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赵斌
(1940~ )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咸阳市人。14岁考入陕西省人民剧团学艺,师从王正廉。1963年调宝鸡新声剧团。1982年调入咸阳市人民剧团。先后扮演的角色有《法门寺》之赵廉、《二堂舍子》之刘彦昌、《回荆州》之刘备,以及现代戏之《红灯记》之李玉和、《沙家浜》之郭建光等。曾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表演三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贠安民
(1923~?)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大荔县人。中共党员。10岁入当地班社学艺,出师后在东府一带搭班演出。1964年加入渭南地区秦腔剧团。尤擅唱工戏,以嗓音饱满浑厚、行腔激情火识而颇能引起观众共鸣,以《金沙滩》一剧享有盛名。擅演剧目有《烈火杨州》之李庭芝、《金沙滩》之杨继业,以及《守江阴》《苏武牧羊》《打镇台》《赤胆忠心》《赵氏孤儿》《将相和》《九江口》《白兔记》《闯宫抱斗》《劈山救母》《三休樊梨花》《白毛女》《银光重放》《八一风暴》《两颗铃》《红岩》《红灯记》《铁流战士》《枣园沟》《炮烙柱》《破宁国》等。曾获1956年首届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红颜泪》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小生、小旦、丑唱做戏。西安三意社首演。本剧讲述了褚大年吸烟成瘾,将6岁女儿充18岁许与何占鳌,得银80两。何母知之,责何上当,计设何母有病,要媳妇前来探望。大年无赖,让其妻白秀英扮作女儿模样往探。何见秀英貌美,即逼秀英成亲。洞房中秀英言明原委,羞愧欲死,被何说服,遂结为夫妻。褚大年见妻不归,悲痛不已,想起吸烟害己如此之惨,遂砸烟具戒烟,向何家索妻,遭拒告官,官判何与秀英结婚,付猪大年白银40两,使其另娶家室。 -
82019-10
[ 词条 ]云亭纪念堂
即东方红剧院。宁夏演出场所。位于银川市老城区新华东街,1948年初建时名为“云亭纪念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银光剧院”,后经几次扩建,1958年翻修成现代化大型影剧院。1967年定名为“东方红剧院”。剧场结构由前厅、休息室、观众厅、舞台、化妆室、放映室等组成,钢筋水泥结构,可容纳观众1200余人。舞台为镜框式,台口宽12米、高7米,舞台深20米、高15米。舞台上部建有天桥,装置吊桥19道。装备有大幕、二幕、天幕。台口两侧有灯光楼,备装聚光灯20万伏,台口上方装备聚光灯18万伏。是银川最大的剧场之一。剧场为自治区秦腔剧团专用演出场地,来自北京、上海及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戏曲团体也多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二流板
秦腔[二六板]的异称(见二六板)。传统秦腔并无此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新秦腔音乐工作者认为[二六板]系慢节奏的“流水板”,故效法京剧将其正名为“二流板”。但目前仍称[二六板]者为普遍。 -
82019-10
[ 词条 ]汉中市秦剧团剧场
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汉中市东关正街官儿巷内。1937年汉中刘秀才、邓玉昆等合资建造。1962年汉中市秦剧团出资购得并重建,成为自己的专用剧场。1981年政府出资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剧场面积为619.76平方米,内设座席837个。 -
82019-10
[ 词条 ]去工添凡
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宫调转换法。“工”即“3(mi)”, “凡” 即“4(fa)”,意即掉音乐旋律中的“3”而入“4”,或旋律中的“3”统统改为“4”。便可构成宫音系统的转换。对秦腔唱腔音乐来说,“苦音”是“欢音”的“去工添凡”,因此,“苦音”便是“欢音”的上四度宫音系统。如果“欢音”是c宫音系统的话,那么,“苦音”便是F宫音系统。其他如京剧中的[二黄]转[反二黄]、越剧中的[尺调腔]转[弦下腔]等,皆以此法实现宫音系统的灵活转换。因此,“苦音”便是“欢音”的上四度宫音系统。如果“欢音”是c宫音系统的话,那么,“苦音”便是F宫音系统。其他如京剧中的[二黄]转[反二黄]、越剧中的[尺调腔]转[弦下腔]等,皆以此法实现宫音系统的灵活转换。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戏院
