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仝凤琴
仝凤琴(1963?)秦腔演员。女。工闺阁旦、正旦,兼演武旦。陝西凤翔县人。13岁考入凤翔县戏校,拜李瑞芳为师。1S岁以《白玉楼》一出,走红凤翔,即调入宝鸡市人民剧团。扮相靓丽,唱腔清脆,在西府一带有“秦声百灵”之誉。先后在《游西湖》《金麒麟》《苏若兰》《梨花情》《孝廉弑母》《白玉楼》《姐妹皇后》等50多部戏中扮演主角。曾获2000年陕西省秦腔折子戏清唱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清唱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连续三年被评为宝鸡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
302019-09
[ 词条 ]曹迟
曹迟(1939~)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蒲城县人。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为《当代戏剧》剧本编辑。后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西北分院秘书长,陕西省实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民盟陕西秘书团秘书长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等。先后创作排演新编历史秦剧《孙思邈》《药王禽朝》和现代戏《路在你脚下》等,均获省、市奖励。整理、改编了《牡丹亭》《打路》《哭祖庙》等传统剧目,移植排演有《梨花狱》《天之骄子》《汉宫遗恨》《忠烈千秋》《西施泪》《兄弟姐妹》等剧。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西秦腔二犯
明代甘肃皮影、戏曲腔调的一种。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该剧用有直接标明[西秦腔二犯]演唱的一段唱腔,唱词共28句,皆系7字对偶上下句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戏曲总辑《缀白裘》第六辑,也有用[西秦腔]为演唱腔调的《搬场拐妻》剧目,所填唱词却为长短句,说明其初系板牌混合的声腔体制。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行地域,称谓多有变异,相继生出琴腔、甘肃调、甘肃腔、西腔、西皮调、陇东调、咙疼调、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等名目。清初,中原人就称[西秦腔]为[甘肃梆子腔]。“北派有汗梁腔戏,乃从甘肃梆子腔加以变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旧腔也”(清涂珂《清稗类钞》);康乾时随商路流入四川,经蜀中伶优加工改造,又称甘肃调、琴腔,并由蜀伶群体演唱再度传入北京,由此流播全国,风靡一时,对京剧西皮声腔和秦腔梆子声腔等花部板腔体剧种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清乾隆吴长元《燕兰小谱》载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角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继又沿襄河并渡江南下,“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张际亮《金台残泪记》),相继广传于湖北、安徽,登陆于鄂、皖、苏、赣等地,渗人襄阳调(汉剧)、徽剧之中。徽剧之[高拨子]正是[西秦腔二犯]在当地发展的结果。还徒涉东南一路畅传,直抵浙、闽、台、粵,为正处在初创阶段的当地戏曲剧种奉献了自己的骨血。浙江绍兴乱弹中的[尺调二凡],即由[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来。从广东粵居鹏子腔[中板]唱腔的板眼结构和旋律起伏中,还可体味到西秦腔“六板”[两句腔]的原始痕迹;粵东、闽南、台北、香港甚至流播于东南亚各国的西秦戏,之所以取“西秦”为名者,同样也辱到过西秦腔的催发滋润。当地吕匹《海陆丰戏见闻》有详述。清末,涂珂还为当时西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二者间的区别。