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东盛班
甘肃秦腔班社。创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初年便已经存在。掌班人为陈德胜(十娃子)。主要活动在兰州新关一带。演职员30余人。主要演员有陈德胜(净)、李德贵(大净)、桑大嘴(旦)、张天保(天保子,工旦)、苏老旦(老旦)、薛保元(艺名三木头,须生)、李海亭(艺名六指、须生兼净)、陆召儿(净)等。上演的剧目有《马踏五营》《花线带》《马武闹馆》《秃女人摸牌》《群仙阵》《访白袍》《雄黄阵》《火烧白雀寺》《永寿庵》《马前泼水》《柳家坡》《皇姑打朝》《夜探北平》《侯上官折梅》《南阳关》《高平关》《阴阳河》《岳母刺字》《大香山》《黄河阵》《辕门斩子》等百余出。该班在兰州享誉甚高,对创立甘肃中路秦腔风格有重要贡献。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清廷颁布“国孝令”而被迫解散。部分艺人集资在黄家园开设茶园,维持生计。 -
302019-09
[ 词条 ]申毛娃
申毛娃(1902~?)秦腔演员。主工花旦。甘肃滇原县人。从小酷爱戏曲,与旦角演员始有钱换帖结为弟兄,后又跟其学戏,亦师亦友。其嗓音柔和,做工细腻,眼神与面部表情颇具独到之处。因身体矮胖,当地人嬉称为“碌碡旦”。后赴灵台、宝鸡、凤翔一带演出,被誉称为“镇原红”。1937年前后流落至陕西陇县。以花旦戏见长,擅演《血手印》之王桂英、《庚娘传》之尤庚娘、《三上轿》之崔秀英,还有《杀狗》之焦氏等。 -
302019-09
[ 词条 ]旦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文、武,老、少,凡属女性者,皆归旦行。旦角之“旦”,有人解释为以“旦”忌“阳(男阳女阴,因为过去旦行均由男性演员扮演,故以此随时警示“男旦”务须突出阴柔之色)。宋杂剧中就已有了“装旦”行当;元杂剧中的旦行,分类更细,确立“正旦”是同“正末”(正生)并重的两个最主要角色,剧本也有专供“正旦”演出的“旦本”。明清传奇以至近代各戏曲剧种,都有旦行角色。秦腔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在旦行内还划分出许多专行,如正旦、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娃娃旦等,表演上也各有其特点。正旦 京剧称青衣。原系京剧用语,因常穿青色素褶而得名,后在秦腔中逐渐衍用。戏中多指穿花、素褶裙的中年女性。正旦在旦行里占有最主要的位置,念韵白,重唱功,表演要求端庄、稳重、贤淑,讲求“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动作幅度不大,舞台上无论坐、站,还是走路,均保持双手挽捂左胸腹的姿态,以突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正派良家妇女形象。《铡美案》中的秦香莲、《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等,均属着青褶的正旦;《忠保国》中的李艳妃、《贺后骂殿》中的贺后等,也着素褶,属正旦。苏凤丽剧照秦腔正旦流派有李(正敏)派、何(振中)派、孟(遏云)派、王(玉琴)派、余(巧云)派等。此五派在唱腔上各有创造,各有特点,其中李正敏所创造的“敏腔”,被尊为“秦腔正宗”。其他四派,何(振中)派唱腔以高亮火爆赢人;孟遏云为秦腔首个坤伶,承男旦声腔之长,形成字韵倶佳的行腔特点,二十世纪在陕甘两省享有盛誉,她的代表作品是在秦腔电影《三滴血》饰王妈;王玉琴则以“满口嗓”取胜;余巧云又以东府旦角流派而独树一帜。①正旦类别。正旦按表演可分为以唱工为主和唱念做并重两类。前者有《状元祭塔》中的白素贞、《忠保国》中的李丰色女己等;后者有《赶坡》中的王宝钏、《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②正旦扮相。正旦以穿青褶子居多,如《赶坡》中的王宝钏、《二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春秋配》中的姜秋莲、《杀仇》中的尤庚娘、《白玉楼》中的白玉楼等,都是典型的正旦行当角色。