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白话杂志
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戏曲刊物。经“中华民国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也是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月刊。是易俗社“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杂志设通论、专论、杂纂、诗歌、大事记等专栏。先后发表易俗社作家的许多重要文稿,主要宣传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主张,弘扬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评介该社在剧本创作、演出活动、表演特色、演员培养及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成就。李桐轩的剧目专著《甄别旧戏草》及论文《影戏改革谈》《求明白》等都在该刊首次刊出。同年5月,因白朗起义波及陕西而停刊。共出4期。 -
82019-10
[ 词条 ]滚白
见滚板。 -
82019-10
[ 词条 ]二倒板
亦称[倒板][导板][二导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腔词仅有一个上句,下即倒板,不能独立成段。偶尔也有用下句者,如《祭灯》诸葛亮“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便是下句[二倒板]腔。通常置于成套大段唱腔之前或之中,作为众多板式联套的引渡与串线,或引导唱腔过渡到其他板式。唱词多为十字、七字句式,唱腔多为两个腔节,第一腔节(即前六字或前四字)以整板的节拍(多为有板无眼的四一拍子)唱出,第二腔节(后四字或后三可以为板,可以为板,以板演唱者居多。[二倒板]依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还派生出[倒板腔[[倒板带把腔][倒板序子腔]等多种变体;又依腔速的变化和旋律的简繁,生出[慢二倒板腔];依调式音阶的不同,生出[欢音二倒板腔]和[苦音二倒板腔]两种表现不同感情的腔调。①[慢二倒板]。即腔速缓慢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慢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苦音慢二倒板]如《铡美案》秦香莲所唱“包相爷与我细讲一遍”。②[紧二倒板]。即腔速急紧的[二倒板]。分欢、苦音两体。[欢音紧二倒板]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的“想当年卧龙岗修真养性”即是,[苦音紧二倒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我杨家投宋来不要人保”即是。③[串字句二倒板]。因唱词加用串句子,促成在原来一个上句腔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句腔的上、下句结构,由此形成它的唱腔音乐也相应做出扩充。[串字句二倒板]并不常见,仅《走雪》曹玉莲所唱“桑林镇新集儿,问罢君子口中言,前边不远光华山。狼虫儿虎豹儿有千万”等唱腔用过。 -
82019-10
[ 词条 ]陕西戏剧红梅大赛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省级戏曲赛事活动之一。也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实施培养优秀戏剧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出戏曲人才。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历届大赛全省共有30多个专业戏曲院团的4000多名演员、演奏员报名参加,参赛剧目涵盖了全省主要剧种和行当。 -
82019-10
[ 词条 ]甘肃戏剧红梅奖
也称“红梅奖”。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创办于2001年。是甘肃全省戏剧艺术最高奖。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和奖励在甘肃省戏剧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较大贡献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使甘肃戏剧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内各级专业戏剧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社会各行业及民间所办职业剧团的演员,必须成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会员,方可参加评选。参加“红梅奖”评选的演员,必须在每届评选开始之前的两年内,在省内戏剧舞台上有公演剧目。“红梅奖”评选以表演艺术为主,同时注重参评演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戏德,提倡德艺双馨。评委会对参评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证,尤其要考虑其在表演艺术上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
82019-10
[ 词条 ]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
陕西秦腔演出团体。1953年4月陕西省文工团部分人员和咸阳分区文工团二队(前身为三原明正社)合并成立。团长姜炳泰,副团长王依群、陈瑞林、贾子明;导演王群定、王小民;作曲王依群;布景设计蔡鹤汀、蔡鹤洲、林金秀、区丽庄等。主要演员阎更平、任哲中、阎振俗、高登云、冯改民、郭育民、魏正风、王正秦、王惠芳、段林菊等。代表剧目有《法门寺》《屈原》《烈火扬州》《周仁回府》《炼印》等。其中《屈原》和现代戏《刘巧儿》等剧,在唱腔音乐方面做出较大的创新。1955年4月,该团并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也即后来的陕西省戏曲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段林菊、王惠芳、雷明顺演出《法门寺》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阎更平饰屈原、段林菊饰婵娟(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省秦剧团
甘肃秦腔演出团体。1950年6月由陇东文艺工作团二队和兰州民众剧社合并成立。初名兰州秦剧实验社,张力、王世伟、马天成先后任社长。下设组教科、戏剧科、艺委会、学员队及党、团、工会组织。1953年易名甘肃省秦腔剧团,马天成、慕崇科、叶仲人、风希翔、屈效梅、成德民、雷志华、王建平先后任团长。曾于“文化大革命”撤销,1977年并入甘肃省陇剧团,1980年重建。业务骨干有:导演范雨、吕川杰、薛再平、刘清华等,编剧石兴亚、樊立英等,舞美安裕群等,演员沈和中、刘全禄、景乐民、沈爱莲、常春燕、李寿亭、卢九苓、吴俊卿、张永华、刘茂森、高希中、黄致中、王治安、王正端、王玲晓、温警学、王定秦、孔新晟、路玉玲、赵桂玲等;新时期以来,一代新秀崛起,如“梅花奖”得主窦凤琴、谭建勋,以及苏凤丽、李琳、孔桂玲等,都成为该团的中坚力量。乐队队员刘发祥、于海如、李治中等。主要演出剧目:《白毛女》《刘胡兰》《闯王起义》《屈原》《貂蝉》《白蛇传》《黄鹤楼》《三堂会审》《铡美案》《破洪州》《破宁国》等;并创作演出了一批新编剧目,如《央金卓玛》《和平将军》《白花曲》《飞将军李广》《大河情》等。甘肃省秦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秦剧《敦煌恋》(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关神戏
亦称“敬关爷”“拜关神”等。秦腔演出习俗。专指戏班演出关公戏时不成文的规章旧俗。凡扮演关公者,上妆前必须焚香化表净身,以示对关帝的尊敬,挂衣前要对所着戏装叩首相拜,以示对“神装”的尊敬;上妆后要用焚烧的黄表绕红脸一匝,挂衣后须端坐在大衣箱上闭目养神,不进食也不说话,以显其圣帝之神威。甘肃陇东南等地的关公分演者,静坐时上下牙还要咬枚铜钱,谓之“封口”,直到上场方可吐出。陕南各地演员上妆后,要背对马门端三炷香,闭目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