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头帽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专管收存盔帽冠巾及头上饰品的专门衣箱。头帽又称盔头,秦腔冠帽的总称。可分冠、盔、帽、巾四大类,按制作方法,还可分为软、硬两体。软头帽以布褙为胎,裱以彩缎,缎面绒绣花纹,以珠花绒球装饰;硬头帽则以马粪纸为胎,辅以铁丝框架,骨胶粘合,烙铁定型,外裱彩缎,挤沥粉编排花纹,干后描金,以珠花、绒球、大穗、流苏装饰。均按角色身份,备有面牌、额子、翎子、套翅、茨菇叶、毛兜兜等附件。秦腔的头帽箱中主要放置有盔、帽、冠、巾,以及口条、梢子、发辫、面牌、茨菇叶、大包帕、英雄花、千金、结子、火焰儿、翎子、毛兜兜、绒球、包头布、帕子等头帽饰品。①盔。传统秦腔中剧中人物所戴防御性的头帽。硬壳制,分金、银二色,盔帽上饰以绒球、皮珠、缨穗等。并有附件面牌、额子、鸡翎等。按人物身份、年龄、性别、地位的不同分别使用。有帅盔、夫子盔、蝴蝶盔、金踏镫、鸡盔、中军盔、额子、七星额子。②帽。秦腔头帽的一种。款式多样,使用较广,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平民,都可按等级区别分加戴用,而且软、硬胎皆备。有王帽、侯帽(又称耳包闻)、文阳(又称汾阳帽)、相貂(又称相帽)、草王帽、纱帽、罗帽、草帽圈、鞑帽、大太监帽、小太监帽等。③冠。秦腔头帽的一种。多系剧中帝王贵族所戴,硬胎制,有平天冠、紫金冠、凤冠、过桥(又称半凤冠)等。④巾。秦腔头帽的一种。剧中人物穿用便服所佩戴的帽子。有软、硬胎两种,按身份、地位、年龄、着装进行佩戴。秦腔常用者有硬扎巾、软扎巾、文生巾、武生巾、相巾、解元巾、员外巾等。头帽箱 -
82019-10
[ 词条 ]刘(茂森)派
刘茂森创立的净行流派。田、李、张、周四大名净相继故去之后,能够以唱念做打四功占居舞台的净角演员,当推刘茂森。但刘茂森专工“架子花”,对诸如包拯、徐彦昭之类的“铜锤花脸”他却甚难驾驭,甚至相望而不可及。刘茂森,1927年生于陕西户县,12岁进入陕西省戏曲专修班学艺,唱腔师承李怀坤、李可易,做派又受该班京剧武功教练韩盛岫、导演赵柱国教诲。腰腿功底坚实深厚,行腔咬字清楚有力。嗓音沙甜,动作柔美,在4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李逵、张飞、荆轲、王彦章、许世英、单童、杨延昭(京剧称杨延德)等众多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并在内心世界与外在技巧的结合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基本是在甘肃舞台上度过。刘茂森饰《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王正强提供)刘(茂森)派艺术特色刘茂森在毛净角色中力求使外部形体的“技”,与角色内在心理的“戏”寻求有机的结合点,并悟出如何创造更为形似神话的感人艺术形象来。尤其他从试图解决以往那种过分粗、野、蛮、狠的直露表演出发,把旦角的娇媚“化”入净角的刚直之中,使这些彪悍粗勇、威重慑人的“花面”人物,在投足举手、蹲身下腰之间,染上一层玲珑剔透的妩媚色彩。如他演李逵的小步追花、焦赞的捋髯亮相、张飞的自愧情态等,无一不是运用以柔衬刚的、辩证关系,获得较丰满而真实的形象塑造,给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以“美”的感动。刘(茂森)派唱腔特色刘茂森的唱腔创作特点,突出体现在他对欢、苦音的调性,在“犟音”上的力度掌握以及他的唱腔旋律和板式运用。①调性。刘茂森往往在一段唱甚而一句唱中,多次通过欢、苦音的频繁交替,来开掘人物极为复杂的心理。这种调性交替相互反衬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效果,要比单纯的苦音腔更具有苦上加苦、比苦更苦的艺术情味。《五台会兄》杨延昭出场前的第一句内唱:“五台山”“为了和尚”为欢音腔,“出了家”“落了发”为苦音腔。由此使辱角色酒后伤感的悲情来辱更悲,反复无常的心绪更加无常。在一句唱中两种调性色彩对置并用的例证,如该居昵面所唱[慢板]“大宋朝有一个天波帅府”即是。