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赵会生
(1958~ )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眉县人。师从米新洪,为宝鸡市人民剧团演员。嗓音高亢激越,行腔收放辱宜。有西府“赵花脸”之称。先后饰演过《铡美案》《裡猫换太子》《三举人》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回荆州》之张飞等30多部戏中的不同人物。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演员”称号。“西凤杯”“公主杯”“农行杯”“易发杯”“中粮杯”以及中国秦腔艺术节大赛中,均获一等奖或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西宁市三其村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二十世纪初就已存在。秦腔艺人王寿山、吴德卿以及后来的权维民都多次在三其剧团传授技艺。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剧团排演了《徐州革命》以示庆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巨安根据同名独幕歌剧移植导演的秦腔现代戏《彩虹》曾在市政府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期间,新排了《三世仇》,创作剧目《醒悟》,反映了村干部拒腐蚀的故事。当地群众有“马坊的曲儿,杏园的拳,三其的乱弹唱不完”的歌摇以资赞誉。 -
82019-10
[ 词条 ]《洪承畴》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打并重戏。事出《明史洪承畴传》。1945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八一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明臣洪承畴,奋力追杀李自成义军,李军失败。适清兵犯境,洪承畴奉命抵抗清兵,反被清兵俘获后降清,极力为清招降纳叛,劝说他的老师降清,遭其老师拒绝和痛责,洪恼羞成怒,带兵将老师抓捕并向清廷献功。 -
82019-10
[ 词条 ]平安县古城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1908年由一位姓陈的裁缝组建。该陈姓裁缝从河南来到古城定居,带头组织了几位戏曲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眉户演出队,排练了《小放牛》《小姑贤》等十余出小戏。1939年,古城乡在张玉山等人组织下成立了秦剧团。1976年后,该团修建了戏台,培养了一批青年女演员,积累了40多个本戏剧目,20多个折子戏剧目。常演剧目有《三哭殿》《三世仇》《下河东》《开国图》《五岳图》等。 -
82019-10
[ 词条 ]《血泪仇》
秦腔现代剧目。马健翎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文协民众剧团首演。今存版本 1943年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并被选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一。1962年被收入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198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单行本。剧情简介 河南农民王仁厚在国民党统治下无法生活,一家六口逃难陕西,途中儿子王东才被抓丁。儿媳被国民党兵杀害,老妻愤而碰死。王仁厚看清了世道的黑暗,毅然携女儿桂花、孙子狗娃投奔解放区,受到边区政府和乡亲们的关怀帮助,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王东才被迫到解放区进行破坏活动,受害者竟是自己的父亲和儿子。他痛悔之极,决意参加人民军队杀敌报仇。边区民众剧团张云饰《血泪仇》之王仁厚(戏曲研究院提供)演出情况 1943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次演出。导演、唱腔设计马健翎;主要演员张云、黄俊耀、王志义、党培英、廖春花、冯开岭、张克勤、米成义。该剧演出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王震等多次观看,并给予肯定、高度赞扬和嘉奖,并授予民众剧团“特等模范”奖旗一面,授予马健翎奖状和“人民艺术家”称号。贠宗翰饰《血泪仇》之王仁厚、任哲中饰王东才、李兆钫饰王桂花(戏曲研究院提供)艺术特色《血泪仇》创作于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第二年,此剧在运用传统的秦腔音乐、唱腔、念白及表演等手段表现观代革命题材、塑造英雄形象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富于创新。全剧冲突尖锐,情节曲折,风格凝重而壮烈。有些场面震撼人心,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代表唱段 该剧有两段唱腔较为流行。一段为王仁厚所唱“遭兵荒遭水灾天又大旱”[苦音慢板]。唱词为:遭兵荒遭水灾天又大旱,河南人一个个叫苦连天。这样粮那样款摊个不断,眼看着老百姓就要死完。一段为王桂花所唱“王桂花在院中转轮纺线”[欢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词为:王桂花在院中转轮纺线,只觉得一阵阵好不喜欢。来边区还不到六月半载,我一家三口人有了吃穿。老爹爹开荒地三十亩半,又种谷又种豆又种花棉。我每日能纺五两线,交到工厂能变钱。狗娃年幼也能干,拦羊放牛照庄田。我三人劳动不偷懒,多生产多贡献抗曰支前。 -
