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梢子功
梢子功又称“甩发功”“甩梢子”“抡梢子”等。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梢子”即角色头顶扎束的一络长发。秦腔之黑三络须生、武生、各类小生,以及包“大头”的旦角等,皆都备之。一般藏在帽盔之内(旦角束为发髻),一旦丢盔落帽,或者去掉发垫便可露出。在表现角色紧迫焦急情绪时,演员便将梢子连续甩动。舞动梢子的技术,即称“梢子功”。男性角色的“甩梢子”讲究颇多,可归纳为“抡、盘、旋、甩、挑、冲、闪、绕“八法。 -
82019-10
[ 词条 ]翎子功
翎子功又称“雉尾功”“耍翎子”。秦腔借助服饰表演技艺的一种。“翎子”即雉尾(野鸡尾毛),是插在英俊生旦、武将及番邦男女将领所戴头盔上的装饰性道具。一般为两只,长80~100厘米,用于帮助演员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加强感情的表达,由此形成一套繁难的表演技巧。饰演秦腔《黄鹤楼》中周瑜、《白门楼》中吕布,及《穆柯寨》中穆桂英、《下南唐》中刘金定等角色的演员,都须具备高超的“翎子功”技艺。其演技大致可概括为“摆、绕、拉、按、抖、噙、竖、颤,八法。 -
132020-01
[ 词条 ]忠报国
《忠报国》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士成编剧。须生、武生、红净唱做打并重。本剧讲述了宋时,金兵入侵,边关守将翟洪降敌。圣上发下三万老弱残兵,命杨师成为帅出征。杨力寡不敌,金兵长驱直入,百姓流散。幸赖草泽英雄张孟及子士龙奋起杀敌,方大败金兵,转危为安。 -
92020-01
[ 词条 ]杨兴汉
杨兴汉(1892-1963)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周至县人。大盛班第三科学生,在启蒙老师王宝山的严格培训下,技艺提高很快。在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得胜图》之岳飞、《串龙珠》之徐达、《天水关》之姜维、《黄金台》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出裳邑》之伍员等。其表演特色是道白清晰有力,功架稳健,动作洗练,唱腔能运用多种技巧。《哭灵牌》一戏中,把大段唱腔唱得哀怨、凄凉,充分发挥出[苦音慢板]的特点;在[滚板忡吐字、拖音、抽泣,一字一泪,感染力至深。1918年,他以大盛班为班底,组成秦五台,租赁新戏箱一副,流动演出于西宁及青海东部各农业县,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
202019-12
[ 词条 ]谭建勋
谭建勋(1996~)秦腔演员。工小生、须生。陕西凤翔县人。1978年在靖远县秦剧团工作。1990年调甘肃省秦剧团。2009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任甘肃省秦剧团艺委会主任。先后主演过《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八件衣》《斩姚期》《打镇台》《放饭》《哭祖庙》《白逼宫》《梨花情》《飞将军李广》《思源》等剧。曾获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一等奖、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甘肃省文化艺术人才金飞天奖、全国人口文化奖。2001年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系第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 -
82019-10
[ 词条 ]耿(忠义)派
耿忠义创造的秦腔流派,人称“耿家流派”或“兰州流派”。耿忠义(1884~1947),甘肃甘谷县人。主工大净、毛净,兼演一些须生戏。他有自己的剧目、独特的表演工架和脸谱造型。耿家流派是甘肃秦腔古老风格的典型,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甘肃秦腔流派之一,今天依然受到当地观众的推崇。其父(黄毛子)是清末兰州秦腔名伶,三元官的高徒,以须生戏出名。父病故后,拜唐待诏(唐华)为师,也深受陕西演员高天喜的影响。先工小生,后改须生、花脸。中年长期在兰州育云社、文化社搭班演出,他演戏气度庄严,神色凛然。其所创造的痩型脸谱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208幅脸谱被著名演员岳钟华画出,并由名画家郝进贤复制编辑成册,成为研究我国戏曲脸谱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耿的传人很多,最有名者是赵福海,目前已衍生为四代传人,甘肃净行多宗“耿家”,故有“耿派”一说。耿(忠义)派艺术特色耿忠义以工架而见长。兰州观众向有“看架架”的习俗,盖源于此。他演戏,讲究一个“泰”字,非常注重人物的气质和身份,蕴含很深。他平日很有修养。所以后入学耿派戏者,往往是形似而神非。即便他演反派角色,也从不丑化人物。如演曹操、贾似道,也是神情庄重,道貌岸然。如演《游西湖》,当贾似道念出场引子“两朵宫花侵日月,一双袍袖压乾坤”时,语气非常沉重,显出一副权倾朝野、凛不可犯的威仪。这些奸相刚上场的脸谱,只画两道淡扫眉,一副黑眼圈。到节骨眼上,黑眼圈当场变成了长锋三角眼,两颊突出,阴森肃杀之气立上眉端。令人不寒而栗。当众位夫人上船时,贾似道不理不睬。遇到李慧娘刚要举步,贾似道忽然用右袍袖一挡:“慧娘,慢着,慢着!”亲自踏稳上船板,然后用左袍袖向慧娘一摆,让她放心上船。这虽然是对慧娘表示特别宠爱的一个小动作,但他当着众位夫人面前,却做得落落大方,毫无顾忌,好似理所当然,一切任我为之。