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梨园轶闻》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编《西安文史纵横》之一。王鸿锦编著。198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知识性、趣味性互为表里。共收录了47则西安剧坛轶闻、趣事,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秦腔的。有演员的绝招、剧团的演出,也有作家的轶闻、剧目趣话。 -
82019-10
[ 词条 ]西峰市兴隆观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西峰市寨子乡老城。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几次修葺、增补,规模壮观恢宏。兴隆观主要由祖师庙和娘娘庙两座庙宇组成,故又称“祖师庙”。庙宇占地五亩,对面六亩广场便是戏楼。戏楼为砖木结构,系台基式建筑。前部为重檐歇山顶,后部为硬山顶,灰色筒瓦覆盖,牡丹兽吻坐脊,四角起翅,角檐远眺。台口有四根檐柱,将台面分作三间,台中屏风相隔,两边为上下场门。台檐中柱上刻有楹联一副,上联为“古人留数阕乐章听奏出风豳雅豳颂下联为“本地有多少角色看演义傅侯甘侯李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三庙会曰均在此唱戏。1966年,西峰制药厂扩建时,戏园被征用,戏楼被拆除。 -
82019-10
[ 词条 ]板式挂号
“叫板”的一种。演员在演唱前通过各种手势,向鼓师发出下面所需起板程式以及所要演唱板式的暗号。有举食指向上;五指豁开,手心向下,平出并做下压状;右臂下垂,伸食指做下戳状;拇指上翘,呈于胸前等。其中举食指向上,即唱[尖板]。五指豁开,手心向下,平出并做下压状,即唱[蹲锤塌板]。右臂下垂,伸食指做下戳状,即唱[一锤安板]。右臂下垂,手臂向后,做前后摇摆动作,即唱[摇板]。拇指上翘,并作左右摇动,即唱[浪头带板]。举食指、中指做二字状,即唱[二倒板]。食指、中指呈二字朝地,做下戳状,即唱[双锤]。小拇指朝地,左右甩动,即唱[小带板]。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撮抬高,即唱[七锤]。五指相撮高举,即唱[齐板][截板],抑或要求文武场面全截。起头子“起板”程式的一种。与“落头子”相对。秦腔剧种的唱腔、曲牌、铜器等,各有不同的起唱(奏)程式,究竟用怎样一种程式引出,鼓师会提前通过击奏板鼓的“点子”给“下手”做出暗示。这种开始前鼓师开出的暗示性鼓点子,便作头子。落头子“落板”程式的一种。与“起头子”相对。秦腔剧种的唱腔、曲牌、铜器等,各有不同的落唱(奏)程式,究竟用怎样一种程式结尾,鼓师提前会通过击奏板鼓的“点子”做出暗示。这种结束前鼓师开出的暗示性鼓点子,便叫“落头子”。底锤鼓师在一段接鼓的开始或即将结束时所打出的各种具有预示性的鼓板点子。如“打”“巴”“打打”“巴打”“都儿”“衣打衣”“拉打衣”等。其作用是提示武场乐队进入演奏和预示将要演奏什么锣鼓点子。它往往同鼓师各种复杂手势、眼神结合在一起,指挥并引导全体击乐手进入演奏。鼓师所开出的这类提示性鼓板点子,通称为“底锤”。 -
82019-10
[ 词条 ]《石佛寺》
《石佛寺》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反淮安》《吕后乱朝》。须生、武生、泼旦、正旦、幼生唱做戏。事出《史记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邓贵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亦藏口述抄录本两个版本。本剧讲述了汉高祖崩,吕后专权,杀戚后,毒赵王,立己子刘盈为惠帝。后惠帝死,吕后篡位,尽杀忠良,滥封诸吕,林后携太子刘恒逃往石佛寺。金鼎禅师聚众屯粮,与汉室老臣兴兵伐吕。其时吕后已死,遂杀吕台、吕产,重振汉室,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 -
82019-10
[ 词条 ]《淮河营》