“大宋朝”由苦音腔唱出,旨在表现五郎对朝廷无能,权奸当道所持的失望;“有一个天波帅府”转之以欢音腔,又逼真地表达了他为自己的家庭不暇掩饰的自豪。②力度掌握。刘茂森的演唱对力度的掌握特别老到。如《五台会兄》杨延昭出场的“山”与“尚”二字的“犟音”处理,一般人唱来,由于不大注意气和声的沟通和胸腹肌的有效配合,而多以攻坚碰硬的方法强行拔高,结果不只因为过分使直露而一时难以找到共鸣点,造成发音不准、音质干涩、位置不对(多给人后脖子发音之感)之缺憾,甚至由于使劲过猛造成声嗓失调而导致高低悬殊过甚的“猛跳崖”之弊。而刘茂森在发音冲起之前,先安排了一串类似波音的咐加音群,这些附加音群,颇似跳远运动员起跑之前,前后摇曳身躯的准备动作,借以从容不迫地来调度气和声的能量,预先找好“翠音”的头控共鸣点。冲上去之后,则又不是以喉音的喊唱拔高,而是以“脑后摘筋”的方法将音丝拉长曳油,再从眉间打出来。这就比之于那种盲目以尖音努挣的硬喊来辱要自然辱多,柔和辱多,松弛辱多,耐听辱多了。从而刘茂森的“翠音”声乐效果上讲,竟是那样的柔和,从发声技巧上说,又是那样的科学。③唱腔旋律。刘茂森善于在唱腔上撷英揽萃、广采博收。他不仅把旦腔的娇媚和须腔的流畅“化”入净腔的刚直之中,还把汉二黄、豫剧、京剧中的某些乐汇,吸收融化,为我所用。吸收豫剧、汉二黄唱腔乐汇的例证主要在[哭音喝场]之中,如《五台会兄》中杨延昭所唱“好惨的五郎”之处的[喝场]即是;吸收京剧唱法的如《芦花荡》“你难逃老张我的丈八枪”的“八”字之后,把京剧黑头“打哇呀呀”技巧,妙糅于唱腔之中,重现了张飞当年“三声喝断当阳桥”的赫赫威势。王仲华和刘茂森同是名净李可易的高足,演唱行腔均为同师所教,但二人唱腔旋律创作却存在甚大差别。倘将二人在《李逵下山》中所唱的一句[尖板]作一对比,即知二人差异所在。不论这两个师兄弟在其发声(王重口腔音、刘重咽喉音)、腔速(王腔较快、刘腔较慢)以及取韵(王依字归韵,刘则依字变韵)等方面的区别,仅从旋律旋法上就可看出:王腔基本为一字一音,无倚音,无拖腔,因而显得刚直而少修饰;刘腔则两字一放音(拖腔),每字有修饰,因而委婉柔畅又不失其豪放。很显然,这是他把须生腔的某些旋法“化”入自己净腔旋律之中所致,也是他在唱腔创作上以柔寓刚、刚柔相济艺术辩证法则的具体实践。④板式运用。刘茂森运用板式既遵传统程法,又不囿于传统程法,声乐布局上,也较王仲华来辱精细并富于雕琢。《李逵下山》中“谁要说梁山无俊样,俺便打他一巴掌”两句唱,王仲华以[二六板]唱出,尽管在声乐处理上也显出自己的色彩和创作动机,如“俺便打”三个字吐音很紧、快放快收,声量小而力度强,以示李逵生气,之后又发展出一个间奏过门来渲染造势,最后重复唱出“俺便打他一巴掌”。这也是很别致的一句唱腔,顿挫分明,力度不强,但毕竟因节奏的局促和板式陈述乐意过强,总是缺少一定的表意深度。刘茂森则用[紧拦头]唱出,“谁要说”柔婉而富气势,“梁山无俊样”5个字,均在高音“3”的同音反复中,腔幅拉宽,字位拓展,节奏顿挫倍加鲜明,这就将唱腔于刚健之中赋予豪爽之情,从中感到此时的李逵深爱梁山竟然爱得是那样自豪和理直气壮,甚至其间还略带反问的口气。第二句转人[二六板],压缩了腔幅,字位由开放型转为密集型,“我便打他”四个字以控制的音量轻吐轻放,“打”字拉长,“他”字急剎,“一”字又轻轻挑起,再借助旋律下落的动势,轻吐轻落地送出“巴掌”二字来。这就给人以一掌出去只是轻轻一击的感觉。这种疏密对置、刚柔相间的声乐布局和板式章法,无疑与角色深爱梁山一草一木的快慰心绪极相吻合,从而大大突出了李逵这一舞台人物惑直、稚气、童心的可爱一面。刘(茂森)派发音特点刘茂森的嗓音虽无黄钟大吕般的洪亮,却有沙中带甜、味甘而醇的另一番风韵。就好比深藏密窖多年的一罐陈酒,暴而不烈、辣而不涩,朴实之中见苍凉古淡,豪爽之内寓细腻深沉。演唱上他比较注意气与声的结合,头、鼻、胸三腔具有统一的共鸣,故能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内纵横驰骋,声区转换衔接也能做到圆融无迹,无阶坎之碍。刘茂森专尚“咽音”和“脑后音”,尤以“咽音”为主,其间又掺以“炸音”“立音”“鼻音”和“朐音”的变化润色,既给唱腔以色彩上的变fli,又有利于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由此在创腔和演唱上独成一派。