又如他在半闲堂叫贾化讨一把剑来,当贾化递剑过来,他左手握剑鞘,右手拔剑,双目盯视剑锋,阴森森地“嗯”了一声,然后又将剑推入鞘内。这一微露阴狠的神色,不禁使人毛骨悚然。就在这“嗯”的一声中,决定了李慧娘的命运。耿忠义的表演还孕育着一股庄严肃穆的神气,尤其演《黄花山》的闻仲、《五岳图》的黄飞虎、《大雪山》的黄遵道等,令人肃然起敬。他演的闻仲,画黄脸,泰山眉,额头有一天眼,平时用三角形的黄表纸遮盖,上唇的胡须一直勾勒到左右鼻翼,鼻尖如峰。头戴紫金冠,冠上插黄表纸花,戴黑三络须、黑耳毛,耳毛不是朝上长,而是横生的,像排笔一样。穿黄靠,用一领墨绿色的道袍扎肩,一直由后背扎到肩头,肩头扎成两朵花。登厚底靴,手执一对用黄表纸装饰的金锏。仅这一造型就突出了人物威严神色。闻仲与子牙阵前对话时,坐在高场。左手抱双鞭,右臂反拄膝头,双目微闭,满含愠怒,活像一座尊神。当与子牙开打时,上场三个举锏的姿势,庄严而巍峨。最后揭开天眼,唢呐牌子一吹,俨然是法力无边,天旋地转。耿忠义的工架非常优美,兰州人尊称为“架架儿”。他的身材修长,骨骼紧凑,双肩平整,面容清俊,额头宽方。画花面棱角鲜明,扎姿势有一种自然美。他的每一个造型动作,都有很强的雕塑感,很多架式和泥塑神像近似。他善于借助雕塑性的工架和大写意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三两步,一转身,就是一个很美观的架式。演《火焰驹》中的“传信”一场,艾谦对李彦荣诉说李府惨遭诬陷、大祸临头时,双手互握左右腕,打偏腿,转身,把罗帽由脑后甩到前额,十指交叉,双肘斜摆右侧。站丁字形,左腿微躬,左脚尖略略点地。浑身颤悚,双目闪电,表现出一昼一夜由苏州赶至北国传信的紧张、疲惫和急切的心情。每到这,观众无不喝彩。他的下场姿势最为优美,每出戏人物的每次下场都不重样。这是他的戏里最精彩的场面,观众是作为重点欣赏,不看耿家的下场是不过瘾的。耿忠义的工架,虽有泥塑神像的特点,但不僵化,是人而不是神。他借助那种神态和神气,更鲜明、夸张地表现人物格棱角和精神状态,他在紧要三关,三五下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气韵。他的工架特点,简略、快当、干净,很讲究渲染气氛。如演《传信》,上场时,先是一把火铺路,人物随火而行。用扬鞭、勒马、抽马、踏四角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艾谦如火如燎的心情,最紧张处,连抽三马鞭,连放三把火,又在右胯下放一把火,从头顶向下放一把火。立时火团滚滚,烟尘蔽日,集中、形象地表现了特定的情景。正如他唱的台词一样:“跨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耳内里忽听得风号叶落。就地下尘土起一片烈火(这里是三鞭子,三把火),眼看看加一鞭越过草坡!”他总是讲究用“三”来一层一层地刻画人物。《火焰驹》中艾谦的三鞭子,《战方腊》中方腊的三杆子,《老君堂》中程咬金的三板斧,还有《游西湖》中慧娘与裴瑞卿眉目传情时,贾似道的三看,《白逼宫》中尚方宝剑悬挂宫门时,曹操的三拜,《五岳图》中面对定海神针时,黄飞虎的三退等。此外,耿忠义的艺术造型,也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脸谱变,服装亦变。如《血诏带》中的曹操,起先是眉目清淡,戴金貂穿红蟒。到逼宫时,变成了凶恶的三角眼,更换为黑貂红官衣,腰悬宝剑。整个造型,立时由“泰”变成为“奸”,那种庄重威严的气象,完全被阴险凶狠所代替。进宫时,歪戴相帽,斜披宝剑,狰眉怒目和狼顾鹰视的神色与姿态如同凶神一般。当然,其表演风格也不囿于一格。有时大笔一挥,立显神韵;有时也细密点染。毛发如生。《白逼宫》逼死皇后奏禀汉献帝西凉马超造反,请主家定夺。”此时的汉献帝已魂飞魄散,不能自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代传圣旨:“曹操听旨:西凉马超造反,命我卿带兵征剿。胜了加官进爵,败了吗——也就败了,嘿嘿!”他在这嘿嘿大笑时,用左肘将献帝轻轻一捅,然后又道:“有道的明君呀!嘿嘿(大笑)”跪辞谢恩。这个小动作,非常巧妙地刻画了曹操的奸狡。但当欲出宫院时,突然警惕起来,说什么:“观见汉家文武以在宫门摆来摆去,莫非有谋操之意?安呔,说什么有谋操之意,兵权现在我手,谁敢加害于我。待我大喊三声,看他们哪个胆敢逆前!”此时,他翻身拔剑,照定宫门大喊:“呜呀呔,魏王出宫来了!”神色俱厉,不可一世,一副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嘴脸。耿忠义饰《下河东》之赵匡胤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302019-09
[ 词条 ]玩花楼
《玩花楼》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高宗宴驾》。武生、须生、正旦、净唱做打并重。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强堆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唐高宗宠信宫妃武则天,欲害正宫吴后及其弟吴参。幸得罗公公相救。太子李旦暗藏于齐王张世荣府中抚养。13年后,李旦成人,齐王、吴王兵发长安报仇。 -
302019-09
[ 词条 ]狮驼山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净武打唱工戏。事出《西游记》第七十四、七十七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唐僧一行途经狮驼山,被狮、象、大鹏三妖所阻。悟空、八戒数战不胜,搬来天将、龙王相助亦不敌,悟空复往西天请来如来佛祖,遂收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