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西安城隍庙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路北城隍庙内。据《长安县志?卷十六》载:“城隍庙在县治西,前明建……雍正初毁于火。总督年羹尧改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建乐舞楼,后多经修葺”。戏楼坐南向北,为重檐歇山前带歇山卷棚式屋顶,五架梁木架结构。屋面为五脊六兽,琉璃筒瓦覆盖,东、南、西三面回廊环绕。楼高15米。台基高2.45米,面宽11.2米,后宽13.2米,进深13.2米。总面积168.6平方米。整个舞台平面宽敞,前檐栏枋上施列拱九朵,正中施五踩斗拱,角柱施转角五踩斗拱,额板雕五龙腾云,明间檐、前檐、后檐、廊檐分别雕饰“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及龙首、凤头、雕饰花板等。该庙每年四月初八和八月中秋举办庙会,会期三天,其间举行酬神唱戏。 -
82019-10
[ 词条 ]关帝庙戏楼
修建于关帝庙的戏楼,有关帝庙的地方几乎都有修建。①庄浪县关帝庙戏楼。甘肃古戏楼。位于庄浪县城中心街上。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砖木结构,总高6.7米,宽5米,深5.7米,左右副台各宽2米,台后分成三间,各宽3米,台面板条铺成,四角四柱支撑,另四柱隔成前后台开间。系顶枋架结构,楸、檀、马台板下空可过行人。后墙挖出上下场门,台后有化妆室,坐南朝北,与正殿相对。戏台左、右、后环墙,檐顶斗拱卧角。椽纵横交错,中间主体为“五檩四椽”式,楼顶绿色琉璃瓦,四周呈放射状,雕饰屋脊,两头鸱吻兽头。楼下中间大门直通关帝大殿,左右为泥塑红、白大马各一匹。横梁有题记,上书:“大清康熙七年岁次戊申孟夏毂旦敕授文林郎庄浪县金壹佰两重建缘首邑民蒙习漾”。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始日,当地民众请戏班在此演出。②嘉峪关市关帝庙戏楼。甘肃古戏楼。位于嘉峪关朝宗门对面南闸门内。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台梁墨笔题记:“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五关中曹良臣左哨把总秦兴成右哨把总黄达义经制额外委土遮(庶)军民重建。”坐南向北,台口高3米,宽8.8米,深9.5米,台基高2.5米,总高8.5米,建筑面积114平方米。三间四格,进深两间,青石台基。前台为歇山顶式,后台为硬山顶式。屋顶起脊瓦兽,琉璃盖瓦,前后台以木制隔扇相隔,前台两侧有砖砌八字形屏风,上书对联:“悲欢禽合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正台竖立两根红漆明柱,上悬木刻对联,左为:”时雨助王师宜取万里昆仑争迎马迹”;右为:“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关帝庙系道教庙,此戏楼也具道观风格。1958、1979年两次维修,风格依旧。 -
82019-10
[ 词条 ]动作铜器
亦称“动作锣鼓”。配合演员舞台动作和武打表演的锣鼓经。秦腔舞台上各种人物的表演,无论身段、台步等,都有很强的节奏美和舞蹈美,而且须在锣鼓的配合下,借锣鼓音响使其节奏更加鲜明突出,情绪的表现更为强烈夸张。秦腔拥有的动作铜器谱式相当丰富,仅马凌元辑入《秦腔打击乐》的谱式就有210首(套),各个谱式随着节奏、音响、乐器配置而有别,生出各自不同的情绪和表现专长。动作铜器的性质与作用,大致可分为上下场铜器、身段铜器和武战铜器。其中上下场铜器是配合着不同人物的台步,以及上下场时各自所持的不同情绪等,配以不同的节奏音响,有[出场锣锣][下场锣锣][一串铃小打][傲锤][大列锤傳。身段铜器为配合走路、圆场、探物、上下楼、走边、惊愕等表演,有[拥锤[[慢磨][望门][垛头子][钩锤子]等。武战铜器节奏激紧,音响炽烈,并形成“套数”,配合双方的对打表演,营造出战斗气氛,有[紧急风[[乱砸[[马腿][串子]等。一串铃动作铜器的一种。主要配合人物上下场合,进出门台步表演和思考问题等情节。由于人物身份、年龄、性别和当时情绪等不同,乐器配置、击奏的点子以及名称上便有了各种变化。用小铜器奏出的称[小一串铃],一般节奏平稳,音响淡雅,多用于丫鬟、小旦上下场,秦腔《三击掌》的丫鬟、王宝钏出场即用此。用大铜器奏出的称[大一串铃],其音响苍劲,节奏沉稳,配合文臣武将、家院侍从在平静状态下的上下场、进出门等台步表演,秦腔《白玉楼?观画》家院上场时即用此。若以右楗轻击干鼓、小京锣连连独响,则称[京一串铃],音响轻快而显活泼,多配合花小旦、武旦及丫鬟、酒保之类人物上下场。秦腔《拷红》一剧,红娘听见老夫人呼唤,在内应一声“来啦!”之后,即踩花步用此一串铃锣经送上。