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诗白
秦腔念白的一种。即戏曲中合謝甲韵对仗的诗句。多在角色首次登场或将要下场时念出。表现形式有“上场引”“坐场待”“下场对”“八句骈”“蛇雀燕”“板歌子”“道歌子”“扑灯蛾”“道贯古今”等多种。既有五言、七言上下为联句者,也有同长短句体相兼者,戏谚所谓“二句引,四句诗,八句骈,外带蛇雀燕”即指此。诗白可独白,亦可对白,还可一问一答,常有击乐垫打或文场衬托伴奏。上场引亦称“引子”。秦腔表演术语,诗白的一种。指人物首次登场念出的两句诗,大都旨在点示戏剧题旨、开宗明义,借以抒发其戏剧情绪或表明各自对事件所持态度等。字数不等,四言者如《拾玉镯》孙玉娇所念:“闷闷悠悠,无了无休”;五言者如《三滴血》周仁瑞所念:“有子承宗祧,无妻育婴孩”;七言者如《回荆州》乔玄所念:“但愿孙刘结婚配,江南万代不生尘”。若两个人物同时登场,也可以对白形式念出,如《游龟山》田云山念“蠢子不孝闯祸端”,田夫人接念“每日叫人操心间”。坐场诗只亦称“坐诗”。秦腔诗白之一。指人物首次登场坐定后所念的诗句。多系人物有感而发,也依其行当、身份与个性的不同,间以小铜器或大铜器击乐垫打。多为七言四句,常在“上场引”之后转身坐定念出。如秦腔《拷红》老夫人所念:“暮去朝来似流水,人生光阴有几秋;日月不老人自老,不觉白了少年头”。下场对亦称“下场诗”。秦腔诗白之一。指人物临下场前所念的诗白。依其人物行当、身份、个性的不同,分句处常间以大、小铜器击乐垫打。多为七言二句或四句。诗前通常冠以“正是”二字。如秦腔《打銮驾》包拯下场时所念:“正是:休怪本相把祸闯,有理不怕见君王。”若系数人同时下场,也可处理成各念一句的形式以各表情怀。如秦腔《小姑贤》一剧的下场诗,嫂嫂念“正是:妹妹称得女中贤”,英英念“劝母爱嫂理当然”,哥哥念“从此婆媳两和好”,姚氏念“家庭和睦度残年”。八句駢秦腔诗白之一。戏中多用于戏剧情绪异常激动的武将人物。一般为8句,可能由唐代说唱艺术“押座文”中的“骈文”衍绎而来,故名。秦腔《辕门射戟》吕布赞马时即有表演:“两耳赛桃花,浑身胭脂抹,四蹄生炮火,浑身无杂毛。前胸两朵花,后臀花两朵,好个胭脂驹,爱煞吕布也。”蛇雀燕秦腔诗白的一种。即在每句七字体诗白之后,缀以二字,点示寓意。多用于丑角人物,而且通常以一人领诗,众人相和的形式进行表演,故能造成红火热烈的戏剧气氛。如“头戴一顶花花巾,薪新;珠宝绫罗镀银金,合身;三年读书百家姓,懂得深;见了家父叫严尊,老大人。”此种诗白目前已不常见到。板歌子亦称“板壳子”“说壳子”。秦腔诗白的一种。形式与曲艺中的“快板”相同。丑角人物上场后多有此表演,并配以鼓板、牙子、梆子轻轻击节相随。秦腔《抬黄金》《捉鹌鹑》等戏中均有表演。道歌子秦腔诗白的一种。系剧中僧人、道仙角色专用,故名。为四一四一七言诗句,最后三字加以重复。如:并配以板、牙、梆等击乐,形成间奏。旧时,在农村每建起新戏台,都要“打台”驱邪,最后表演四大天官奉旨下凡,祝贺新台落成为内容的《天官赐福》等剧目,其中便有此表演。扑灯蛾秦腔诗白的一种。系整齐的七言句体,两句一联。表演时,前奏、间奏击以铜器,鼓板、小钹压低伴以说诗(扑峨闪翅之意)。戏中,多用于探子向主帅报告军情之时,并常套入翻筋斗等身段表演。如秦腔《梭罗链》军探所念:道贯古今秦腔诗白的一种。颇似于“顶针诗”。表现为上句最末一字必须作为下句开头一字来进行作诗造句。而且以一问一答方式进行表演。问者仅问上句尾字,答者则以此字接声联句。如秦腔丑角戏《考文》,老师问:“我先说个‘道’”,举子答:“道贯古今。”问:“今?”答:“金钱落地。”问:“地?”答:“地下无媒婚不成……”允许取用谐音联句,但全段最后一字,则要求落在全段开头所问一字之上。如该剧此段最后一句为“此乃些许大道”,即落在开头的“道”字而止。 -
82019-10
[ 词条 ]西安市五一剧团
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初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二队,1953年由兰州调至西安,归属陕西省军区,更名陕西军区五一剧团。1969年交西安市管辖后,易名西安市秦腔三团,1982年改名西安市五一剧团。王志学、刘斌等先后任团长,吴君尚、张茂亭等任导演,施葆璋、胡文龙等为编剧,颜春苓、张小楼等任教练,王瑞檀为音乐设计。主要演员有李爱琴、刘化鹏、刘培兰、陈西秦、惠醒秦、李买刚、贺美丽、马桂英、李淑贤等。除演传统戏外,也上演不少现代剧目。常演的剧目有《戚继光斩子》《忠王李秀成》《周仁回府》《红楼梦》《玉蝉泪》《小包公》《生死牌》等。其中《忠王李秀成》《白蛇传》《进军路上》曾获奖。先后招收学员四期,培养出一批新秀,并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出《玉蝉泪》剧照 -
