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延环》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田舍编剧。宁夏固原地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北宋时,杨家府杨四郎延环,失落辽邦,招为驸马。延环力主辽宋和好,民族团结。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八十年(1912~1992)》
苏育生主编。1992年6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编。上编收文3篇,分别介绍了易俗社1912-1949年的情况;下编收文4篇,简要评介了易俗社1949~1992年的情况。分别介绍了易俗社80年间剧作家的创作、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艺术风格及其成就,以及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82019-10
[ 词条 ]《落魂镖》
《落魂镖》甘肃秦腔独有剧目。秦腔传统本戏。老丑、正旦、丑旦唱做并重。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七年存抄本。本剧讲述的是汉高袓时,朱天成之兄天礼娶妻刁氏,不贤,弟天信性敦厚,在学攻读。天成出外行商,刁氏假言天成死,逼其妻李氏改嫁,李不从。习氏逼天信辍学务农。叔父朱清闻讯,将天礼夫妇饱打一顿。后,全家逃避兵祸,途中天礼夫妇竟将李氏、天信骗卖。番邦造反,其公主使落魂镖大败汉军。天成被掳,招赘驸马。天信幸得中武魁,奉旨阵前兄弟相认,天成归顺,全家团圆。刁氏被雷殛死。 -
82019-10
[ 词条 ]灵台县庄底庙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底庄村。始建于唐代,清同治七年(1868)毁于兵燹,同治十年重建,取名“彭乃关”。建成后院内有一明槐死而复活。占地57平方米,台口高5米、宽7米,台基高2米,总高9米。舞台两厢书画很多,有四大贤人戏画、四季花卉博古画等,还有中台镇曹化兰书写的“宝赛楼”牌匾。农历四月十二日为庙会,在此唱戏酬神。 -
82019-10
[ 词条 ]《大郑宫》
《大郑宫》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甘泉宫》《秦始皇捜宫》《大黄逼宫》等。小生、旦、二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黄逼宫》。事出《史记?秦始皇本记吕不韦列传》《东周列国志》第104回。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南省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三集收录冯焕卿口述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山东梆子剧目索引》有存目,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七集收录胡太祥口述河北梆子油印本,山西省忻州文化局藏,北路梆子抄录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上党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秦始皇之母庄襄后,与膠毐私通,于大郑宫私生二子。欲谋王位。始皇闻之,捜宫将二子摔死,杀膠毐,囚母于棫阳宫中。 -
82019-10
[ 词条 ]《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芦花记》《打芦花》《孝子花》等。须生、小生、正旦唱工戏。含折子戏《鞭打芦花》。事见汉刘向《说苑》,宋元戏文《闵子骞单衣记》、明沈璟《十孝记衣芦御》,汪湛溪《孝义记》,无名氏《芦花记》传奇,清唐英《古柏堂传奇芦花絮》等。现存多种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清代木刻秦腔本;甘肃省图书馆藏丁希贵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刊张金榜整理蒲州梆子本。《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集东路梆子》第九集收录房源成口述本,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编《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四集收录刘和山口述本,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藏张袓玉口述山东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闵子骞驱车随父外出,因寒栗执鞭落地,父怒而以鞭打而责之,衣破飞出芦花;父疑,剥开其弟所穿棉衣,内为上等棉絮。其父乃知其继母所为,怒写休书,子骞跪求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继母为言所感动,倍加疼爱子骞,全家终归和好。 -
82019-10
[ 词条 ]柳青娘
亦称[柳生芽]。原属北曲[中吕宫],有词,为昆曲《芭蕉扇》铁扇公主与孙悟空交战时所唱。秦腔曲牌由北曲变化而来。弦索曲牌、唢呐曲牌均有,曲调大同,而且仅苦音无欢音,名冠秦腔大伤大悲哀乐之首。弦索曲牌[柳青娘]用于灵堂祭奠、哀悼亡者的剧目,作为灵堂哀乐以渲染悲伤气氛,如秦腔《祭灵》《杨门女将》《双罗衫》《武松杀嫂》《大劈棺》《三打洞》等。有些剧目还直接改用两只唢呐或笙管吹奏,改碰铃击节为铰子击节,还加用云锣、吊钗等,只是在祭毕亡灵之后,加奏一个唢呐吹奏的专用[柳青娘尾巴],使悲壮之情更加浓烈,以配合哭丧气氛。唢呐曲牌[柳青娘]调式上还有细别,如[正调柳青娘](相当于今之F调)、[凡调柳青娘](相当于今之降C调。)、[梅调柳青娘](亦称“上字调”“梅花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和[小工调柳青娘](亦称“平调”,相当于今之D调)等,唢呐的调门不同,乐曲的情绪也就不同。其中[正调柳青娘]和[小工调柳青娘],依表演需要,可多遍反复曲牌的“前半段”,直至最后再奏出“后半段”而结束演奏,艺人称此为“含头”。 -
82019-10
[ 词条 ]刘全禄
刘全禄(1902?1979)演员。工二花脸及红生。陕西西安市人。早年入陕西榛茶社学艺。后到兰州维新社、新兴社、振兴社、众英社、文化社搭班演出,又去临夏、武威、玉门。1949年后,参加玉门油矿秦剧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调入甘肃省秦剧团。擅演剧目有《淤泥河》《胡奎卖人头》《打瓜园》《侯上官折梅》,尤其以演《五典坡》之魏虎享誉,并赢得“活魏虎”之称。红生关公戏如《屯土山》《斩颜良》《出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等在陕、甘均有影响。曾为甘肃省人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