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丑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由于化妆时多在鼻梁之上抹一白豆腐块式的脸谱,故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丑角之“丑”,有人解释以“丑”忌“笨”(丑牛为笨)。丑角无论唱念、表演,都以灵动、敏巧和随机应变取胜。“丑”在宋元南戏中就已有之,元杂剧、明传奇将其称作“中净”,明王骥德《曲律》有“丑”和“小丑”名目。丑扮人物种类繁多,小部分为正邪杂陈,既有奸诈刁恶、慳吝狡黠、迎逢溜须的卑鄙小人,又有性格豁达、语言直率、心地善良的下层平民。丑行注重念、做而不重视唱工,被视为插科打诨的闲角。旧时戏班对专工丑行的演员要求必须具备“八角身子”,即在本行当内兼演数角的多面手。以《玉虎坠》为例,饰演贺其卷的头路丑角,在同出戏的演出中,还必须赶演班头、丑丫鬟、山大王;饰演王腾的二路丑角,同样必须赶演酒保、监禁子、地方、乡约等。按所扮人物性格、身份、年龄的不同,分为老丑、大丑、小丑三类。其在表演上则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老丑 多系诙谐风趣、幽默乐观、性格豁达的年老之人。人物大多是心地善良的好人,往往在幽默中透发着对邪恶的鞭挞和对弱者的同情。因其年老,都要挂白三绺或白五撮子,戴白毡帽,脑后常耷拉一只白小辫;着装依职业而定,如崇公道为解差,外套解差马甲,金松为花子头,着褐色茶衣,土地神为神,除着道袍外,还要系上腰包,旨在便于做“矮子步”表演等。表演上除个别剧目外,一般不着重舞蹈。念白讲究风趣,有些一出场先来一段干板,但总体上则强调其老迈颟顸的性格特点。如秦腔《起解》之崇公道、《鸿鸾禧》之金松、《游西湖》之土地神、《蝴蝶杯》之董威、《法门寺》之刘公道等。大丑 多扮演有身份的人物。其角色大致可分为官丑、文丑、武丑三类。①官丑。多系有一定身份,着丑,挂,戴翅纱帽,穿薄底朝靴,并勾画白鼻梁脸谱。其间文武,面人面人有。文如《三滴血》之晋信书,武官如《回荆州》之蒋勤;正面人物如《棋盘山》之程咬金,反面人物如《斩黄袍》之韩龙等。②文丑。与武丑相对。多扮演文人,包括儒生、谋士、军师、师爷、塾师等各种身份职业。在妆扮上多挂八字、一撮或吊搭,身段动作舞蹈性、节奏感较强,表演上多以哈腰、弯腿、摇头晃脑等动作来突出其文绉绉、酸溜溜的迂阔酸腐之气。儒生如《阎婆杀惜》之张文远、谋士如《群英会》之蒋干、师爷如《玉支玑》之丑师爷、军师如《潞安州》之哈米蚩、塾师如《教学》之何为贵等。③武丑。与文丑相对。多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黙的男性人物。着装上多戴素罗帽,穿素、花两色滚身子,但一般不挂须。表演上以能打能翻、念白清晰干脆、动作洒脱利落为特点。如《偷鸡》之时迁、《挡马》之焦光普、《三岔口》之刘利华、《八蜡庙》之朱光祖、《三盗九龙杯》之杨香武等。小丑 多扮演身世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物。多系身世卑贱、处世低微、从事各种劳动行业尚未成年的平民少年,如酒保、茶房、樵夫、店小二、解差、脚夫、花子、牧童等下层社会平民。如秦腔《四进士》之店小二、《十八扯》之郭槐、《杨三小》之杨三小、《打草鞋》之黑宝、《赵飞搬兵》之赵飞、《顶花砖》之天宝、《八件衣》之仁义、《杀船》之丁郞、《杨门女将》之樵夫、《柜中缘》之淘气、《南天门》之四川赶脚人等均属小丑。人物性格比较爽朗正直,风趣乖巧,心直口快,较大丑更为灵动并充满机趣。在化妆上虽然也勾白鼻梁,但对眉、眼、脸型的造型却以突出泼辣、天真为特点,基本上不歪曲丑化。多着蓝布茶衣,系水裙,戴毡帽,也有光头者,或留一小辫子便于做各种表演。念白多用本白,长于数板、节奏愈急,吐字愈清,并能将各地方言随时提练入戏。对唱功要求较高,声嗓音色要高亮圆润,还要能仿唱各地民歌小调,并熟悉各行名家唱派特点。表演上则不拘一格,可蹿跳蹦纵、翻打扑跌等。依传统习俗,小丑演员须兼演如《拾玉镯》之刘妈、《杀狗》之焦氏之类的彩旦角色,因此旧时许多戏班将彩旦、摇旦也归入小丑一门。扮演恶棍、地痞流氓的则叫作恶丑。 -
302019-09
[ 词条 ]《斩于吉》
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净角唱做戏。含折子戏《斩许贡》《斩于吉》。事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关中、西府、甘肃秦腔班社常演。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汪树存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孙策有称霸江东之心,吴郡太守许贡,修书朝廷,建议召回除之。密书为黄盖截获,告孙,孙立斩许贡。许贡之弟许周,为兄报仇,暗箭伤孙。有僧道于吉,为众人所虔信,孙策恐乱军心,不听其母与大臣劝阻,亦斩之。于吉显魂索命,孙受惊,箭伤复发而亡。 -
302019-09
