唱会掠影为了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秦安县邀请西安易俗社来秦安开展了为期5天的精彩演出。来源:秦安县委外宣办 -
302019-09
[ 词条 ]行话
后来该行话在秦腔戏班亦有流行,如秦腔大戏班视秦腔木偶戏班即为“外江派”长居一地固定演出的戏班,视来此地盘临时演出的戏班为“外江派”等。好好: 与“把式”同义。见“把式”。后被戏班和观众,用于对演技有绝招、别人很难达到的须生、武生等名角,即被尊称为“泰斗”。红床 :班社内部对声情并茂、唱做倶佳演员的褒称。正神 :与“零碎”相对,班社内部对演重头戏主要演员的尊称。挂红 :旧时秦腔戏班从外地请来名角或名角到外地演出,为扩大影响,增加收入,在首场演出中当场挂红,抬高其身价。一些名角还未出场,仅在帘内一声“叫板”,或者出场与观众碰面的第一个扎势亮相,就赢得热烈掌声和满场喝彩,即称“碰头好”或“碰头彩”。炸堂 :指演出效果极佳,上座爆满。讨红火 指演出效果极佳。偷人 :旧时戏班用不正当手段将另一戏班的名角挖去,为自己班社搭班演出,行内人将此行为称为“偷人”。怯台 :又称“怯场”。指演员上台表演,因心情过分紧张害怕,导致神态举动不自然。 -
12011-11
[ 图书 ]
秦腔 与传媒作者:杨立川;高宇明;冀福记;林焰;何军;付友英 -
82019-10
[ 词条 ]列国戏
对当时甘肃秦腔的革新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大部剧目作为单本戏甚至一本戏分为数折,作为折子戏至今仍在上演。①光绪年间列国戏。清光绪末年,甘肃西和县福德社班主魏启元,曾主持编演了两套《东周列国》传统秦腔连台本戏,一套已佚,一套为36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当年部分抄录本。民国初年,甘肃天水西秦鸿盛社班主李炳南主持编演《东周列国》秦腔传统连台本戏,共52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当年全套抄录本。擅演名角列国戏中的人物,大都分属不同行当扮演,各自通过繁难的唱工和身段表演,甚至专用特技进行角色形象的创造。”,《激友》张仪[贫生]所唱“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倒”,《杀狗劝妻》曹庄[小生]所唱“人生在尘世间何物为重”等,都是秦腔唱腔中的精品。 -
82019-10
[ 词条 ]李(三元官)派
当时秦腔班向例凡超等名角,皆于名下殿以“官”字,以示尊崇,故世人称其为三元官。久而久之,真名佚失。据传,三元官人美风仪、躯干挺秀,举止温雅,见者多疑为宿儒。自幼知书,通晓汉唐历史及诸小说。吴占鳌同治、光绪甘肃秦腔演员。工须生。生年不详。兰州市人。三元官之高足。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由他出面牵头,联络流散于迪化的陕甘秦腔艺人,组织演出,引起商界关注并给予资助,正式成立班社,命名为“新盛班”。同年七月十五首演于红山庙会,引起轰动,为新疆创建秦腔戏班之始。陈明德清同治、光绪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甘肃通渭县闭门关人。清同治、光绪年间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生年不详。陇南人。先为秦腔好家(票友),后拜福庆子(张福庆)为师,进入福庆班学艺,工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