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又称戏台。前身是宫廷歌榭、舞榭及被称作“锦筵”“舞筵”等专供皇室达官显贵观赏优伶表演的娱乐性建筑。广大农村各种演艺活动,都是艺人就地敷衍作场...
-
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火彩以松香为原料,研成粉末,通过道具进行各种造型。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
-
三衣箱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秦腔戏曲角色杂衣、靴鞋及各种兽形的专门衣箱。有水衣、青袍、丑衣(早期秦腔丑衣与今日不同,是左蓝右白的对襟袄)等,故又称...
-
念白念白亦称“道白”“白口”等。秦腔“四功”表现之一。虽属语言范畴,却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在关中语言基础上,经过音乐化加工、提炼而形成的...
-
曲牌曲牌俗称“牌子”或“牌子曲”。起源甚早,先秦时代的“郑声”“秦声”“赵声”及汉魏乐府的“相和三调”等,都是它的先声。隋唐时期,燕乐新声滥流,...
-
慢板秦腔板式唱腔之一。一板三眼的板式,四四拍子。节奏沉稳、腔速徐缓,字少腔繁,优美抒情。当舞台上演唱这类板式唱调时,就意味着剧情已进入一个抒情的...
-
韩绾青(1884-1957)秦腔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陕西西安市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凤翙)秘书。1916...
-
四大班长在庆阳已故秦腔演员中,成就最大、声誉最高者为杨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国栋四人,广大观众尊称他们为庆阳“四大班长”,又称为“梨园四杰”。“四...
-
孟志杰孟志杰(1903~1968)秦腔教练、导演。陕西西安市人。幼入易俗社学艺,工净行,以架子花脸见长。1927年与种毓华等人在汉中创建易俗分社(...
-
《柳林会》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安安送米》。正旦、须生、娃娃生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安安送米》。事出《后汉书·烈女传》、汉刘向《孝子传》,另有宋...
-
魏长生魏长生(1744~1802)秦腔旦角演员。清乾隆年间“蜀中伶优”。四川金堂县人。行三,世称魏三,字婉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随班进...
-
塞光学社科班甘肃秦腔科班。1948年敦煌名医白文卿及王琳、李谞、严显、王寅卿等商界名家创办。白文卿任主任委员,聘张兴三(猫娃子)为社长兼总教练,又聘六合...
-
姚鼎铭姚鼎铭(1909-1962)秦腔导演。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姚风云。幼年先入王麻子戏班学艺,后进西安三意社科班。初工旦角,后因嗓音不济,于193...
-
苏氏三兄弟陕西著名秦腔演员苏哲民、苏佑民、苏育民联称。苏氏三兄弟的父亲苏长泰创办有长庆社,苏氏三兄弟均子承父业,长庆社后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
-
甘肃秦剧训练班秦腔教育机构。1929年创建于兰州。前身为魏绍武创办的觉民学社。1928年冬,魏绍武奉调宁夏,行时将“觉民学社”交宋竹绮具体负责。宋调职外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