目前,刘(茂森)派唱腔不仅被西北二花脸演员纷纷效法,也被普遍运用于大花脸唱腔的演唱中。刘(茂森)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刘(茂森)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荆柯刺秦》《杀寺》《苟家滩》《通天犀》《李逵下山》《芦花荡》《五台会兄》等。尤以《五台会兄》《荆轲刺秦》最享盛名。其传人中知名人物有李志翔、胡林焕、郑春林等。李志翔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兼演毛净。1963年生。甘肃渭源县人。17岁入定西地区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刘茂森等。毕业后曾在定西地区秦剧团、西宁市秦剧团、甘肃省秦剧团工作,后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嗓音宽厚、苍迈,唱腔实大声洪,扮相好,身架十足。先后饰演过《铡美案》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赵氏孤儿》之屠岸贾、晋灵公,《闯宫抱斗》之纣王,《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葫芦峪》之司马懿、魏延,《玉虎坠》之马武,《五台会兄》之杨延昭,《斩单童》之单童等。获中国广播《梨园漫步》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清唱一等奖。胡林焕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兼演毛净。1967年生。陕西宝鸡市人。陕西省剧协会员、秦腔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现就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师从刘茂森、胡正友等,先后在《五台会兄》《芦花荡》《李逵探母》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曾荣获甘肃定西地区第三届秦腔中青年演员大赛表演一等奖、甘肃定西地区新创剧目调演演员一等奖、甘肃省调演最佳配角奖等。1998年春节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作为特邀演员演出了秦腔名剧《李逵》。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丁科民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册。上册收入《八义图》《春秋笔》《斩单童》《五典坡》《下河东》《金沙滩》《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火焰驹》《游西湖》《黑叮本》《四进士》12个秦腔剧本;下册收入《法门寺》《蝴蝶杯》《白玉楼》《周仁回府》《玉凤簪》《三滴血》6个剧本。书前有《秦腔概述》,书后附《秦腔剧目初考》总目。 -
82019-10
[ 词条 ]《西凤坡》
秦腔现代本戏。张锦璧、曹冠敏、王武直、周顺江编剧。1956年陕西省渭南专区秦腔一团首演。本剧讲述了西凤坡生产队改土治颇初见成效。队长王有规听了陈发源出外包活的意见,想停止治坡,适大雨冲毁沟坡检现,陈决心以富养农。副支书孔玉梅鼓励大家总结经验,下定决心再干,有规亦受感动,支持玉梅。天旱修埝发生困难,地主赵半山唆使陈发源签了包工合同,有规又要抽人包活,受到玉梅和建业的批评。玉梅查清了赵半山、陈发源的问题,王有规最终觉悟,西凤坡迎来了再次丰收。 -
82019-10
[ 词条 ]乔慷慨
乔慷慨(I957~)秦腔演员。工丑。陕西周至县人。系秦腔名丑阎振俗门生。1978年入铜川秦腔剧团。1994年调入西安易俗社。1997年离职创办“陕西乔慷慨喜剧艺术团”。其表演自然大方,规范讲究,尤善正话反释,幽默、滑稽、真实与真正再现相统一,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擅演《八件衣》之花子,《忠保国》之赵飞,《打砂锅》之丑县官,以及《穷乐观》《夜遇城隍庙》和《咱爸咱妈》《老子和儿子》《流动摊位》等4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 -