又称“易俗社剧场”。陕西秦腔演出场所。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坐南朝北,呈长方形。1922年在原宜春园基础上重建。由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戏院”,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被评为陕西戏曲文物保护单位。沿革清末,固原提督张行志(蒲城人)之子张少云购得满城西南角武庙街岳武穆庙对面空地,修建室内剧场,命名“宜春园”,供京剧演出。1917年,“宜春园”又由“陆尚友堂”购辱后,剧场6月开工改建,10月竣工。临街还新建大门楼,门额竖挂洪子明楷书“易俗社”社名牌剧场北墙开三道门,中门上方墙上镶砌陕西省督军陈树藩楷书青石雕刻“易俗社”之社名。改建舞台时,设计安装了转台,文武场面隐置在两边侧幕里。1919年6月,剧场倾圯,重新修整。1922年开始在原址修建戏院。受欧式剧场影响,戏园子的舞台形制开始由三面观的庙会戏楼向一面观的舞台转化,台口椭圆,有一尺高的护栏装饰,卷棚盖顶。场内除设条凳座位外,两边留站票区,站票区上方设左右观剧楼,楼下木柱支撑,可容纳观众千人。戏院为砖木结构,舞台为镜框式,台上还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宜春园”从此更名为“易俗社戏院”。1925年1月,由“陆尚德堂”房地,于剧场东南修建露天舞台,砖木席棚结构,从剧场舞台东楼至露天舞台架设天桥相通。1940年飞檐八角屋顶被日军炸毁,战后予以修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屡有翻修,仍保留原貌,同时成为音响电器设备齐全的一座现代化剧场。剧场结构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904位。舞台五三楹,呈镜框式,台口宽12米,高8米,总进深17米。舞台空间高度12米,上下场门附台面积14平方米,演员化妆室30平方米。1956年后,增施现代设备,台上灯光设备有22路可控硅操光台1台,聚光灯40台,新式聚光灯26台,旋转式幻灯10台,云灯15台,追光、造型、八格条灯各4台,紫外线灯、平闪灯、自动换色器各1台;首响设备有300瓦主放机1台,有50瓦与80瓦扩音机各1台,控制放大机两台,并置有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和天幕,备有布景吊杆8道。电源总负荷量为12万伏。二十世纪末,又在易俗社东端建造易俗大剧院,成为西安最具现代化的一座剧场。“古调独弹”匾额 鲁迅先生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夏元琛等10多位著名学者,于1924年7月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邀请来西安讲西学,多次观看易俗社演出。8月3日晚,陕西督军刘镇华于易俗社剧场设宴、演戏,为鲁迅先生一行浅行。鲁迅先生为该社题赠“古调独弹”四字。古调:即古代的曲词,独弹:即陈旧曲调的推陈出新。比喻易俗社把古老秦腔改良成独具一格的新秦腔,用以移风易俗,开发民智。可能与唐刘长卿《刘随州集听弹琴》诗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有关,鲁迅取其反义,于褒扬之中,寓勉励之意。演出易俗社戏园是易俗社专用剧场。剧场修竣庆典接待宾客和观众的第一场戏是孙仁玉新编的《复汉图》(前本),这场戏的上演,标志着秦腔从此摆脱会馆、戏棚、庙台演出活动的历史,进入剧场演出的阶段。1924年7月26日至8月中旬,鲁迅和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教授陈定谟等10多位著名学者,8次在此观看高培支创作的《人月圆》、吕南仲创作的《双锦衣》(前后本)、范紫东创作的《大孝传》等剧目。二十世纪红极一时的所有易俗社名家,几乎都在该剧场进行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