82019-10
[ 词条 ]黎廷刚
黎廷刚(1936~)戏曲剧作家、编剧。广东顺德县人。I960年大学毕业。1964年起,先后在平凉地区文工团、秦剧团任编剧,平凉地区群众艺术馆任创作组组长,平凉地区文化局任创作研究室主任,平凉地区文联任秘书长。与人合作写有独幕话剧《毕业新歌》《应受尊敬的人》《杏子黄了》《暖泉》《新来的部长》和秦腔《钟馗择婿》。其中《应受尊敬的人》《杏子黄了》《暖泉》《新来的部长》和《钟馗择婿》,均获省级奖。此外,还与人合著中篇小说《崆峒道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 -
82019-10
[ 词条 ]坐台戏
亦称“坐场生”“看场生”“挨骂戏”“不倒台的戏”等。秦腔演出习俗。“会戏”午场和夜场演出之前,由一生扮角色坐在台上慢念慢唱,故意拖延开戏时间。首先由拉前场的吹响“马号”,招呼演员上台化妆;接着乐队武场打一番“开场锣鼓”,谓之“吵场”;再引出坐场生出场坐台。坐场生可扮小生,亦可扮作须生。戴乌纱,穿红官衣,蹬朝靴。至台口先说两句对子,返身坐于台中,念四句诗,然后是大段表白,再[叫板]起[慢板]转[二六板],内容无非是前三皇后五帝之类的水词。演唱中间后台若喊“踏上鞋”,即是还未化妆好的暗语,坐场生还得放慢节奏,继续胡编乱诌。若喊“勾上鞋”,就是告诉坐场生后台一切就绪,要他放快节奏或少唱几句下场。“坐台戏”有时要唱一两个小时,是最能招惹观众叫骂的一种演出,但坐台演员可多拿五厘份子。此俗已废除。 -
82019-10
[ 词条 ]蔡立人
蔡立人(1936~)秦腔剧作家、编剧。四川阆中县人。1951年参军后曾担任部队文艺指导、宣传干事、理论教员和报社文艺编辑等。1960年开始剧本创作,作品有秦腔现代戏《进军路上》(与人合作),大型历史秦剧《三曹父子》,移植整理的大型秦剧有《朱元璋斩婿》《汉宫秋月》等、话剧《众志成城》、电视剧《未被处决的新娘》,还与他人合作改编电视戏曲片《周仁献嫂》等。另有戏剧评论、报告文学和诗歌等作品行世。 -
82019-10
[ 词条 ]《天山雪传奇校注》
甘肃古代戏剧作品研究。清马羲瑞撰,周琪校注。2011年10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注本是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的甘肃戏曲文献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校注者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海内孤本清《天山雪》传奇为底本,参考清《明季甘州成仁录》、清乾隆《甘州府志》等10多种珍贵历史文献整理、校注、研究的成果。全书25万字,分为整理校注、学术研究两部分。书前有张克复、王正强所写“序”两篇,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杨文颖
杨文颖(1933~ )秦腔剧作家、导演、评论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理论组成员等。创作有秦腔《灯笼红》《苦水甘泉》《风雨洞房》《深宫梦幻》《含风殿》等,以及话剧、歌剧、眉户剧剧本10余种。导演秦腔《苦水甘泉》《风雨洞房》以及话剧、歌剧、道情剧1〇余出。常有戏曲评论发表于省内外报刊,并有专著《秦腔清谈》出版行世。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戏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罗顺天、南璐、李季、刘纯、刘哲编著。2011 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秦腔戏班的发展历程、秦腔戏班的管理 与演出、西北五省区主要班社,文后附业余班社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