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292019-11
[ 新闻 ]咸阳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秦腔大赛总决赛举行
9月5日下午,咸阳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秦声秦韵·魅力咸阳”秦腔大赛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彬州市彬州剧院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民观看演出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来源:咸阳日报 -
272019-11
[ 新闻 ]一场隆重的秦腔活动周六银川上演!汇聚西北秦腔名家,数位梅花奖得主登台!
8月17日星期六19:00,银川市第五届“梨园秦韵”秦腔票友大赛暨优秀剧目展演将在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文化广场盛大开幕,本次启动仪式融艺术性、文化性、专业性于一体,届时将有数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登台演出,让票友们看好戏,过足瘾!来源:搜狐新闻 -
272019-11
[ 新闻 ]甘肃秦腔惠民演出活动拉开序幕
锣鼓铿锵,秦韵激昂。由梅花奖得主苏凤丽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八月十五月儿圆》在兰州黄河剧院连续上演,以此拉开了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秦腔惠民演出活动的序幕。来源:腾讯网 -
62019-11
[ 新闻 ]陕西省文化厅
来源: -
82019-10
[ 词条 ]康海脸谱
秦腔脸谱流派之一。陕西早期秦腔脸谱实物。1989年3月首次发现于陕西蒲城县办坊乡,共131幅。每幅一谱,谱稿尺寸分为82厘米X62厘米、65厘米X62厘米、7厘米X62厘米3种;同年5月,又在当地发现书有“年对山戏”字样残片一帧。据此,一些戏曲专家结合其谱式颜色、图案、纹饰、笔法、造型等进行综合考证后推断认为,此套脸谱实物,当属“正德(或嘉靖)年间对山戏剧脸谱图”,因“对山”系明代康海之别号,故又称其为“康海脸谱”。脸谱实物发现之初,《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上海商报》以及陕西各家新闻媒体均做过报道并配发了实物图片。但也有学者发表专项调查报告,对此套脸谱实物为明代康海所绘制提出质疑和否定。 -
82019-10
[ 词条 ]王(天民)派
王(天民)派 王天民创造的唱腔流派。王天民(1914~1972),秦腔旦角演员。初工小生,后改工小旦。字子纯,乳名天贵,袓籍陕西岐山,生于西安。10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承呼延鑫、党甘亭,也受陈雨农不少教诲。是继刘箴俗之后最受观众拥戴的名旦之一。1932年、1937年曾两度入京演出,当时的《京报》《全民报》以及天津《大公报》,纷纷撰文称赞他“天生丽质,声韵尤佳,身段自然美观”“刻画入微,形容尽到”,并“有(程)砚秋之端丽,(荀)慧生之娇媚”,一时趋者若狂,名动京津,众口赠以“陕西梅兰芳”之徽号。王天民之唱,声色工委,妙造自然,娇媚艳美,字正腔圆,板式音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行腔运调之内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技巧,故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美不胜收之感,并在当时独尊一派,堪称佳音。王天民(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艺术特色王天民嗓音调门虽然不高,音色却尤为“清雅缠绵”,“其声若莺儿,若笙簧”,这就促成他的唱腔极尽娓娓柔腻之能事。《柜中缘》许翠莲唱腔“许翠莲来好羞惭”一段[摇板],本属平铺直叙的腔儿,然他却唱得细腻精到、幽婉抒情,其中“这才是手不逗红”的“红”字,若吞若吐,欲言又止,即吐即收之间,活现了一位小家碧玉无可奈何的一种声怨;还有“无奈了我把相公怨”的“公”字,更是摇曳柔腻,激情难耐。整个唱腔唱得看似不用力气却又字字清澈见底,直送观众耳鼓。该唱腔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传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效仿,并成为红了半个世纪的绝唱。他还能脱常弃故,因人、因情运嗓使腔,融合人物心情于婉转的声腔之中。