82019-10
[ 词条 ]沈(和中)派
沈(和中)派沈和中创造的唱腔流派。沈和中(1900~1966),字怀武,陕西咸阳人。9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承刘立杰、李云亭、唐虎臣、郭青云等。与该社刘箴俗、刘迪民、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齐名并称“六君子”。属易俗社早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名冠西北的秦腔小生精英。曾与刘箴俗(有“东梅西刘”之誉)合演《洞房》,当时的评家撰文称他俩“在西安确有过于杨小楼、梅兰芳在北京”(徐彬彬《不同于江湖班之西安易俗社》原载《大公戏剧》1930年3月28曰)。1937年到甘肃演出,后来自组中兴社,常与名宿郗德育、楼英杰、刘金荣、袁天霖同台合作。之后又参加兰州新兴社、平凉聚义社、宁夏觉民学社和猛进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沈和中沈(和中)派唱腔沈和中不仅表演独具大家风范,唱腔也是另立一派。其唱腔不追求板式的繁复变化与旋律的花哨巧绝,而是立足于传统基础上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精深。他尤擅长于抓住某一极为简单的板式,经过加工雕琢,促使原有唱腔乐汇,具有更为鲜明的音乐形象和表情乐意,让剧本唱词所阐述的思想感情,从唱腔中更深刻、更充分、更形象地得到展示。他所创演的好多戏不是以众多不同的板式联套来构成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某个简单的传统唱调从音律上、节拍上的灵活处理和加工复创,来阐释并深化剧情。其戏中情节也不是“一道汤”式地一贯到底,而是守中生变,变中出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详状》一戏中,沈除开头用了两句[慢齐]外,全剧十多个唱处,差不多均由[二六板]一种板式一以贯之,这些[二六板],又不是那种具有一定抒情情调的[慢二六],大多全是起、承、转、合结构的四六句。沈和中却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以及唱词提示的文学形象,或从旋律上给予出新,或从情趣上给予加强深化,使那些本属四平八稳的传统老调,每次出现都能表现出一个新的核心乐意,同时又都能够贯穿在一个总体乐思之内。这又促成沈派唱腔不仅充满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生动感,还在表现戏剧主题和揭示人物详状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方面,发挥出唱腔音乐的独特作用。他所创演的《黄鹤楼》,其中周瑜的唱腔,全剧自始至终也只用了一种板式一一[带板],而秦腔的[带板],本属语言化的激情性唱调,其本身既缺少流畅的旋律,也缺少规范的拍节,就连腔幅的长短也难固定。但沈和中紧紧抓住该板式强烈的戏剧性和灵活的可塑性这两个有利因素,根据周瑜在不同戏剧情绪下的感情波动,通过多种手法对其传统程式给予突破,成功地刻画出这位少年得志、才智横溢,且又气量狭小、骄矜自负的周瑜音乐形象。对于旋律的创新,沈也不抱残守缺,常根据自己对角色的不断研究和深入理解,无时不在加工修改,精益求精,这正是观众说他的唱腔从来不大固定的原因所在。他的唱腔始终充满着无穷的变化,每次变化,却又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是有他精深的道理和美的追求。《黄鹤楼》周瑜出场后所唱“黄风吹动长江浪”这段[浪头带板],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他做过多次大的改动,从旋律、腔幅到演唱,乍看仍不失其传统典型,细嚼则越具感情深度,使之在表现这位东吴统帅少年气盛的得意情怀,以及影射吴、蜀两家突变的政治风云等戏剧主题方面,愈来愈加深刻和尽情。该剧当周瑜酒席宴前突然提及荆襄之事后,受到刘赵君臣的假意赔情和反唇相讥,顿使周瑜激怒变色。沈和中在用唱腔刻画周瑜这一突变的情绪时,同样存在着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复创过程。尤其对“你不必假意来赔情”这句[带板]唱腔的前后修改,更是悬殊甚大。其中早期的演唱,基本遵法于传统[带板]的腔格,高起,低落,三字一节,纹丝不乱,旋律性、歌唱性都比较突出。但到后来,却将它完全改造成低吟曼咏的切齿之腔,虽无旋律可言,但在表现周瑜激怒、盛气与变态心理的戏剧情绪方面,较原腔更显形象而逼真。沈(和中)派发音特点沈和中的嗓音,高亮宽圆,发自天然,无论唱念,均体现出洒脱、快脆的特点,这对他从事小生行当,真可谓得天独厚。秦腔小生之唱,比较讲究音色的高、亮、脆,但在发声上却与京剧小生完全不同,尽管二者都重于“雌音”(尖音)和“雄音”(宽音),然而,京剧小生多以“背宫音”(即假声)求其尖高,以“本宫音”(即真声)求其宽圆。秦腔小生则完全以真嗓行腔,虽然有时也掺和一些假声,却往往是在“逢高必挑”之处,作为“梢子音”点缀性地偶尔一用。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以真声真嗓行腔。而沈和中的唱,不仅发自天然,而且常以“立音”强调刚劲,以“梢子音”求其脆亮,有时还来点鼻音获得深沉,加上他比较注意戏文字韵,所以,形成他独树一帜的沈腔唱派。