[ 词条 ]《双灵牌》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抱灵牌》。小生、小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双灵牌》。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和甘肃省图书馆藏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好友高镇、梅仲,同时得官,梅约高镇一同赴任,高之家仆杜智达,慢怠梅仲被逐,怀恨于梅,谋计盗梅“红蝠”宝剑,并以高妻月娘之名留情诗于梅。高镇中计逐出月娘。杜又欲奸民女丁香,以梅剑杀伤其母,丁香持剑告于高衙,高判梅仲死罪,为家人解进替之。高镇升迁赴任,途遇杜智达卖“红蝠”宝剑,方知梅仲、月英被冤,遂抱双灵牌哭往京城求罪。 -
302019-09
[ 词条 ]古城训弟
秦腔传统小戏。别名《跪墀》。红生、净角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元明杂剧有《关云长古城聚义》《关云长义勇辞金》《关云长千里独行》及明传奇《古城记》等。关中、西府、甘肃秦腔班社常演。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十二集中路梆子本《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四集书录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蒲州梆子及中路梆子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汪树存口述秦腔抄录本;山东艺术研究所藏王会春口述山东梆子本;山西忻州戏剧研究所藏北路梆子抄录本;《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莱芜梆子》第五集收录胡庆云口述本。本剧讲述了美羽行至古城,张飞疑共降曹,将二皇嫂迎进城去,拒关羽于城外。秦琪之阳率兵追至,张飞擂鼓助阵,关羽虽人困马乏,仍用拖刀计力斩葬阳。张飞将关迎进古域,跪地请罪,关欲杀之,刘备哭劝,兄弟和好。杨安民(左)饰《古城训弟》之关羽(孟云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于家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道光十年(1830)由宁远县于家庄(今武山县清池峪村)于氏兄弟组建。于家先袓曾系明代进士,任鸿胪寺鸣赞,为当地首富。于氏四兄弟喜好唱戏,从成都购置戏箱一副。组班后,于老大任班长,主工花脸,兼演生、旦、丑行,其演技在当地及兰州等地颇有盛名;其徒傅邦工须生,红极一时。主要剧目有《花田错》《蛟龙驹》《宁武关》《下南唐》《出五关》等。于老大死后,傅邦继领戏班。主要演员有旦角张麻子、须生王保同、净角潘进喜等。经常演出于县城、洛门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该班在高楼大大沟演出,山洪突发,将其戏箱、道具冲毁殆尽,被迫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义兴班
义兴班亦称田家班、成顺班。陕西秦腔班社,是西府历史最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宝鸡虢镇西堡田家创办。至光绪年间,箱主田德成与同期三大班华庆班、永顺班、聚顺班相互竞争,大量投资,聘请名伶,一时名声大振,跃居西府秦腔四大班行列。光绪初年,曾与三大班、二十四小班集资在凤翔县城修建庄王庙一座。主要领班为李仓(工旦,李嘉宝之祖父)。主要演员有:欧林林,小名根娃,工净;兰州娃、王缠虎、夏娃,工旦;李冬冬,工丑;梁络儿、张太,工生;还有名噪陕、甘两省的名旦碎鸡娃等。所演剧目有《下河东》《蜜蜂计》《串龙珠》《打淮安》《白帝城》《进妲己》《春秋配》《乾坤带》《太和城》《草坡面理》《黄河阵》《文王回西岐》《大郑宫》《游地狱》《十王庙》《蛟龙驹》《绝龙岭》《七星剑》《炮烙柱》《出汤邑》《灭方腊》《甘露寺》《豫让剁袍》《郑元和》等,还独创出展示表演绝技的《跑马》《打秋》《骑骆驼》等剧。1952年并人眉县群众剧团。 -
302019-09
[ 词条 ]侯安秦
侯安秦(1936~)导演。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陕安河戏剧校学,初习须生,继学花脸,后改习武生。后进人光武剧团。1949年加入第一野战军三军文工团二队。1952年改编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1981年进入甘肃省导演训练班学习。演出大小剧目100多个,擅演剧目有《晏飞盗宝》《大闹天宫》《盗扇》《挡马》《打店》《狮子楼》等。任专职导演以来,先后排导《桃李梅》《徐九经升官》《狱卒平冤》《三打陶三春》《三调芭蕉扇》《梅鹿镜》《神婆现形记》等30余出,并参加《西域情》的排导工作。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王玉堂
王玉堂(1882~1954)秦腔旦角演员。工小旦、武旦,兼演老旦。陕西宝鸡人。艺名香苓。出身于秦腔世家,幼年随父跟班学艺。清光绪末年,自组香苳班,常在凤翔、宝鸡一带演出。1914年,又往甘肃徽县晋升社领班多年,后回宝鸡,在安正班、鸣盛社、新民社搭班演出。他嗓音脆亮,表演细腻,尤长于踩跷,在西府一带颇具影响。如饰《马芳困城》九夫人之跷功表演,确有独到之处。当地群众以“贾村出了个香苓,三年高粱没红”谚语予以褒扬。常演剧目有《春秋配》《火焰驹》《花田错》等数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