《蝴蝶杯洞房》一折卢凤英所唱“耳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洞房内偷眼看奴的新郎。怪不得老爹爹把他夸奖,果然是潘安貌盖世无双”等几句[慢板],他采用舌尖音和鼻音共鸣所糅成的声调,轻巧柔润而不流于甜俗,既能体现少女的矜持,又表达出少女的多情。但当唱到“听他言有前妻奴心不爽,低下头只埋怨二老爹娘……”时,又提上丹田音配合喉音来唱,正好吻合人物情绪上的微妙变化。尽管曲调未改,唱腔的感情色彩却丰富多了。王天民饰《柜中缘》之许翠莲(易俗社提供)王天民饰演《若耶溪》之西施(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代表剧目及传承王(天民)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柜中缘》《蝴蝶杯》《夺锦楼》《颐和园》《黛玉葬花》《复汉图》《人月圆》《京兆画眉》等。王天民传人甚多,其中知名者有朱训俗、肖若兰、全巧民、王正华、刘菊芳、吴西民、刘爱玲、屈玉芳等。全巧民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花旦。1938年生于陕西西安市。袓籍河南。11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师承凌光民、王天民、宋上华等。嗓音甜美细腻,并带童音稚味,表演细致入微,真实贴切。擅演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1966年曾调乌鲁木齐市,1980年重返易俗社。代表剧目有《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貂蝉》之貂蝉、《夺锦楼》之钱瑶英等。尤以饰演《虎口缘》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王芷华 女。工小生。1939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王天民。主演《貂蝉》之吕布、《赤壁鏖兵》之周瑜、《三滴血》之周天佑、《一文钱》之史书、《桃花扇》之侯朝宗等,在现代戏中也扮演过许多角色。还与人合作导演《卓文君》等戏。1970年调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担任秦腔表演教师。也任过西安市艺术学校教务处长,梅花奖获得者戴春荣及郝韵、王荣华的成长都受到她的培养和指导。刘菊芳 女。工小旦、花旦。1941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3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得王天民指教。1956年调蓝田县剧团。1962年又调安康地区剧团。1973年调咸阳市人民剧团。代表剧目有《柜中缘》《三滴血》《卓文君》《杨门女将》《双镯记》《杜鹃山》等。后改从导演工作。执导过《秦楼案》《霍去病》《贞观鉴》等。其中《秦楼案》获1981年陕西省调演二等奖。为咸阳市人民剧团导演。 -
82019-10
[ 词条 ]粉妆
又称“淡妆”。秦腔面部化妆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系粉剂,故名“粉妆”;又因当时尚无电灯照明,舞台灯光十分暗弱,生、旦化妆颇为清淡,故又称为“淡妆”。粉妆所用材料主要有白粉(即铅粉,俗名铅白,为碱式碳酸铅,内含毒素)、胭脂、辛红和黑墨子。①旦角粉妆。秦腔旦角面部化妆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化妆较为仔细,擦粉、抹胭脂,并用烟墨勾眉画眼,同时用手指蘸黑墨子淡揉眼窝以衬托眼神,并在下唇正中点一个小红圆点;老旦则不擦粉,或素脸、或抹一点土黄、或加几道白皱纹即成。②生角粉妆。秦腔生角面部化妆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须生、老生化妆均不擦粉,仅用辛红勾画印堂纹,再简单画出眉毛即可;小生、生则擦粉抹、少许胭脂即可成。 -
82019-10
[ 词条 ]党(甘亭)派