顾颉刚《中国影戏及其现状》谈及明、清京师所传戏曲“九腔十八调”时有言:“旧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之名为[西门腔](亦曰[西美腔])、[小东腔](亦曰小宗腔])、[凤凰腔][小银腔][琴腔][柔肠腔][梅花调][鬻字调](亦曰[一字调])、[纺车调]。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此为女角所唱,今多已失传,只存调名而已,尚全存者只[琴腔]一种。”其中所说的琴腔,正是吴长元、谢章铤、徐珂等公所言的甘肃戏曲腔调中女角所唱的西秦腔。其特点在于“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西秦腔二犯]之“二犯”,系指连犯二次之意,即以“去工(“3”mi)添凡(“4”fa)”作以“变徵(“4”fa)犯角(“3”mi)”;再以“去上(“1”do)添乙(“7”si)”成以“以闰(“7”si)犯宫(“1’do)”。此二犯,便可生出下四度宫音系统的“属调”或上四度宫音系统的“下属调”亦即“反调”来,由此形成“欢音”“苦音”两种腔调,分别具有欢音欢快、苦音忧伤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表现。这种犯调方法,在戏曲出现之前,宋词中就已有所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三顾茅庐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卧龙岗》《三请贤》《草庐记》《三请诸葛》《出茅庐》等。须生、红生净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元王晔《卧龙岗》杂剧、明人《草庐记》传奇等。各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汪树存收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中路梆子本等。本剧讲述了刘备得徐庶荐贤,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匡扶汉业。刘、关、张连往三次,始得相晤。诸葛亮纵谈天下形势,深为刘备敬佩,遂请其出山辅己,诸葛亮允之,将家事托于书童,即随刘备下山。 -
302019-09
[ 词条 ]张志珍
张志珍(?~1963)秦腔琴师。陕西西安市人。出身民间音乐世家,从小随祖辈到处参加红白喜事演奏,受师傅严格传授,学会吹唢呐、海笛,也精于二股弦、板胡、二胡等。20岁时即领班出入于农家红白场合。1949年后经人介绍加入西安正俗社,初拉二股弦,后改拉板胡。1955年随正俗社到铜川,被接收进铜川剧团,依然从事文场面伴奏。后因年事已高专门教授学生,武志其、李省战、杜丽生、席俊杰等皆出自其门下。 -
302019-09
[ 词条 ]李十三十大本
元末明初陕西影戏剧作家李十三及其后辈李秋岩(学名芳桂,字林一,号秋岩,清乾隆丙午科举人,洋县教谕)所创作的十大本戏。即《香莲佩》(又名《钉呆迷》)《春秋配》王庙》《玉燕簪》《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又名《凤萧媒》)《火焰驹》《清素庵》。当地人世传的“佩、配、庙、簪、钿,宫、莲、媒、驹、庵两句口诀,即指此十大本作品。另有一说:李十三的剧本只有七本三折,即除去佩、媒、庵的七本,三折即《瓮城子》《四岔捎书》《玄玄锄谷》。上述剧目,其中有些至今还在演出。 -
302019-09
[ 词条 ]《双出五关》
秦腔传统套本戏。即将殷商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汉将关羽《出五关》两剧套本演出。过去在甘肃、西府甚为流行。两个《出五关》剧名虽同,情节甚异,而且一在殷商,一在三国,相距1500多年,纯系互不搭界的两回事。但情节铺排,又存在着许多对应的似异似同:两剧均属唱做、工架表演为主的武功戏;两剧主角黄飞虎和关羽,均写红脸,同以红生行当应工,而且黄飞虎着黄蟒、黄靠,戴帅盔,关羽着绿蟒、绿靠,戴夫子盔;殷封王与曹操皆为白脸净行,纣王身着龙箭衣、龙挂,戴软王帽,曹操则着红蟒,戴黑相貂;还有黄贵妃、贾氏,又与甘、糜二皇嫂同属正小旦行当;着装基本一致,甘、糜仅去风帽风帔便可。其他镇守关隘大将张奎、张凤、陈桐、陈梧、余化等,又同孔秀、王植、孟提、韩福、卞喜、秦琪均属武打见长的净角,俱着各色硬靠。套演时,主要角色不换脸谱,只更换服饰头盗。次要角色着装、脸谱则无须更换。《反五关》全名为《黄飞虎反五关》。含折戏《反朝歌》《反五关》《黄沙岭》等。演述殷封王宠姬妲己于鹿台设宴,众狐精化为仙女往赴,酒醉皆现原形。比干向黄飞虎告知其情,黄寻踪追至轩辕坟,始知为狐精藏身老穴,便放火将坟烧之。妲己怀恨,佯称心疾发作须比干之心方能祛病,纣王立命比干剜心而使之亡。