另还有[一串铃小打],虽以小铜器奏出,因其节奏强弱分明,加上铰子、手锣常以捂音击奏,气氛略显动荡不安,戏中便多配合旦角哀告求情或心事重重、须生踱步思考等表演场面,秦腔《斩秦英》银屏公主执酒欲向詹妃求情时,即用此锣经渲染其内心的矛盾与羞涩。一锤动作铜器的一种。以铜器一击而名。因鼓板起法不同,分为[亮相一锤][[冷锤][压锤][一锤小锣][擂锤带一锤]等多种,多由[擂锤]带起。用途很广,捜衙、闯宫、抖威风、提袍甩袖均有用,尤以配合亮相最为普遍。两锤动作铜器的一种。以铜器两击而名。有[慢两锤][紧两锤][小两锤][两锤亮相:之别,分别配合各种人物说诗、念白、唢呐曲牌“点将”及[尖板]演唱之中。通常和[菜碟子]结合使用。三锤动作铜器的一种。以铜器三击而名。大铜器击奏者称[大三锤],表现观山、看信、思索等场面时常用。小铜器击奏者称[小三锤],突出念白语势、强调手势动作等常用。配合人物三上步表演者称[踏三锤],秦腔《打镇台》王震言毕“大人上得堂了”之后,李庆若三逼王震的上三步即是。 -
82019-10
[ 词条 ]《艺苑英华》
陕西省戏曲演员集锦。孟昭勋、武原、王治国、范德元编撰。1987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印刷精致。通过照片与文字介绍了近10年来活跃在陕西舞台上的48位优秀演员。其中秦腔演员有马友仙、马蓝鱼、王玉琴、王辅生、尹良俗、员安民、贵宗汉、闯更平、阁振俗、刘其慧、刘毓中、任哲中、乔新贤、宋上华、余巧云、李夕岚、李爱琴、肖玉玲、肖若兰、陈妙华、孟遏云、杨金凤、张咏华、张彩香、张新华、段林菊、高登云、郝彩凤、曹海裳、郭明霞、崔惠芳、温喜爱、焦晓春、樊新民34人。剧照187幅,每人有一篇小传。 -
82019-10
[ 词条 ]武都市隍庙街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武都市隍庙街。明隆庆年间与城同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州陈勋重修。正殿外面为八卦挑阁銃戏楼,楼檐悬有“立见报施”红底黑字匾额一面,系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经过阶州(武都古称)时为戏楼所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都军区文工团为庆祝武都解放,在此演过秦腔《鱼腹山》,1955年后拆除。 -
82019-10
[ 词条 ]《擅行传》
《擅行传》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净唱做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项羽从始皇墓中盗得财宝无数,火烧阿房宫,大封诸王,并欲迁义帝于湖州。张良为动项羽迁都之心,教唱民歌以激思乡之情。韩信弃楚往投刘邦。项羽闻之,派大将英布追杀。韩信杀散关守将夺关而逃,途中又杀指路樵夫,后得辛奇相助,遂抵褒中刘邦营下。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名伶之声》
秦腔曲谱集。马应丛记录整理。1986年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编印。共两集。第一集为小生、须生与小旦唱腔三部分,其中“小生唱腔”中收有任哲中、苏育民、李爱琴、张新华、牛利民、靖正恭、杨令俗、王藏华、刘茹慧演唱的唱段17段,“须生唱腔”中收录刘毓中、刘易平、袁克勤、闯更平、康正绪、李爱琴、乔新贤、负宗汉、景乐民、负安民、王君秋、杨天易、焦晓春、孔新成、陈仁义演唱的秦腔唱段20段,“小旦唱腔”中收肖若兰、苏蕊娥、马友仙、余巧民、马蓝鱼、肖玉玲、屈效梅、宋上华、熊月玲、王晓玲、霍惠君、曹海裳、张彩玲、查俊卿、韩坤义、左红、郝宝册、杜秀霞、杨新莲演唱的秦腔唱段26段。第二集包括正旦、老旦、花脸、丑角及现代戏男女声唱腔六个部分,其中“正旦唱腔”收李正敏、郭明霞、肖若兰、刘棣华、余巧云、郝彩凤、王玉琴、张咏华、王麦兰、杨凤兰、屈效梅、李淑贤演唱的秦腔唱段20段,“老旦唱腔”收李正华、王玉琴、阎冬贤演唱的唱段四段,“花脸唱腔”收田德年、周辅国、张建民、陈振义、刘茂森、李可易、卫保善、李买刚、米新洪演唱的唱段10段,“丑角唱腔”中收有樊新民、阁振俗、王辅生、李兴,王定秦演唱的唱段五段,“现代戏男声唱腔”中有郭葆华、尹良俗、任哲中演唱的唱段三段,“现代剧女声唱腔”中有肖若兰、宁秀荣、李夕岚、郝彩凤、崔惠芳、王麦兰演唱的唱段七段。书后还有乐谱符号、锣鼓字谱说明等。 -
82019-10
[ 词条 ]文场乐器
