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滚板
又称滚白。秦腔板式唱腔之一。无板无眼,散板拍子,节奏自由灵活,是一种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唱腔。虽可独立成,但多与其他板式连缀进行演唱。人们习惯把[滚板]称为[滚白],把[滚白]亦称为[滚板],都是表现哭诉之情的激情性唱腔,皆仅苦音无欢音。在结构方式上,二者存在着明显。[滚板]系无板无眼的板式,上、下句对称、落音分明,唱词为规整的无言上、下句体,其韵脚与对仗都十分讲究,各腔句间还夹插打击乐垫打甚至弦乐间奏过门。因此,尽管是较为自由的散板拍子,却是严谨的无板无眼板式,故称为[滚板]。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断桥亭》白素贞所唱“薄命女姣娥”一段。在实际使用上,[滚板]不及[滚白]普遍。[滚白]虽系无板无眼的板式,却由于过分强调唱词语言的四声字调,使得唱腔几乎变成悲痛欲绝的哭喊,从而促成它旋律逻辑上的无序,也模糊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加上演员情重于声的演唱方式,使唱腔完全变成一种语言化的朗诵性音调,意味着人物悲伤情怀已达到无以遏制的程度。故[滚白]很大程度上完全是在演员“心板”的控制下的一种即兴发挥。其唱词也完全是一种散文式的结构和语言,不讲究平仄对仗,不强调合辙韵脚,甚至连上、下句也不十分明显,而且多以“我叫叫叫一声XXX”之类呼唤性词汇为开头。如《三滴血》周仁瑞所唱“我叫叫一声王大嫂啊王大嫂”一段,便是典型的[滚白]唱腔。 -
82019-10
[ 词条 ]挂经戏
亦称“过天桥”。秦腔演出习俗。在神会戏正日(开台第二天),戏班按当地习俗和神会性质,须演《倒腕挂经》或《目莲救母》两出剧目,因其两剧结尾均有“挂经(或称“送经”)情节内容,故名“挂经戏”。“挂经戏”演出前,须先在戏楼至庙殿门口,用木板搭起一座天桥。当其二剧结束时,便由戏中角色肩挑经书,通过搭建“天桥”,直接送往庙堂供奉,此又谓之“过天桥”。“过天桥”视会戏所敬神佛而定,神佛不同,献演剧目也就不同,而“过天桥”、送经书的角色也会各有所别。如会戏敬奉的是如来佛祖,戏班就须演《目莲救母》,戏毕将由剧中角色目莲僧挑经书、过天桥,献于神佛大殿供奉,故谓之“男过天桥”;如会戏敬奉的是菩萨娘娘,戏班则必演《倒腕挂经》,戏毕则由剧中角色妙善公主挑经书、过天桥,献于菩萨堂供奉谓之“女过天桥”。 -
82019-10
[ 词条 ]应承戏
秦腔演出习俗。指为应承贺寿、婚庆、还愿、完服(即给已亡亲人“过三年”)、贺建新居及某项事业、重要工程的庆贺演出,都可称作应承戏。应承戏的演出时间无严格定制,长短俱由主家决定,所演剧目也由主家点示。主家不点示时,班社不能演出内容和意义与应承事宜相反的戏,否则要受惩罚。此外,居肠售票演出的节会剧目,如七月七所演之《天河配》、五月端阳所演之《白蛇传》、正月十五所演之《闹元宵》《薛刚反唐》等,亦称“应承戏”。 -
82019-10
[ 词条 ]火爆戏
亦称“火炮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有些地方的会戏演出,一旦开台,要求昼夜不停,始终一贯到底。这种演出,演员非常紧张,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火彩以松香为原料,研成粉末,通过道具进行各种造型。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数十种以上。在演出中各种花色的火彩可以单用,更常联缀成套施放,越发精彩。可分为手撒火彩、口喷火彩两类。其中手撒火彩一般由前场(检场)施放,如果上下场口两处同时用火,例由三衣箱管箱人协助。口喷火彩则为演员们的表演特技。表现形式火彩在秦腔中的运用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描写火彩、气氛火彩、神怪隐现火彩等。①描写火彩。即前场用联套火彩描绘舞台上起火的景象。如秦腔《火烧葫芦峪》《火烧七百也》等战争中的火攻,《闯宫抱斗》中的火刑,《张文祥刺马》中的火灾,以及《挑袍》毒酒起火等即是。②气氛火彩。即以联套火彩制造舞台气氛。如《火焰驹传信》中艾谦抖马。秦腔表演有专用程式套路,称为“二鞭子”;在击乐“重锤”中,演员向后打马三鞭,前场放三把“顺风火”;抬腿,朝胯下放一把“顺地溜、演员大转身,由后朝前越过演员头顶放一把“金钱吊葫芦这三阵火表现出千里马腾空飞舞,也烘托了人物的急切心情,一时之间把舞合气氛推向高潮。③神怪隐现火彩。即在神仙和鬼怪上场和下场时检场放出一把火,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造成不知不觉中出现或隐没的印象,以加强其神秘感。神话及神怪剧中此类火彩最为常用。 -
