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强项令》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董继先编剧。别名《湖阳公主》。须生、正旦唱做戏。事出《后汉书董宣传》。甘肃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湖阳公主持势欺人,纵恶奴行凶于大街,致死人命。洛阳县令董宣,不畏强权,为民除害。 -
82019-10
[ 词条 ]戏楼
也称乐楼、戏台,前身是宫廷歌榭、舞榭,以及唐以前专供皇室和达官显贵观赏优伶表演的“锦筵”“舞筵”等娱乐性建筑。多建造于露天之地,观众站在露天广场观演。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多处就已绘有专为佛、菩萨及其众生共享游乐的歌舞台。在《净土变》壁画中,绘有被称作“锦筵”“舞筵”的表演台,四周环水,矮栏低围,上无顶盖遮阳,下有花毯铺地,台上伎乐管弦,响彻清虚,一派仙境景象。第237窟《法华经变》之“火宅喻图”,系中唐作品,画有一座形似单檐歇山顶式的一面观舞台上伶人作乐的情景。第61窟《法华经变》之“火宅喻图”,系唐五代后期绘制,画中单檐歇山顶式三面观舞台上,有舞人表演,两边为乐人奏乐,其格局已与明清戏楼无异。唐五代时,陕甘戏楼业已形成。唐、宋以来庙会活动日趋繁荣,逐渐把戏楼纳入寺庙一体化的建筑行列,由此形成“城隍庙对戏楼”和“凡有寺庙处,必然有戏楼”的建筑格局。西北地区最早的戏楼有庙会戏楼、都市戏楼、会馆戏楼三类。庙会戏楼 晚唐就已出现,如甘肃省华亭县翠峰山观峡寺戏楼、陕西澄城县城隍庙戏楼等,分别始建于唐高宗丁卯年间(667)和唐贞元十三年(797)。明清时期,庙会戏楼建造成风,村村建有戏楼,就连地处偏远的山区,也是神庙与戏楼林立,处处可见。1980年文化文物部门普查,陕西全省清代以前的戏楼计有300余座,现存130余座。甘肃清代以前的戏楼有800余座,现存者不足50座。庙会戏楼多建于庙院山门处,与正殿、献殿相对,均处于庙院中轴线上。通常在寺庙大殿之前,修一高出地面3~5尺的台子,为了同整个庙宇建筑相协调,高台不仅有顶盖,而且多系砖木结构的单双檐歇山顶亭式建筑。高台分前后两面,前面为演场,专供艺人演艺,演场三面开阔,观众从三面都可以观看演出,后面就是后台,形状像个封闭式的小屋,专供艺人化妆、休憩和上下场用。明清时代,为满足节曰喜庆的娱乐演出需要,还出现临时搭制草台的乡俗。草台以木为架。芦席掩体,欲演即搭,演后即拆。年复一年,形成定规。①庙会戏楼建造形式。形式随各地建筑民俗相异而有不同,如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地区,地处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建筑形制多显江南风貌,一般为杆栏式建筑,台基概由木柱上棚以楼板组成;丝编之路两侧所建富有北方建筑风格,多系砖石砌基的台基式建筑。陕北、陇东高原,因民间习居窑洞,戏楼又多为卷窑式台基建筑等。一般为大屋顶式,有重檐和单檐之分,也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卷棚顶之别。经济条件差的,多覆以灰色板瓦,富裕地区多以琉璃筒瓦盖顶。个别贫穷山区,也有用青石板覆盖者,如陕北清涧曹家塔娘娘庙就是一例。其建筑格局有二连台式、三连台式、并台式、品子台式和对台式。前檐坊额和台中木屏注重雕饰,多施有彩绘和木雕,造技精美华丽,富有明显的装饰美。②庙会戏楼布局。布局基本适应庙会酬神赛会演出的需要,而且多为开阔的露天剧场,小者能容纳数千名观众,大者则可容纳万人以上;有的增施特殊设备,如前台两侧修建八字音墙,台上悬置斗八或斗四藻井,台面下埋大口瓷缸等,以增强舞台收音及音响共鸣效果。台口形体也比宋元戏楼高大宽敞,符合明清地方戏角色行当增多、场面扩宏的演出需要。都市戏楼 搭建在商业都市的演艺戏台。金元以来,都市商业文化得到发展,出现“勾栏”演艺场所。这是一种商业性的演出活动,为了便于售票,戏场多用席篷将演出场地围裹封闭,看客可以通过甬道交钱人场,甬道门前有招子,招子上公示每日演出名目。勾栏的内部有看台和戏房(即后台),看台也叫腰棚,上有顶篷可遮阳避雨。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有:“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保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宣宗纪》记载万寿公主曾于“慈恩寺观戏场”观戏。元李好文《奉元长安城图》中就载有勾栏一处,因原物不存,整体建筑形制已难说清。清末民初各大秦腔戏班在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建造的大戏棚营业性演出场所,正是“勾栏”演艺形式的延续。会馆戏楼 同乡商会敬奉行业之神的戏楼。大都建造在城隍庙、关帝庙前,故与庙会戏楼无异。所不同者庙会戏楼由各地信徒捐资建造,所有权归寺庙。会馆戏楼由同乡商家出资建造,所有权归商会。清代,各地商会大兴土木修造关帝庙祠和戏楼,如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皋兰县志》(今兰州)卷十记:“城隍庙创自明代,乾隆三十二年修戏楼”;该志卷二记:“关帝庙前有戏楼一”;“城隍庙有戏楼一”;《皋兰县续志》记:‘‘山陕会馆内有戏台,唱对台戏”“关帝庙殿门外为戏楼二”。《天水县志》卷二记:“城隍庙正南乐楼一”等。甘肃张掖的山西会馆戏楼、兰州市贡元巷的陕西会馆戏楼、陕西紫阳县武昌会馆戏楼等至今完好。 -
82019-10
[ 词条 ]赵毓华