其扮相一般清苦,穿黑褶子,以示贫妇民女。近年来以灰褶或灰蓝褶代之,以避沉重;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脑后梳发髻,鬓边下垂一绺青丝。此外,后妃、公主、官宦小姐、贵妇一类的人物,如《忠保国》中的李艳妃、《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祭江》中的孙尚香、《宇宙锋》中的赵艳容等,也属正旦行当,穿女蟒、戴凤冠或花帔、素褶等。③正旦代表唱段。正旦多以成套[苦音]口副空最为典型,代表唱段有《赶坡》中王宝钏唱段“适才间大嫂对我言”、《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段“端一把椅儿坐机前”、《杀仇》中尤庚娘唱段“尤庚娘坐愁城自思自叹”、《铡美案?告状》秦香莲唱段“秦香莲跪轿前心惊胆颤”、《忠保国》李艳妃口昌段“泪珠儿不住的胸前淌”等。此外,《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苦音大起板]套[拉腔]的“银屏女绑劣子忙上金殿”等,都是较为大板的正旦成套苦音唱腔精品。正小旦 多指戏中扮演端庄稳重的青年女子及少妇,正小旦也多以唱工为主,甚至唱做并重。如《斩秦英》之银屏公主、《状元媒》之柴郡主、《打金枝》之唐君瑞、《三上轿》之崔秀英等均为正旦。小旦多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年轻女子。表演要求端庄、秀丽、做工兼重、神态温柔,兼含羞涩。如《火焰驹》之黄桂英、《游龟山》之胡凤莲、《南天门》之曹玉莲、《蝴蝶杯》之卢凤英等皆是。有些秦腔班社把正旦、老旦、摇旦以外的其他旦行角色,统称为小旦。小旦中的闺阁旦则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小旦角色,在京剧中称“闺门旦”。花旦 多指年轻美貌、开朗活泼的姑娘少女角色,伶牙利嘴,十分重视做工和念白,讲究神采。如《拷红》之红娘、《火焰驹》之芸香、《拾玉镯》之孙玉娇、《小姑贤》之小姑等皆是。老旦 多指戏中各种身份、年龄大的老年女性。贫富有别,贫者动作迟纯,富者高雅尊贵。旧时秦腔剧种本不设此专行,加上以老旦为主的秦腔剧目不多,故常由老生或正旦演员兼演。近年来才陆续有了老旦专工。“老旦”的扮相、身段、台步均以突出老年人性格举止为特点,演唱用本嗓,并多在中、低首区内迁回,与老生唱腔较相近。如《辕门斩子》之佘太君、《放饭》之朱母、《双罗衫》之苏母、《五典坡》之王夫人等皆是。屈巧哲剧照武旦 多指戏中武艺超群、英姿飒爽的青壮年女性,以武功为主。“武旦”分为刀马旦和靠把旦两类。①刀马旦。为战衣战裙、短打妆扮且无官职的勇武女侠。表演上着重武打,尤擅于特技“打出手”。如《武松打店》之孙二娘、《霓霞关》之东方夫人、《打瓜园》之陶三春、《打焦赞》之杨排风等。②靠把旦。为穿长靠、插靠旗的女将,包括插翎子、挂“毛兜兜”(京剧称“狐尾”)等占山为王的寨主和番邦女将。虽然武打但并不激烈,一般着重于唱做和舞蹈。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战金山》之梁红玉、《三休樊梨花》之樊梨花、《下南唐》之刘金定等。京剧将此类角色称为“刀马旦”。彩旦 又称“媒旦”“丑旦”。多指戏中被揶揄、丑化的民间下层女性,不分年龄、身份,也无论化妆、表演、唱念,均以夸张、滑稽可笑为主。诸如媒婆、妖婆、店婆、禁婆、巫婆、鸨儿一类丑婆子,都属于彩旦式的人物形象。《拾玉镯》之刘媒婆、《小姑贤》之姚氏、《看女》之乡下妈、《哭杀场》之丑丫鬟等。还有一种解释,“彩旦”系指年龄较轻的女性,如秦腔《哭杀场》之丑丫鬟之类。彩旦在表演上与丑角基本无异,加上演男丑的演员都能饰演彩旦,许多秦腔班社故将其归为“丑”行。彩旦中比较有特色的一支是摇旦,又称“妖旦”,指年纪较大的丑婆子。除一般“彩旦”的滑稽之外,更具奸习、凶狠、妖邪。在秦腔传统戏中,多属后娘、公婆、鸨儿之类角色。《铁莲花》之马氏、《小姑贤》之姚氏等,即是“摇旦”之典型。娃娃旦 多指未成年的女性儿童。如《窦娥冤》之小窦娥、《铡美案》之冬妹等。秦腔本无专应此工的演员,通常多由跟班学徒、学员临时担任。 -