82019-10
[ 词条 ]接台戏
戏班到达某地后,演员与观众集体见面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旧时,会戏“正赛”前一天,无论戏班到达的时间早晚,都要立即举行“接台”。“接台”程序严格而繁杂,大致分为男接台和女接台两种。“男接台”由戏班头道(艺技最高的演员)须生、小生、大净、丑角五至七人,按各自最拿手的剧目角色化妆并依次登台,一字儿排位站定后,各自选出剧目中最拿手并最受欢迎的唱段清唱,全体唱毕集体下场;“女接台”紧接“男接台”之后上场,由正旦、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媒旦等五至七人组成,其化妆、清唱等与“男接台”同。“接台戏”也因地、因俗而异,如有的地方仅有“男接台”或“女接台”;有的则要“先打后接”,即在“接台”前,先由各行武打演员表演翻、爬、滚、打甚至群打、对打或开某种“档子”的特技表演,然后再进行“接台”演出;有些地方则要先进行“吵台”,即选定某一剧目中锣鼓激紧、武打繁难的片段演出;有的地方在每天上午、下午、晚上的“三开箱”演出之前都要进行“接台”。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只有在“接台戏”之后,才能正式演出安排的剧目。 -
82019-10
[ 词条 ]套本戏
套本戏亦称“戏套戏”。将两个剧目、剧情、行当类似而朝代不同的戏,套在一起演出,故名。套本戏通常为两戏夹插交替演出,即此戏演出一折,彼戏演出一折,如此循环穿插,最后则用同一结尾收场。如封神戏《黄飞虎反五关》和三国戏《关云长出五关》,内容相似,皆属红脸,便于改装,成为常演套本戏之一,故又称其为《双出五关》。若以关羽《挑袍》为开场,二场便接演《反五关》黄飞虎祭奠贾夫人坠楼殒命,第三场续演关羽出五关斩六将,第四场再演黄飞虎反出朝歌连闯五关,最后以《古城会》结束者,称“东五关”;如果以《反五关》黄飞虎祭贾夫人为开场,接演关羽之《挑袍》,再两戏穿插续演,最后以黄飞虎反出五关投奔西岐而戏终,则称“西五关”。秦腔能够作为套本戏演出的剧目还有《乾坤鞘》与《天仙帕》,二戏穿插套演到最后,将魏芙蓉、丁勇、董焕文、郭槐等两戏之四个奸臣,由包拯在最后一场戏中用四把铡刀同时施刑而结尾。此外还有《八义图》与《绝缨会》、《马芳困城》与《吴起困城》、《八件衣》与《乾坤鞘》等,均可套本演出。套本戏的主要角色,也因演出用场不同而有别:若戏班为了炫耀其演员实力阵容,关羽和黄飞虎则分由两个演员扮演;如果戏班为追求荒诞离奇、出奇制胜的舞台效果,甚至还带有演员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两戏中相似而不相同的两个角色,更多则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如关羽和黄飞虎以及曹操和纣王,四个角色就由两个演员分别担任。其中黄飞虎身着黄靠披黄蟒,头戴帅盔;关羽身着绿靠披绿蟒,头戴夫子盔;纣王身着龙箭衣、龙挂,头戴软王帽;曹操则着红蟒,头戴黑相纱。演出中只换服饰、帽盔,不变脸谱。过去套本戏在陕西西府、甘肃陇东南十分火红兴盛,今已不存。 -
82019-10
[ 词条 ]对台戏
亦称“斗台戏”。秦腔演出习俗。多指两个戏班在同一场地、同一庙会对台竞技性的演出。含义有二:一是庙会大,会期长,财力厚,会首便请两个戏班同时对台斗唱,以招徕更多观众,使庙会活动更加热闹,显示香火旺盛,增加布施收入;二是两个实力相当的戏班,在巡回演出中无意相遇一地或有意碰撞一起,甚至被邀请在同一场地,搭起两个台子对台同演一出剧目。演出前,两个戏班分别派出一名小旦持香表前往对方班社拜祭庄王爷;开戏时,还要各送三声号,待第三声号落,同时开戏,而且在演出过程中,两方都抓住所有吹号时机狠吹,以便压倒对方,壮其声威。此又谓之“对号”。观众在中间择台观赏,最后以哪家台口观众最多而定。赢家便加戏价、夺声誉,酒肉相待;输家则无地自容,受冷遇,凉馍生葱。庙会对台戏有许多不成文的约规,均不得违反,若有违反者,除罚戏价外,还要将有关人员绑于台柱示众。所以,过去的戏班对唱对台戏极为重视。 -
82019-10
[ 词条 ]陕西音像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机构。位于西安市北大街。1983年成立。集制作、编辑、生产、发行为一体的音像出版社。出版各类音像制品上千部,发行总量超过2000多万盒。推出较成功的音频秦腔音像制品是《大秦腔》珍藏版CD系列,这一系列几乎收录了近些年来所有当红名家的专辑和选辑,如《说说唱唱孙存蝶》《郭明霞唱腔选》《肖若兰唱腔精选》《任哲中唱腔精选》《李小锋唱腔精选》《胡林焕秦腔花脸》等;此外出版的《秦腔经典》VCD和《秦之声》摄制组联合制作的秦腔系列VCD光盘《名人名戏秦之声》等多个优秀音像制品,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