《淮河营》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盗卷宗》《兴汉图》《下淮河》《火化卷宗》。须生、老生、小生、泼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下淮河》。事出《史记太后本纪》《前汉书列传第十》。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刘培元清光绪二十年(1894)抄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收录抄存本。另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张玉才口述山东梆子本,《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四集收录苗喜臣口述本,《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莱芜梆子》第五集收录程庆全口述本等。本剧讲述了汉高袓崩,吕后欲毁宗卷而谋位。淮南梁王进京查阅家谱,吕后早改之,故一直认吕后为生母。汉室旧臣前往淮河营,向淮南梁王陈说往事,乃命田子春盗回宗卷原本,始知己为香宫赵妃所生,即发兵除吕扶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盗卷宗》剧照,周振中饰张苍、张启民饰张苍子(易俗社提供) -
82019-10
[ 词条 ]陇南脸谱
陇南脸谱流派的形成地主要在天水、西和、徽县诸地。清光绪初年,西和三盛班、福德班名角荟萃,其中技压群雄者当推罗树德,当地人都称其为罗大净,天水、兰州观众则称其活张飞。清光绪末年,又出现天水西秦鸿盛社,该社首任班主李炳南,第三任班主李映东,都是主工花脸的一代名净。另外,徽县纟晋绅戏班的冯大鹏,其外号别名更多,达珠、十四红、冯班长、冯八百、冯大净等,还有秦安名净张寿容,武山名净傅邦等名家高手,都是红极一时的净行精英典型。罗树德、张寿容、傅邦祖籍均在天水所辖各县,李炳南、李映东、冯大鹏祖籍都在陕西西府,且全都专工花脸,陕、甘净行同台联袂,画脸必然相互切磋影响,为陇南脸谱流派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陇南脸谱艺术特点陇南流派脸谱构图特色鲜明。《破渑池》中张奎的脸谱,其他流派谱式以红色象征着忠勇,胞、纹隐寓着善战,凡此皆与别派本无不同。但是额上的图案显出了差别,兰州、陕西脸谱张奎的额面画一个白色的圆砣,陇南脸谱额面所绘不只是弯形的白圆,白圆之下还绘一个箭头,以此象征他有地行之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穆桂英的脸谱,打的就是两面脸,但耿家脸谱之两面脸色彩较繁,纹样较杂,陇南脸谱穆桂英两面脸,则以红色铺底,尽管也绘有歪曲性的绿点子、白麻子等,却比耿家脸谱整齐简洁、细腻大气。陇南脸谱传人陇南流派脸谱是在甘肃脸谱和陕西脸谱交叉点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而独领一派,不仅数量多,造型也非常精美。李炳南、李映东曾培养出一大批花脸人才,温水银、陶大净、赵毓华、罗世斌以及成县纸坊乡民间艺人苏尊贤、天水公路段黄庆诚、天水市委王贵林等,都对陇南脸谱流派的传承和研究做出很大贡献。陇南脸谱历史地位及影响陇南秦腔脸谱是在甘肃南路脸谱和陕西西府脸谱基础上珠联璧合,二者兼及个性鲜明,故成一派。清咸丰以来,天水西和、秦安、甘谷、徽县诸地,是全省出了名的秦腔窝子,不仅出了许多秦腔名家,还多以花脸独擅场胜。牛芮青曾在《陇上优伶志》中为张寿容立传中就写道:“寿容以花面擅场,声巨如雷,每一呼喝,台为之震。尤善写脸,如《七箭书》之赵黑虎,《苟家滩》之王彦章,其面颜之生动,更为出色。王彦章额上画黄色蛤蟆,眉目一皱,则四肢皆动,栩栩欲活。他人效之,无能及者。”陇南各县剧至今仍保持着以封神戏为主体的演艺传统,剧中神道、花脸角色颇多,脸谱不仅丰富还独具特色,与其他流派脸谱大为不同。《七箭书》中的太师闻仲,一出场就是金脸;《碧游宫》的三教主,黑色铺底,金色描纹;《太湖城》中的孙武子,前半场戏为生扮,后与殷夫人交战,即改为半生半金,当其欲开杀戒杀人时,立马改妆为全金脸,一戏三改颜面,凡人逐变神道,为打五雷碗的法力埋下精彩的伏笔。其他神道人物的脸谱目前绝少见到,甚至几多失传,但在西和保存非常完好。如《七箭书》陆压脸谱,绿脸红茬,非常狰狞,眼、鼻、嘴则用白笔勾绘成干骨无肉的死人骷髅,尽管戴的红楂楂,牙齿外露,狰狞可怕;九头胡雷额面到两鬓间画有9个人头,绿脸、白头、僚牙,这些脸谱都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 -
82019-10
[ 词条 ]田云山
秦腔《游龟山》中人物造型。为明代江夏县令,进士出身。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须生应工。三元官、刘毓中、耿善民、王义民、肖顺和、王超民、王正民、高升平、陈信民、赵集兴、李林平、姜能易、杨天易、惠焜华、白贵平、王凤梧、雷开元、任炳汉等均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戴方翅纱帽,穿黑色或蓝官衣,围玉带,下穿红色素裤,足穿厚底靴。 -