赵毓华(1892-1961)秦腔演员。工净。天水市三阳川人。艺名赵大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天水西秦鸿盛社。在《五台会兄》一剧中扮演杨五郎,所做十八罗汉台架,别具一格,富有雕塑美。擅长勾画脸谱,在前人脸谱的基础上,又有独创,如三教主、艾谦、张飞、方腊、单童、马武、钟馗等,皆浑厚大方,各显神采。为鸿盛社培育了许多青年演员,如该社第三代班主净角李映东,就是其得息门徒。赵lit华之弟赵白求,生于1897年,秦腔演员。主工花旦。自幼受乃兄影响,酷爱戏曲。人称“十岁红”,是当时著名花旦之一。8岁便跟班学艺。10岁成为天水鸿盛社的演员。由于嗓音亮,扮相俊美,专工花旦一门。擅演《皇姑打朝》之皇姑、《血手印》之王桂英、《游西湖》之李慧娘、《八件衣》之张香英等。1955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范紫东秦腔剧本选》
秦腔剧目选集。西安易俗社编。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录了范紫东1916年至1947年所创作上演的秦腔剧目《大学衍义》《软玉屏》《三滴血》《翰墨缘》《关中书院》《伉俪会师》《新华梦》7种。 -
82019-10
[ 词条 ]演出场所
专供观看演艺的建筑。汉代开始出现,多设在广场观赏的角抵、百戏的帐棚,称“看棚”表庳区建筑化,大约始于唐代,除乐棚外,还有歌台、舞台。宋、金、元时期,随着娱神庙会民俗之风的蓬勃兴起,开始出现戏楼。随着职业艺人和商业性演出团体的增多,城市里又出现了瓦舍勾栏等供艺人演艺的场所。勾栏内设腰棚供观众观演,有戏房供艺人演艺。辛亥革命后,除广大乡村仍沿用庙会戏台演出外,西安等大、中城市的演出场所已开始向室内营业剧场发展(又名戏园、剧园、舞台)。1916年陆建章在西安新建的宜春园剧场,开了城市营业剧场的先河。剧场建有舞台和观众厅,中间池座设有靠背木椅座席,两边栏杆外增施站席,站席楼上建有包厢,采用售票对号入座形式做营业演出,成为民国时期陕西城市戏曲演出场所的基本形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所建的延安大礼堂剧场,榆林、绥德所建的中山堂剧场和西安正易社剧场等,都是此类剧场的代表性建筑。一些剧社、行会、班头因财力不足,为进行营业演出,也建造了一些以铅板等盖顶、以芦席等裹体的室内演出和观戏的剧场。如西安三意社剧场、正俗社剧场、集义社剧场、夏声剧院、长安大舞台、民乐园戏院、国民戏院,及山西会馆、福建会馆与银匠会馆舞台等。除西安外,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等地也建筑了一些此类剧场。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家庭剧场,小者如西安京剧票友阎甘园所修的小舞台,可容观众百余人;大者如洛南县古城镇大财主广福祥为满足该家300人的娱乐之需所建的福祥剧场,内设有观众座席500余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各地新建和改建的剧场,多系钢筋水泥结构,戏台为镜框式,增加了幕布、修建了乐池,后台有化妆室、更衣室、电工室、灯光音响控制室等设施。二十一世纪,剧院建筑完全实现科技化,如易俗社大剧院、甘肃大剧院等,都是现代化演出场所的典型代表。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传统折子戏剧本》
秦腔折子戏单行本。1981年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编印。共选秦腔传统折子戏34个,分印34册,每册1剧,均为64开本,剧目有《二堂献杯》《三上轿》《三回头》《小姑贤》《五台会兄》《长亭别》《牛皋扯旨》《打渔杀家》《打金枝》《打銮驾》《古城会》《传信》《吃糠》《后三对》《老换少》《杀狗》《杨三小》《花亭相会》《拆书》《虎口缘》《拷红》《前三对》《拾玉镯》《柜中缘》《荆柯刺秦》《赶坡》《断桥》《清官册》《黄鹤楼》《野猪林》《庵堂认母》《楼台会》《藏舟》《潞安州》等。 -
82019-10
[ 词条 ]《富贵图》
《富贵图》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鱼藏剑》《专诸刺僚》《刺王僚》《伍员吹箫》等。须生唱做并重戏。事出《左传鲁昭公二十七年》《吴越春秋》《史记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刘兴汉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三集收录李奎升口述本,河南省戏剧研究所藏苗喜臣口述豫剧抄录本,《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莱芜梆子》第四集收录邹凯勋、奚凤仙、张广发口述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芦胜奎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太子姬光替父王临潼山斗宝,老王宴驾。廉修扶姬僚登基,并派追杀姬光。姬光男扮女装,投廉府为婢。事为廉修之女碧辉识破,二人私订终身。碧辉之兄廉间,得知要禽之女娟仙绘成富贵图,登门索图并欲强娶娟仙。洞房廉间突病,令姬光陪伴新娘,二人也结姻缘。姬光招来老臣屈蒙,与伍子胥、专诸定下鱼腹藏剑之计,刺死吴王僚,姬光登基,封碧辉为正宫,娟仙为正宫。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板胡简明教材》
秦腔板胡演奏教材。杨天基、王兴武编著,杨天基执笔。1981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含9部分,从板胡乐器的发展、构造、定弦、定调到演奏技巧、方法乃至姿势、弓法、指法、力度、换把、要领等各个方面均有详尽阐述。以秦腔常用板式、过门、彩腔、曲牌等编成各有技巧侧重的练习曲,供初学者练习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