秦腔文场乐器分弦、弹、管三组。弦乐组有二弦、板胡、京胡、二胡、低胡子(俗称“闷胡子”)等;弹乐组有月琴、三弦、琵琶等;管乐组有竹笛、唢呐、笙、管子等。二股弦 亦称“二弦子”。早期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胡琴的一种,长约52毫米。琴杆较二胡短,乌木制成;琴筒为桐木或杉木制,形似圆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装底托;琴弓由两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张马尾;两轴、两弦,弦用牛筋做成。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均带铁皮指套。音响尖锐。弦制五度,内6外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主奏位置逐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板胡 亦称“胡胡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早起秦腔文场共用两把:一把称“出弦”(反调),弦内定1外5;一把称“正弦”(正调),弦定内5外2,也有人称“正调”为“梅花调”。除伴奏唱腔并演奏弦乐曲牌外,还常与二弦拉“对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渐取代二弦跃升为领衔乐器后,有“文场一把手”之誉。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秦腔所用为中音板胡。板胡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无音窗(俗称“贯钱”);琴皮为薄铜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且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目前多系金属弦;琴弓长且粗,弓毛系马尾,多而紧硬,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有弦轴两轸以及琴码。音响高亢、嘹亮、雄劲。成为主奏乐器后,在指法、弓法、形制上做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等。戏中,除带动文场全乐进入演奏外,并承担为演员包腔、垫空等任务。月琴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古时称阮为月琴,今之月琴由阮演变而成。形似阮,但琴颈较短。音箱为木质,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扁平。琴面琴背均为桐木板制,琴颈与面板设8个品位,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用拨子拨奏而发音。该乐器在清中叶时就已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尤其在西秦腔中必不可少。清乾隆时吴长员《燕兰小谱》中就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记载。清乾隆李调元《剧话》亦言:“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其音响清脆柔和,清末民初常用于演奏曲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大部分秦腔班社已不使用。1949年后又出现在较大型的秦腔文场乐队中。京胡 亦称“胡琴”,又称“笛琴”。秦腔早起文场拉弦乐器之一。清乾隆时早期秦腔系“伯乱同台”的声腔体制,时人故称其为“昆梆”。后又经常穿插串演京剧、二黄、或专门伴唱昆曲、二黄干唱牌子等,故被吸收为早期秦腔文场中。民国初期西安易俗社使用京胡最早,并与板胡同时辅佐二弦,后又辅助板胡。秦腔所用京胡与今日之京剧京胡无异,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杆、琴筒以竹制,琴杆置两轸,琴筒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蛇皮。张弦两根,弦制五度,内5外2。演奏时使琴弓马尾擦弦发音。音响刚劲、嘹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逐渐弃置不用。二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琴筒木制,直径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杆木制,上装弦轴二轸,上轴缚内弦,下轴缚外弦,按五度关系定弦,内5外2;琴弓细竹做成,上缚马尾,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音响柔和、清亮、饱满。