党甘亭创造的唱腔流派。党甘亭(1880-1937),秦腔刀马旦演员、教练、导演。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陕西三原县人。自幼师从关中名旦龙得子(艺名高陵娃),本工花衫,后因嗓音不支而易演做工戏和刀马旦。党甘亭(易俗社提供)他登台甚早,11岁名声大振,一时趋者若狂,并誉之为“胎里红”。他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扮相俊美、神态活泼、善愁善笑”。极善模拟妇女,描绘人物。在旁人均平淡过之者,在他则必另有一引人欣赏之处(封至模《党甘亭一一胎里红》,载《西安戏剧》1957年13期),从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并与陈雨农齐名。若论艺技,这二人都是当时名噪三秦的风云人物;若论功绩,二人都为“振兴秦剧”“培养后进”勤奋一生并殚精竭虑。但若论社会影响,党甘亭较陈雨农则略逊一筹。这是因为陈雨农从教时间较长,又是易俗社的“开创元勒”之一,而且不惜解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玉庆班”,偕价值数百金之“行头”(戏箱),甘愿低薪而投身于秦腔艺术改革活动。所以,陈雨农在艺德和声誉上,较党甘亭略占上风。辛亥革命后易俗社充教练,教授生徒,成绩最优。王绍猷作诗赞曰:绿柳黄鹂,翠屏孔雀,风姿妩媚,善舞善歌。三原陈解元伯澜,有《群儿赞》之作,形容尽致。党(甘亭)派艺术特色党甘亭的唱腔创,与陈雨农相比各有特色,各领风骚。二者都采现实现主义的表现方法,都不满足于前人的老章故谱,都过生活的和,对传统成法以突破、发展和创新;其不同之处在于各有自己的选材、提炼生活的角度和加工、复创传统唱调的技巧与方法。党甘亭善于狠抓唱词所描述的形象“筋节”,借助于节奏、腔幅、曲体的大幅度拉宽扩充,促使原有板式唱调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意性。如大家所熟悉的《柜中缘》许翠莲[二六板]唱句“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一句,就是通过避板顿闪,虚字垫衬、“红”字连叠、拖腔扩充等技术性处理,使观众看到角色为助他人自遭误解的羞愧、晦气等心理活动。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反延安》《双阳追夫》《破洪州》《金钟罩》《阴阳配》《骊打宫》《洛阳点炮》《进妲己》《审姜环》《黄河阵》《女别母》《双合印》等。党甘亭是继魏长生之后又一位卓越的秦腔花旦表演艺术家,他在声腔艺术方面虽有不少创造,但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更多反映在表演之中,体现在导演和教学之内。至于演唱声腔方面,因其未能留下任何可资示范的典型,也就很难谈得具体详尽。他的创造成就,对刘箴俗、肖正惠、李正敏、张秀民、朱训俗、王天民、种玉华、田畴易等红极一时的学生,无不产生重大影响。党甘亭(易俗社提供)朱训俗甘肃秦腔演员。主工花旦。生卒年不祥。西安市人。为陕西易俗社第五期学生,师从党甘亭。1932年到甘肃靖远、兰州、临洮、岷县以及青海西宁等地流动演出。1971年去世。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代表剧目有《天女散花》《春闺考试》《黛玉葬花》等。种玉华陕西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生于1902年。陕西长安人。陕西易俗社第三期学生。陈雨农、党甘亭之高足,主工花旦。14岁时,以演《柜中缘》而享名,当时评家称其演技仅次于刘箴俗。1924年7月,刘箴俗带病出演《美人换马》,晕倒于舞台,种玉华接演不误,而且演技、艺风如出一辙。刘箴俗病逝后,种玉华以《柜中缘》《三回头》《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美人换马》等拿手剧目红极一时。不久,离社到甘肃平凉搭班唱戏,后又到汉中与徐正国等人创办汉中易俗社并任社长。1930年病故,年仅28岁。肖正惠甘肃秦腔武旦演员。生年不详。1924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曾受党甘亭教诲,功底厚实,表演规范,尤其亮相时的眼神与嘴唇,一瞬一抿,妩媚灵动。1938年到兰州,先后在新兴社、众英社、文化社以及武威西声社搭工人剧团组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又到宁夏中卫秦剧团。1958年去世。代表剧目有《破洪州》《凤凰岭》《三休樊梨花》等,还经常串演《回荆州》之周瑜、《凤仪亭》之吕布等武生戏。在陕、甘、宁享有一定盛名。田畴易乳名希良。秦腔教练、导演。生于1910年。陕西蓝田县人。易俗社第三期丙班学员。始工花旦,师从党甘亭,后因倒嗓改习刀马旦,兼演小生。以鞭、锏出手见长。1929年担任易俗社教练,兼为学生排戏。所排剧目有《平安村》《一拜缘》《柜中缘》《青梅传》等。1948年以后,在化民社、益民社、咸阳人民剧团任教;1959年,又先后任教于宝鸡市戏曲学校、宝鸡市艺术学校、宝鸡市秦腔剧团;1963年调宝鸡县新声剧团。1981年去世。其精于业务,唱做武功甚至文武场面无所不能。所执导的多为生旦戏,排导细腻,善于借鉴改造传统特技。曾排导《白玉钿》《三滴血》《鸳鸯剑》《小忽雷》《奇双会》等数十本。早期曾为易俗社名流雒秉华、宋上华、杨令俗、樊新民等任教。一生培养出众多戏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