82019-10
[ 词条 ]刘(毓中)派
刘毓中创造的唱腔流派。刘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陕西秦腔须生演员。陕西临潼县人。幼年受其父刘立杰影响,又是李云亭的高足,16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又得陈雨农真传,为该社第一期(乙班)学员。师傅的严教和自己的苦学,刘毓中很快成为秦腔须生中的佼佼者,被人尊之为须生“泰斗”。是继张、李、刘之后秦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须生明星。尤其《殷桃娘》之项羽一角,将其红生、花脸唱念工架融为一体,并对髯口、化妆、服饰等均有创造,很好地塑造了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楚霸王形象,被人尊为“活霸王”。后期以演衰派老生而最见功力。他的唱派让人听之有味,思之无穷,这与他创腔不滞守僵化程式,演唱不追求肤浅卖弄是分不开的。其在旋律上虽注重纯净优美,却很少流于过度华彩,演唱上虽注重感情体验,又很少故弄噱头。而是曲情紧扣感情,感情紧扣剧情。声由情生,情由心生,故能给人以联想和回味的余韵。这一切,均在生活的情理中,水到渠成地自然流露,同时又在秦腔艺术的美感中,意至神随地融会贯通着。他的传人已遍布西北,他的唱腔也像民歌一样到处传唱。刘毓中(易俗社提供)刘(毓中)派发音特点刘毓中的嗓音并不纯净,就好似书法家的狂草和画家的叉笔,有断有连,嘶嘶拉拉,飞白弥漫,听来颇为苍凉古淡,慷慨激昂。他的歌唱,很大程度上通过“以情带声”进而达到“声情并茂”,甚至当人物感情急剧迸发之时,他宁肯损声而不愿舍情。因此,充沛的感情和澎湃的气势,便成了他歌唱艺术中最突出的特点。他唱《烙碗计?哭坟》“前边跑的小定生”这段[苦音尖板]唱腔(中国唱片M—138),与其说是优美激情的歌唱,莫如说是悲恸欲绝的哭喊,其声能大大超越了演员声嗓负荷。然而却激情洋溢,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但当表现人物平静心态下的抒情时,其旋律、声色等又具有晶莹般的透亮和乳汁般的甘美。《卖画劈门》白茂林的“清早闯奔大街去卖墨画”这段[四句慢齐]唱腔,就不一味让其嗓喉放纵自流,而是在极有控制的发声吐字中对音色极尽修饰和美化,使得每一句旋律,甚至每一个音符都能自然地流动起伏,每一个字都能做到松驰吐放。刘(毓中)派艺术特色刘毓中唱腔流派的突出特点是生活化与情理化。这两大特点,又是通过对板式的精心布局和曲调的细微创新而得以显现的。他对板式的运用,活而不死,既遵传统成法,更重戏之情理。如《空城计》一剧诸葛亮所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段的起腔,当年王文鹏取用的是[紧二六]板式,姜能易则用的是[二导板]板式,刘毓中权衡了以上板式的利弊之后,从人物当时的戏剧情绪出发,选用[慢带板]板式唱出,而且改传统[带板]高起为低唱,并将“观山景”三字改作“调琴韵观”为眼看,“调”为耳品),从而勾勒出诸葛亮雍容大度的性格特征和临危不乱的精神气质,也在“紧打慢唱”的节奏对比中,烘托出角色当时内紧外松的心理变化过程。刘毓中对唱腔旋律的革新,不是一味追求绮丽的花腔,而是以所扮角色的年龄、身份、个性为依据,力求从中精微地体现出人物的神态、举止、表情和语势来。所唱《游龟山?回船》胡彦的“有为父提篮儿卖鱼上岸”一段(中国唱片4一93931乙),虽然用[苦音二六板]唱出,却革除了其中的装饰音群,行腔上又回避了以往表现悲愤之情时惯用的铿锵音调。更为高明的是,他还对旋律做出以4代5的技术性处理,从而完全以一个淳朴渔翁的口吻,在生活化和语调化的自然宣叙中,却诉说着自己不幸遇害的经过。也在“虚声”演唱中,大大加强了体弱体虚和挣扎诉说的表情,让人感到,此刻的胡彦已是声嘶力竭的生命垂危之人了。在这出戏当中,刘毓中塑造江夏县令田云山时,却完全改换成另外一种手法。尽管角色当时同样身置受人欺侮的境地,但刘毓中的演唱,却不再是如同胡彦那样含悲忍辱的陈述,而是据理争辩的激情了。这从“大人官署总督位”(中国唱片4一03931甲)唱腔的板式择用和曲调的创新上能够看得很清楚。首先他选用了抒情性很强的[慢板]类板式[拦头板],却又将其改造得旋律简洁、节奏紧凑,腔速快脆,使之更具有[二六板]的叙事特征而充满激情,其次又用欢音腔唱出,用以揭示这位七品文官所应具有的潇洒风采,同时还始终强调着5—3—1一5这一骨干音进行,以突出唱腔内涵的力度,唱法上也一改胡彦“虚声”为“实声”,加上刚柔相间的力度变化,字位疏密的节奏调整,贴切地表现出田云山既有对总镇卢林的质问,又有对布政三司的解释,还有对自己的辩解与鸣冤,巧妙地突出了角色既讲斗争的策略,又讲雄辩的方法。