中年以后,兼演须生,如《韩宝英》中饰石达开、《烈火扬州》饰李庭芝、《吕四娘》饰雍正皇帝等。并反串《三滴血》之晋信书、《金玉奴》之金松等。还演了不少现代戏。曾获1955年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并被选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1953年参加赴朝鲜慰问团演出。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沈和中饰《双锦衣》之吴给(易俗社提供)沈(和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沈派的代表剧目有《辕门射戟》《二堂详状》《凤仪亭》《白门楼》《回荆州》《群英会》《韩宝英》《烈火扬州》侣四娘》等。尤以《黄鹤楼》最享盛名。杨觉民、刘清华、郑翰卿、张新国、张兴裕、王界录、王复兴都是沈和中的亲授弟子。沈和中饰演《黄鹤楼》之周瑜(易俗社提供)刘清华 甘肃秦腔小生演员、导演。191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早年考入陕西易俗社,出科后,到国民党第十七军所辖猛进剧团演戏,并任团长、导演。后参加甘肃省秦剧实验社,常与爱人沈爱莲同台合作,以演勇猛小生最为得手,也在新排剧目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如《黑旗沈和中饰演《黄鹤楼》之周瑜(易俗社提供)中饰刘永福、《李秀成》中饰张国良等。导演艺术也显才华,曾导演秦腔《貂蝉》、陇剧《洛枫池》等戏。后调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教。2001年去世。杨觉民 宁夏秦腔一级演员。工小生。1920年生。系宁夏觉民学社甲班学生,师从沈和中,在沈悉心指导下,很快以《黄鹤楼》之周瑜名动塞上。他勤奋好学,文武兼备。代表剧目有《黄鹤楼》《木兰寺》《激友》《详状》《周仁回府》《白水滩》《金雁桥》等。另在现代戏《刘介梅》中塑造了刘介梅的角色,此外还塑造了《人间天上》之陈大勇、《西吉滩》之穆红等。对秦腔表演艺术有一定革新。郑翰卿 名有才。兰州有名的秦腔好家。工文武小生。1921年生。兰州市人。虽在兰州盐务局供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常票戏,遵沈和中戏路,身材魁梧,气势恢宏,曾享名一时。代表剧目有《黄鹤楼》《凤仪亭》《激友》等;会打鼓,有鉴赏力,对陕、甘名家都有公正、准确的评价。张兴裕 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小生。192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武功“友民社”,后又转入“玉庆社”,15岁加人王朝建“警钟社”,并拜沈和中为师,沈亲授《凤仪亭》《黄鹤楼》,深得真传。1950年加入武都地区五一剧团。因从小经过科班正规训练,基本功扎实,扮相潇洒、台架优美,嗓音洪亮,道白清晰有力度,不论饰靠把生、贫生、翎子生都获观众好评。尤其《黄鹤楼》一出,在沈和中传授基础上又有革新创造,已成为艺术精品。代表剧目有《激友》之张仪、《杀狗劝妻》之曹庄、《白玉楼》之张彦、《坐窑》之吕蒙正、《游龟山》之田玉川、《周仁回府》之周仁、《回荆州》之赵云、《凤仪亭》之吕布、《黄鹤楼》之周瑜等。张新国 新疆秦腔小生演员。192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兰州新兴学社学艺,师从张安秦,后受沈和中影响较大。1940年入天水新声社、醒民社搭班,次年参加平凉聚义社。后改习导演、击乐。不久又参加宁夏固原猛进剧团。1946年随军入新疆,加入新疆乌鲁木齐新中舞台。代表剧目有《黄鹤楼》《激友》《史可法》等。曾执导《草原一家人》《义和团》《陈三五娘》《青梅传》等剧目。王复兴 工小生。1938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51年入甘肃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师承沈和中、范雨。后调甘肃省陇剧团,演出陇剧《枫洛池》《假婿乘龙》《旌表记》等。曾在秦腔《貂蝉》《双罗衫》《回荆州》等戏中担任主角。1971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四声阴阳
四声即字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不同声调,阴阳就是平声字的阴平、阳平两声,合称为“四声阴阳”。四声阴阳的使用,各个地方剧种均有不同。主要依据所采用的方言字音标准而定。秦腔剧种的演唱念白,主要依据关中字音标准,故分为阴、阳、上、去四声。秦腔演员倘不谙熟这四声阴阳,在演唱中混淆四声调值,便会造成“倒字(即不辨尖团音而误读)”流弊。 -
82019-10
[ 词条 ]《当代戏剧》
戏曲刊物。初名《陕西戏剧》。1959年6月创刊。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核心戏剧刊物之一,月刊。“文化大革命”中停刊。1979年复刊,先为双月刊,后为月刊。1989年改名《当代戏剧》,改双月刊出版。李育生、陈扶林、金葳、高鹏、杜耀民、王晓玲、陈彦等先后任主编。主要内容有剧本创作、剧目、演出评介、理论探讨。曾先后开展了秦腔改革讨论、《王宝钏》讨论等。辟有“当代戏剧论坛”“一家之言”“新作评介”“古调新弹”“舞台艺术”“戏剧教育”“热点透视”“戏剧家风采”“演员手记”等20多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