在文场乐队中,除担任伴奏外,有时以领奏部分旋律片段。高胡 亦称“琴胡”“琴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高音类乐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取代了京胡成为辅助板胡的特色乐器。六十年代又被二胡取代,七十年代后期传统戏恢复上演后,再度复出启用,但琴弦由丝弦改为金属弦。弦张两根,弦制五度,内弦5,外弦2。音响明朗清彻、华美飘逸,能使板胡音色稍显柔和,故为板胡包音乐器,有“文场二把手”之称。其形制、构造、弓法、指法、把位等,均与二胡相同。中胡 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中音类乐器。形制、构造与二胡同,只是略大。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1外5。音响广阔、饱满、深沉。低胡 亦称“闷胡子”。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形制、构造与二胡同,比二胡大。琴筒为圆形,蒙以马皮或羊皮,弦用特制牛筋弦,弓擦两弦而发音。其音域较中胡低一个八度,音响低沉闷厚,定弦为内5外2。属传统文场的低音乐器。演奏不走把、不换把位,旋律简单稀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渐被大提琴取代。琵琶 初名“批把”“弦鼗”。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批把”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代又根据鼗(tdo)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故称“弦鼗”。至汉定型为4弦12品位,方称“琵琶”。后又不断改进成型。现代琵琶又有了很大发展,改为尼龙缠钢丝弦,品位增至23~25个,可奏12个半音,琵琶转12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音响清脆明亮。1949年后被秦腔吸收为伴奏乐器,并已成为其文场的主要拨弦乐器之一。外弦定缠、老、中、子四弦的空弦音分别定3、7、6、3。三弦 亦称“弦子”“三弦子”。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前身可能是秦代之“弦鼗”,元代始有“弦子”之名。音箱为木质,扁平近椭圆状,两面蒙蟒皮,俗称“弦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弦三根,上设三驗,右二左一;琴长约100厘米,以指甲或“拨子”拨弄发声。有大、中、小之分,大三弦又称“书弦”“大鼓三弦”“京弦”。秦腔所用为中号三弦。音响浑厚而响亮,富有穿透性。缠、老、子三弦空弦音分别定1、5、1。扬琴亦称“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据传其前身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带流行的一种古击弦乐器,约在明清时期传入广东沿海,后又渐次传入内地。1949年后被秦腔文场所吸收,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楗”“琴览”)敲击琴弦发音。传统扬琴有两排马八挡式、两排马十挡式、两排马十二挡式等多种规格。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首、衬首、顿首等技巧。其首响低沉、雄厚饱满,中音区纯净悠扬,高音区清脆嘹亮,并有余音,故能管、弦、弹三种音色给予中和。阮 秦腔文场,拨弦乐器之一。为东汉人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圆形音箱、直柄,12品位,4弦。唐武则天时发展为13品位,称为阮咸。明末清初成为秦腔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清陆次云《圆圆传》在记述李自成入京命唱西调时,便有“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拍”的记载。后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用。经改革,今品位增加到24个,并扩大了音量。有大、中、小三种,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其音响圆润丰厚,颇具特色。笛 俗称“笛子”“横笛”。