妲己又计诱飞虎之妻贾氏于摘星楼,唆使纣王隐而戏之,贾氏不从,跳楼自毙。黄飞虎之妹黄贵妃知之,往楼责斥纣王无道,也被纣王摔于楼下身亡。飞虎一怒反出朝歌,连破五关。至黄沙岭,太师闻仲追至,飞虎得清虚道德真君相救,遂投奔西岐而去。这一情节,《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有载。清末民初,甘肃各路秦腔常演。清咸、光时的三元官、福庆子、陈明德及民初的唐华、秦鸿德、李炳南、陈基来、盛三德等陇上名宿皆以此剧而享誉。《出五关》别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含折戏《挑袍》《出五关》《古城会》等。演述关羽同刘备、张飞于许州失散,被困土山。后知刘备去向,急欲坚往会兄。三次辞曹,曹操、张辽均避而不见,关羽挂印封金,留柬而辞,保定甘、糜二位兄嫂禽开许都。行至灞陵桥,曹率众将追至,关羽屯马横刀以待,曹惊,反赠以锦袍,关羽于马上挑袍扬长而去。途经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道关隘,连斩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猛将。至古城,张飞迎二嫂入城,拒关羽于城外。时,蔡阳追至,关羽以拖刀斩之,桃园兄弟终得相会。这一情节,载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清末民初,也是陇南的赵二、谢鸿民、刘金山等常演剧目。演出特点本剧多以“套本戏”形式出演。这种演出形式只在天水陇南曾盛极一时,据传最初是从陕西西府传来的。《双出五关》把朝代、内容、人物不同,但情节、角色、行当设置十分相近的两个剧目,按各含折戏次序含套一起进行交叉演出而形成的。其套法为:如以关羽《挑袍》为开场,二场必接演黄飞虎《祭妻》,第三场换演关羽《出五关》,第四场则接黄飞虎《反五关》,最后以关羽《古城会》刀劈蔡阳桃园兄弟相会而结束。其中的区别仅在于因戏终剧目有别而名称相异。当以关羽《挑袍》开场,又以关羽《古城会》戏终的,称《东五关》;凡以黄飞虎《祭妻》为开场,又以黄飞虎《黄沙岭》投奔西岐而戏毕者,则称《西五关》。“套本戏”往往在两个不同班社或者两个演员之间进行,通常带有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以此达到争夺演出市场或占领戏班台柱地位的目的。而且,还多以“对台戏”的形式出现,两个戏班、两个台口、相互交叉换演而形成别番情趣。也可两个演员、一个台口、相互轮番竞技而比试高低输赢。最后视台下观众多寡来定优劣。当然,也有一些班社独家上演套本戏的情形,而且两剧主角,既可由二人饰演,也可由多人分演,目的不外乎炫耀自家箱底丰厚,显示演员阵容强大。“套本戏”既是“对台”竞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腔艺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过去的风气,各戏班演出全由市场调节,班社与班社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即使演员与演员之间,竞争也非常残酷,但又非常公平,由此达到“优胜劣汰”、促使演员苦学苦练技艺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秦腔名家差不多都有过这种经历,被誉为“十二红”的李夺山,就曾在武威“对台”竞技失利,由此激发他“悬梁刺股,晨夕不休”的苦练精神,最终成为煊赫陇上秦坛的生行翘楚。天水鸿盛社的李炳南、谢玉堂(料子)、魏保(吊爷)、沈鸿华(黑巴巴)、谢鸿民,以及西和县三盛班的任长道、徽县缙升社的冯大鹏等,都演过《双出五关》套本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成绝响。 -
302019-09
[ 词条 ]杨通民
杨通民(1940~ )导演。陕西耀洲人。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副团长、艺术指导。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研究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秦腔研究会常务理事,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艺术顾问。所创作、改编、执导的剧目有《双锁山》《西湖遗恨》《柳书传奇》《凤鸣岐山》等,还出版了《秦腔导演术研究》《我的戏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