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名角
检索到 251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碧游宫》
《碧游宫》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诛仙阵》《三闯碧游宫》等。生、净、旦唱打并重。事出《封神演义》第七十二至七十八回。甘肃罗树德、陈明德、福庆子、唐华、耿忠义代表剧目之一。甘肃省西和县秦剧团演出《碧游宫》剧照(孟云提供)今存版本 现有多种版本存世,山西、河南、河北、云南等省梆子戏有同目,有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铸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程海青、华天堂口述秦腔抄录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丁宪文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双出五关》
秦腔传统套本戏。即将殷商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汉将关羽《出五关》两剧套本演出。过去在甘肃、西府甚为流行。清末民初,甘肃各路秦腔常演。清咸、光时的三元官、福庆子、陈明德及民初的唐华、秦鸿德、李炳南、陈基来、盛三德等陇上名宿皆以此剧而享誉。《出五关》别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套本戏”既是“对台”竞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腔艺人别出心裁的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秦腔名家差不多都有过这种经历,被誉为“十二红”的李夺山,就曾在武威“对台”竞技失利,由此激发他“悬梁刺股,晨夕不休”的苦练精神,最终成为煊赫陇上秦坛的生行翘楚。 -
82019-10
[ 词条 ]坐台戏
秦腔演出习俗。“会戏”午场和夜场演出之前,由一生扮角色坐在台上慢念慢唱,故意拖延开戏时间。 -
32019-10
[ 词条 ]王晓玲
(1933~ )秦腔演员。女。祖籍河南开封,生于甘肃临洮。艺名“九龄童”。7岁入当地福盛班学艺,师从曹福成。9岁首登兰州舞台,以《别窑》《慈云庵》《柜中缘》闻名,并赢辱“九龄童”之誉。 -
302019-09
[ 词条 ]搜门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舞台表演“套数”之一。剧中人物先后走向上、下场门向内观望,或表示焦急等待另一人物到来,或表示寻找、警觉与防范,以及踌躇、忧虑、苦思等情绪的舞蹈性表演。秦腔《五台会兄》中,五郎杨延昭酒醉回山,忽闻寺院有战马嘶鸣,急紧向上、下场门内张望捜寻,表示警觉即采用此表演。单搜门与“双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一人做“捜门”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单捜门”。秦腔《走雪》之曹玉莲、《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的“捜门”表演即是。双搜门与“单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二人同时做“捜门”对称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双捜门”。秦腔《五台会兄》之五郎杨延昭,在回答六郎杨延景盘诘的演唱中,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后,似觉失口,二人同时向上、下场门内观望捜寻,然后以同样动作相互交叉再向另一门观望捜寻的表演即是。 -
82019-10
[ 词条 ]尚友社
陕西秦腔班社。1945年由刘光华、骆彦芳、郭育中等组建于三原。刘光华任社长,王伯谋任董事长,何振中任理事长。成立初,除招回原集义社艺术骨干之外,还先后聘请了一些著名演员加盟。秦腔名家孟遏云、大麻子、任哲中、李爱琴、肖若兰、余巧云、宁秀云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都曾在该社做过短期演出。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与易俗社合并为西安市秦腔一团,联合演出了《西安事变》《智取威虎山》《于无声处》等剧。1979年,易名“西安市秦腔一团”。 -
82019-10
[ 词条 ]戏园子
清光绪后期,秦腔由庙会演出开始慢慢向城市渗透,城市里营业性的戏园子应运而生。辛亥革命以后,戏园子里的舞台形制,受欧式剧场的影响,开始由三面观的庙会戏楼,向一面观的舞台转化。 -
82019-10
[ 词条 ]掏水泉子
秦腔表演特技。道家、佛家及神仙交战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演程式。戏中两军对垒,双方各带兵将,按一定线路,即八卦图形行进布阵。如《群仙阵》中孙膑带领众门徒,与寿星南极子带领群仙初次对阵时即走此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