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古时称竹制直吹的洞箫为“竹篪”(笛),现今的笛则由古时称之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历代所流传的笛子种类很多,如竹笛、铁笛、玉笛、芦笛等,后三种均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两个定音孔(起调音作用)和两个放音孔。其形制大小不一,秦腔最常用者有“梆笛”(俗称“腔笛”)、“曲笛”(俗称“昆笛”)和“笨笛”三种。秦腔过去多用曲笛(即梅花笛),而今多用梆笛,并作为文场定调乐器。梆笛体小,音色清脆;曲笛体大,音色醇厚。但早期秦腔因其属于“昆也而梆”的声腔体制,故当伴奏昆腔时多用昆笛,定bB调(筒音=2),并兼其他乐器定音;梆笛和笨笛则主要用于演奏笙管曲牌和弦乐曲牌,定F调(筒音=2)。笙 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曲牌演奏。起源甚早,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就已成为乐场的重要乐器之一。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有竹管14根和竹簧片,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南北朝至隋唐时,有19簧、17簧、13簧等数种,并将笙斗改为木制。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及说唱伴奏中。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亦各不相同,普遍流行的是13簧和14簧笙。明代甘肃西秦腔伴奏无它,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中有“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的记述。清代才进人秦腔文场行列,特别在陕西东路秦腔中,不仅成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设有专用笙管演奏的曲牌。现代常用的笙,笙管(又称笙笛)竹制、排成马蹄形,装在铜制圆形笙斗上,左面密排,右留缺口,右手食指插入;簧片铜制,演奏时多吹奏三或四个音组成和音。现秦腔文场常用的笙有腔莖、列莖和翁莖。①腔笙。即伴奏唱腔的笙,定本调即G调。②列笙。即中音笙,较腔笙略大,定凡调即下属调D调。③翁笙。即低音笙,又较列笙略大。皆属14孔笙。管 亦称“头管”或“笳管”。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前身为隋、唐的簟篥,清末成为陕西秦腔曲牌的主要演奏乐器。管为木制,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哨子,哨子有大有小,吹奏时常以更换哨子的方法调节音高。管有大、中、小三种,大的长约33厘米,中的长约24.5厘米,小的长约18厘米;大管比小管约低4度。音色高亢。多为bB调管,即筒音l=bB。现极少使用。唢呐 亦称“喇叭’。秦腔文场吹管乐器之一。有大小两种形制,大的称唢呐,小的称为海笛。本属古代军乐,自明正德六年(1506)以来在国内普遍使用。其形制为在椎形木管上开8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華制芦哨,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发音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以控制气息吹奏出优美的箫音。除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外,也用于独奏、合奏,尤其多用在民间婚丧喜庆节曰的吹打乐队和锣鼓乐队中。秦腔乐队中,取用的是关中民间唢呐,多为两支,一般单独吹奏专门备的唢呐曲牌,不参与文场伴奏。其音高是固定的,但可通过改变指法,做正调(筒音1=F)、凡调(筒音1=bB)等变调;唢呐音色高亮尖细,秦腔多用G调海笛,筒音作5,常用于滑稽或喜庆场面。牛角鳖 亦称“牛角”。秦腔吹奏乐器之一。水牛角制。其历史久远,与原始狩猎、巫觋、军事等活动有关。秦腔中多在番王起兵、坐帐时吹奏。马号 亦称“大号”“长号”“三节号”“喇叭”。秦腔吹管乐器之一。形制细而长,约105厘米,铜质,无音孔,凭吹奏者气力控制音的高低强弱。不参与文场伴奏行列但归文场乐器。后改由“捡场”掌奏,用在锣鼓开场和战争场面,并模拟戏中战马嘶鸣等声音;演唱[喝场]时也用于渲染气氛;戏终散场时吹奏,今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