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走进校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李明瑛、周国栋、李季、石小军编著。 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 版。内容含“概述”“校园戏剧社团”“校园戏剧 活动” “校园戏剧阵地”“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获 奖作品选”五个部分。最后附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省剧协《关于举办陕西省首届、二届、三届大学生戏剧节的通知》 文件及获奖名单。 -
82019-10
[ 词条 ]青苗戏
秦腔演出习俗。各地村民为田间青苗庄农丰收兴旺敬祭神灵而筹演的戏,统称“青苗戏”。青苗戏大都由“青苗会”或“羊头会”牵头,按不同节令负责组织不同的酬神演出活动。“青苗会”会首(亦称会长)由一村或数村(社)的村民推举或各村头目轮流担任。会费按田亩分摊。演出约请戏班和天数由会首议定。每年清明前后,正是豆麦下种季节,为祈祷神灵保佑青苗旺盛组织的酬神社戏,称“保苗戏”,具体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直到农历五月前后还在下种,但倘若荞麦种讫,则不能再唱;有的地方多在春耕前或秋收后举办,而且既可一村独办,也可数村联办。届时,由“青苗会”或“羊头会”会首,负责约请戏班,决定会期天数,处理与会戏演出的一切事宜等。①青苗戏类别。“保苗戏”一般多在八赔庙或土地庙前设台,也无一定演出仪式,戏目内容视群众喜好择定;农历七月夏收秋熟之时,为谢苍天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而筹演的戏,统称“谢茬戏”;一些天旱地区每逢春夏两季,还由地方士绅率众在龙王庙祈雨,除设香案供品礼拜外,戏班也要唱戏,谓之“祈雨戏”;有些地方村中发生瘟疫或偶发天灾人祸,以及迷信闹鬼、小儿受惊等灾情时,村人都将其视为村里招了邪气,也以演戏来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谓之“驱邪戏②青苗戏剧目。所演的剧目,以《收三霄》《五雷碗》《钟馗捉鬼》及判官戏、关公戏居多。这些戏中的角色,都是法力很大的神灵,能够驱鬼逐疫,去除村里的邪气。青苗戏、驱邪戏不是神庙会戏,无一定演出仪式。剧目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者而定,村民向神位晓香与否也各随自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战乱,抓兵拉丁不断,农民无心再唱青苗戏,相关的组织也随之解体。 -
82019-10
[ 词条 ]扫台戏
会戏的最后一夜终场时,要扮黑虎灵官出场清扫舞台的邪气,叫作“扫台戏”。“扫台戏”之前,有的地方要加演送神的“神戏”,出场角色只有天官和四值功曹,所念的“诗”和对白全是保社家“万事大吉”之类的“官乱弹”。灵官上场时,戴扎有黄表的七星额子,手中的鞭每节都扎有黄表。他于烟火中在前后台间舞鞭,三进三出,念着“清吉平安”一类联句的“官乱弹”。于是台上、台下大放鞭炮,并由社家为灵官挂红(额子上勒一条红布或红绫子),灵官亮相,下场。灵官下妆的印脸麻纸也被观众抢走,用以辟邪。在灵官扫台亮相当中,台上检场人等要将社牌、减末等全部装箱;把台上的桌椅靠中墙一字儿摆齐。台下的会首等人则烧表敬神,抬走神像,撤掉香案,结束整个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石兴亚
石兴亚(1928~2013)秦腔剧作家。陕西渭南县人。1949年参加甘肃省文艺工作团,后调入兰州秦剧实验社搞创作。1951年考人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1954年分配到甘肃省秦剧团任编剧,后任创作组组长、艺委副主任等。与人含编大型秦剧《李秀成》《善士亭》《苍山劲松》《青莲外传》《和平将军》《三凤戏龙》《葫芦案》等,以及陇剧《枫洛池》《陇渠花开》等剧目。其中秦剧《李秀成》《和平将军》《善士亭》分获甘肃省创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剧目。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习俗》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甄亮、史耀增编著。2011年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言为“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主要内容有秦腔演员习俗、秦腔演出习俗、 秦腔观赏习俗、秦腔“新生态”和理说秦腔5篇。 -
82019-10
[ 词条 ]《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李明瑛、贩亮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陕西尚长荣、李东桥等19位,甘肃周桦、窦凤琴等8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柳萍等3位及青海屈巧哲共31位梅花奖演员的“艺术简介”和表演评论文章。书前有“中国戏剧花奖”简介和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一览表,书后有编著所撰“后记”。 -
82019-10
[ 词条 ]宝鸡人民剧团
陕西秦腔演出团体。1950年在任哲中、刘遇道领导的艺声社基础上组建而成。1951年该团由乾县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乾县人民剧团,刘遇道首任团长。1953年由宝鸡专署接收后,易为现名。主要演员有张清义、王振国、崔惠芳、高新岳、曹海裳、乔梅英、董存秀、肖新民、杜生斌、张杰民、杜秀霞等。著名演员崔惠芳曾在老山前线为解放军演唱。从建团至1975年,六次共招收学员100名。除上演秦腔传统戏外,还兼演眉户剧、碗碗腔。其中秦腔《拆书》《白蛇传》《血汗衫》,以及现代戏《丁家姐妹》《丫鬟断案》等剧先后参加陕西省戏曲调演,部分剧目获奖。崔惠芳、赵阳武演出《泣血无字碑》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袁多寿
袁多寿(1918~1991)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澄城县人。从小喜爱戏曲。1936年就曾编写秦腔剧本《簪影剑光》。大学毕业后,曾在学校任教。1953任西北戏剧研究院专职编剧。先后创作、改编的剧本达32种,如《宫之奇》《白蛇传》《游西湖》等。其中《白蛇传断桥》与《游西湖鬼怨》两折,成为西北地区秦腔盛演不衰的剧目。袁多寿(戏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