302019-09
[ 词条 ]王东生
王东生(1918~)秦腔琴师。陕西西安市人。袓辈四代为民间艺人,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4岁跟舅父周坛学习吹打秦腔音乐,初学唢呐,中习鼓乐,后工板胡。17岁入正俗社操拉领席二弦(即硬弦),其间又向荆生彦学习各种弓弦技法。7年后跃居正艺社首席板胡要位,先后为李正敏、何振中、苏育民、刘毓中、孟遏云、刘易平等数十位著名演员操琴伴奏。其特点是善于通过伴奏过门烘托渲染人物感情,并能根据不同演员声嗓音色、音域、音量等善应巧变,使演员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伴奏与演唱浑然一体,情洽意浓。还对古老而杂芜的秦腔伴奏过门进行了改革和统一。目前秦腔尖板、滚板等板头过门,也是他创造和统一起来的。对板胡也做了某些改良,取掉“贯钱”(即花窗),加大了音量,纯正了音色,突出了民族乐器的地方特色和音响效果。 -
302019-09
[ 词条 ]将军爷戏班
甘肃秦腔戏班。最初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庄浪县水洛人刘世福(刘老爷)置办戏箱,由四儿子(名不详)赁箱领班,并任领班班长。不久后刘世福连遭匪扰,家道衰落,遂将戏箱卖与景占奎。景重组戏班,取名将军爷戏班,由马本烈、王东厚、张明政等人相继领班,在庄浪南部赶庙会。主要演员有吴肥子(净)、汉中陈(生)、汉中李(生)、杨家生(旦)、孙占眼(丑)、苏娃子(旦)、杨旦娃(旦)、大大王(净)、皮儿子(丑)、张存存(须生)、岐山李(须生)、刘生财(须生)等。上演剧目有《三闯宫》《五台山》《蛟龙驹》《苟家滩》等四十余本。1941年后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金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陕西户县秦渡镇秦腔世家李银福创建于清同治初年。李白任班主。经常演出于关中城乡秋神报赛庙会。社内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咅养了一大批艺人。搭班艺人有须生恩科子(一名兰州红)、李银福等。其中李银福工须生,声如洪钟,纱帽、道袍戏是其特长,拿手戏有《金沙滩》《湘江会》《祭灯》《观星》《调寇》等。人称“秦中数十年来须生之冠”。其高足有万成子、刘五儿、晋公子、党金良、茂盛儿等。班底雄厚,人才辈出。光绪末年班社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魏家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咸丰三年(1853)创建于金塔。班主魏长三,初属自乐班性质,没有班规、班法,演员均为自发性集结,在农闲或节庆时演出。同治六年(1867),由毛目来子号(今鼎新乡友好村)富户杜荣堂为其购来戏箱。同治七年魏长三、杜荣堂相继故去,公推毛目元子号(今鼎新乡上元村)宋子汉接管。吸收流散于金塔、高台等地的秦腔艺人,开始在金塔、酒泉、高台等地季节性演出,演员不固定,现聘现演现分红,群众称其为“草台班”。主要演员有尕保子(净)、申正奎(须生)、申正科(丑)、吴兴昌(青衣)、蔡保子(刀马)、何振民(花旦)、李天寿(武生)等。演出剧目有《铡美案》《八阵图》《碧游宫》《黄河阵》《春秋笔》《大劈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三江口
西府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收甘宁》。生、净、旦唱做打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谢焕章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孙权与黄袓大战于三江口,黄命部将甘宁出击,孙不能胜。孙夫人徐氏献收降甘宁之策,孙再战,果收甘宁。安保军饰演《三江口》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