82019-10
[ 词条 ]尖板
尖板亦称[垫板]。秦腔辅助板式唱腔之一。无板无眼,散板的拍子,节奏自由灵活,是一种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板式唱腔。因每唱一个腔节,武场面均须垫两击铜器,故称[垫板]。通常只有一个上句,下句之后随即转人其他板式,故一般作为成套大段唱腔的“引子”冠在全段曲首,并多在帘内或幕后唱出。也可通过发展变化,形成上、下句体结构,甚至还能独立成段。前者如《江姐》中江姐所唱“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即由上、下两句[尖板]唱出;后者如《烙碗计赶路》刘志明所唱“方才然我不打你要我打”一段,便是在一句[尖板]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段完整唱腔。[尖板]有[慢尖板][紧尖板]之分,同时也有[欢音尖板][苦音尖板]之别。[慢尖板]也称[大尖板],无板无眼,曲调婉约、高亢,各腔节多带拖腔,很适宜表现激昂豪放情绪。[欢音慢尖板]如《赶坡》薛平贵所唱“西凉国作别了公主代战”一句。[苦音慢尖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见太娘跪倒地魂飞天外”。[紧尖板]无板无眼,旋律简洁,节奏紧凑,除生、旦角色用于抒发紧张激烈的感情外,净行人物大都取用[紧尖板]唱出,而且落音还常以“犟音”翻高。[欢音紧尖板]如《打銮驾》包拯所唱“将八抬平落在玉阶以上”一句;[苦音紧尖板]如《赤桑镇》包拯所唱“一言赛过万把刀”一句。 -
82019-10
[ 词条 ]《妇女代表》
秦腔现代本戏。胡苏根据孙芋同名话剧改编。唱做并重。1954年西安易俗社首演。导演陈光、杨令俗。宁秀云、肖若兰、张健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农村妇女代表张桂容土改翻了身,积极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学习文化,改变落后习俗。却遭婆婆和丈夫的阻挠。为了争自由、求平等,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她和婆婆、丈夫及思想落后的接生婆展开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式的斗争,终于取得婆婆、丈夫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
82019-10
[ 词条 ]《刘巧儿》
秦腔现代本戏。韩起祥、袁静原著,首都实验评剧院集体改编,王雁执笔。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改为秦腔本。唱做并重戏。1953年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首演。导演王小民,音乐设计王依群,舞美蔡鹤汀、蔡鹤洲。段菊林、任哲中、阎振俗、阎更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某农村刘彦贵之女刘巧儿,自幼与赵柱订婚。其父贪财悔婚,欺骗巧儿,又将巧儿卖与年迈丑陋的财主王寿昌。后巧儿始知受骗,求助于李婶婶,李向赵家告知巧儿上当经过,赵家前往刘家抢亲,刘彦贵将赵家告于区政府,区裁判员裁决抢亲缺理,巧儿必须另行婚配。群众不服,上诉至马专员,马专员亲往赵家庄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展幵讨论,指出封建婚姻的害处,最后改判刘巧儿和赵柱婚约有效,群众拥护称颂。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段林菊饰《刘巧儿》之刘巧儿、闫振俗饰马专员(戏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