刘(毓中)派代表剧目刘毓中能戏很多,大小剧目不下300余出。老生戏有《烙碗计》《走雪》《祭灵》《八义图》《卖画劈门》《三滴血》等;正生戏有《春秋笔》《出裳邑》《串龙珠》等;武功戏有《殷桃娘》《双锦衣》《韩宝英》等;还有以小生应工的《周仁回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西安市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拍摄电影《火焰驹》《三滴血》,有《秦腔老艺人刘毓中》电视片留世。刘毓中饰《烙碗计》之刘志明(易俗社提供)刘(毓中)派传承刘毓中的表演艺术,业已成为后辈遵循的范本,并影响着同行和数代演员的艺术创造。他的徒弟几乎布遍西北各个剧团。其中名气最大者如孟光华、王定乾、王保易、任哲中、惠煩华、刘养民、王君秋等一批后起之秀,皆出自刘毓中门下。任哲中亦是出自刘毓中门下的一位高才,但在师承有自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又有所发展创造,结果自立一派,人称“任腔”或“任家腔”(见任(哲中)派)。王定乾秦腔演员,导演。工须生。生于1932年。陕西乾县人。11岁考入陕西省戏剧专修班,从师刘毓中。1946年参加第一野战军三军七师文工队,1950年调军部文工二队,1952年集体转业为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后任该团团长。能文能武、能演能导。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拆书》《逃国》《杀驿》《祭灵》《烙碗计》《打镇台》等,导演传统、现代剧目近百出,其中《大禹治水》《胆剑记》《烈火扬州》《清风亭》获省级导演奖。其主演的现代戏《两颗铃》《蝶恋花》《江姐》《党的女儿》《说书阵地》等多次获省级表演奖。惠焜华秦腔演员。工老生。生于1936年。陕西西安市人。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曾受刘毓中、李可易、宋上华指教。曾演出各类剧目数十种。代表剧目有《徐州革命》《四进士》《游龟山》《貂蝉》《烙碗计》《闯王平叛》,以及现代戏《奇袭白虎团》等。近年兼导演工作。1960年调西安三意社。王保易一级导演。生于1937年。陕西西安市人。演员出身。1949年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工须生。师承刘毓中。1970年调西安市艺校,曾导演《蝴蝶杯》《胭脂》《斩姚期》《打镇台》等;创作剧本有《卓文君》《空海和尚》等。《卓文君》获西安市首届艺术节一等奖。后研究秦腔理论和秦腔脸谱。写有《秦腔现状与展望》《怀念封至模先生》等文章。2013年去世。曾任西安市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刘养民一级导演。生于1939年。陕西蓝田县人。12岁考入西安三意社,工须生、小生。师承徐元民、苏育民,毕业后调西安秦腔实验剧团任演员,又受刘毓中、孟广华、李可易教诲,1962年正式拜刘毓中为师,专工须生。又自学乐理、乐器,谙熟司鼓、弦索。从艺40年中,先后在120多个大小传统和现代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周仁回府》《四进士》等。1985年后在北京中国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文艺理论和导演。导演《火焰驹》等剧目近20出,创作、移植《初升的太阳》《春光曲》等。对肖玉玲派唱腔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表演奖。曾为西安市艺术学校副校长,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王君秋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老生。1936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4岁入西安尚友社学艺,师承阎国斌,后得刘毓中亲传。嗓音雄浑苍劲,演唱大方质朴。代表剧目有《苏武牧羊》《烙碗计》《法门寺》等。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