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李逵
秦腔水浒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中国四大名著之《水浒》。以李逵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有《李逵探母》《高唐州》《真假李逵》《李逵下山》《李逵得斧》《翠屏山》《李逵大闹二仙山》《李逵闯帐》等。为宋代听水县百丈村人,小名铁牛,生性耿直,单纯爽快,疾恶如仇,长得黝黑,善使双斧,杀人不留步,常常“照排砍去”,人见人怕,绰号“黑旋风”。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步军第五位。此人物属净行,以二净应工。李怀坤、刘茂森、王仲华、姚裕国、李新华、张兰秦、胡林煥等饰演过这一角色。勾三页瓦脸,白色打底,黑笑眼、鼻窝,插耳毛,挂黑张,戴黑鬃帽,茨菇叶,穿青滚身子,系白大带,下穿青彩裤,足穿厚底靴子。胡林煥饰《李逵下山》之李逵(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重耳
秦腔《火烧绵山》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秦腔中以重耳和晋文公为主要角色的戏有《火烧绵山》《北邙山》《崤山战》《大庆关》等。为晋国太子,齐姜皇后生之子。领兵保边,击败骊戎。少时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因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王而立,为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犟、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史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做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蜜蜂计》中人物造型属生行,以武小生应工。晋公子、年儿、沈和中、郭朝中、解新民、岳中华、李景华、颜春苓、郑翰卿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扮相为俊扮,戴扎巾盔,穿绣金团龙红蟒,搭三角巾,围玉带,下穿素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花园》一场改穿水蓝万花白边褶子,系软腰带;《走国》一场之后,戴网子、梢子,穿淡蓝或淡绿道袍,系红丝绦,左襟角折起扎在大带之下,下穿红彩,足穿厚底靴。天水市秦剧团马宝虎饰《蜜蜂计》之重耳(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杨继业
秦腔《金沙滩》中人物造型。陕西麟州人,五代末期北汉名将,烧勇善战,号为“无敌”。归宋后改名杨业。在抗辽战争中虽屡获大胜,却因与主帅兼国丈潘仁美意见不合,加上七郎杨延嗣曾手刃潘仁美三公子潘豹,屡遭陷害。杨业被辽军围困在陈家谷,朝廷未发一兵一卒,身边只有数十老弱残兵。《宋史?杨业传》载:“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后来中箭被擒,绝食三日而亡。”称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靠把老生应工。银福子、双斌、平定儿、刘立杰、万成子、水娃子、杨绪、毛金荣、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袁克勤、王集荣、陈仁义,甘肃的三元官、王宝童、李富贵、李柄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赵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扮相为俊扮,挂白三,戴白髻发,金踏蹬,扎黄软靠,搭三肩,糸红靠绸,靠腿,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靴。甘肃省秦剧团王鸿斌饰《金沙滩》之杨继业(张喜生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杨延景
又名杨六郎。秦腔杨家将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北宋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及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明人传奇《金枪传》等。以杨延景为主角的剧目有《金沙滩》《杨六郎招亲》《唐儿府》《两狼山》《天波楼》《清官册》《告御状》《状元媒》《北天门》《金枪会》《洪羊峪》《寇准背靴》《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孟良盗马》《铁角坟》《三相洞》《破洪州》《杨八姐闹馆》《杨八姐盗刀》《斩杨猛》《杨家将征辽》《老辕门》《三曹归天》《五台会兄》等。传说杨延景系杨继业(即杨业)与佘太君之六子,故又名杨六郎。北宋太宗朝三军统帅,杨家七郎八虎多战死疆场,最后仅剩其一人统兵保边,人称杨元帅。《宋史?杨业传》称:“延景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身边有许多跟随他出生人死的将士,如岳胜、焦赞、孟良以及献人头的任唐慧等。死后“河朔之民多望去柩而泣”。秦腔中属须生行当。①饰演演员。清咸丰、同治时期,陕西的十八红、银福子、双斌、平定儿、李云亭、万成子、万林子、水娃子、冉娃子、毛金荣、王文鹏、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刘易平、黄金花、袁克勤、王集荣、焦晓春、刘茹慧等,甘肃的三元官、杨全儿、王宝童、李富贵、李炳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赵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温警学、薛志秀、刘茹慧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是以饰演此人物成名成家的秦坛翅楚。其中,刘易平对《辕门斩子》唱腔方面多有出新,形成自己的唱派风格,一生演出3000多场,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后其他演员虽有出新却难脱刘易平表演、唱腔之范本。②人物扮相。杨延景在《辕门斩子》中的扮相为素面俊扮。戴七星额子,挂黑三绺,穿花箭衣,上套黑马褂,搭三肩,系大带、宝剑,下穿青彩裤,足穿厚底靴。服饰造型三场戏各不相同:第一场《见太娘》,戴金踏镫,着红蟒,挂玉带,蹬朝靴;第二场《见八王》,戴纱帽套附马翅,着绿蟒;第三场《见穆桂英》,戴纱帽,着蓝官衣。三场戏三换衣,故该剧亦名《三换衣》。 -
82019-10
[ 词条 ]王宝童
王宝童(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天水西秦鸿盛社的台柱。甘肃武山县人。幼知书,汉唐历史诸说野部皆能贯通,尤以博涉纪籍编演戏曲而著称,故少时被称为“饱童”,而真名遂佚,成名后易“饱”为“宝”。擅长做派唱工另翻花样、别出心裁。如演《未央宫》之韩信,自诉生平时,直以《淮阴列传》为底本;演《五丈原》之诸葛,复苏后所唱大段唱词终其一生,将《隆中对》《出师表》《六出祁山》等一一述及。同时,因其“白口”特好,还对中草药之药性、功能皆通。1910年前后,曾与西秦鸿盛社名净到兰州献技演出,其所饰《药王卷》之孙思邈,将各种草药名目、药性,一味不缺地背诵如流。他的“挑胡子”表演亦与众不同,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胡须撂上帽翅。而唱腔亦显清高,音韵别具,深为观众叹服,也颇受一般读书人喜爱和模仿。 -
82019-10
[ 词条 ]口条
口条又称“口面”“霄口”。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用马尾或牦牛毛在铜丝上以丝弦扎缚而成。即须生、老生、净角及部分丑角所挂假须,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秦腔口条与京剧相比,较:短且厚密。有黑、白、麻(灰)、紫红和红白相间5种颜色,分三绺、五绺、楂楂、八字、吊搭等品种。①三络。又称“三”。“口条”之一。连胞长须,分为三绺,故名。其中左右两络顺耳而下,稍小,正中一络覆盖口唇,宽大。色分黑、白、麻(灰)三体,故又有“黑三”“白三”“麻三”别称。系中年及中年以上文人、官员等戴用。黑三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所戴,白三如《烙碗计》中的刘志明所戴,麻三如《二进宫》中的杨波所戴。②满。“口条”之一。连腮长髯,成一整片覆盖口唇下颔,长及挤下。色分黑、白、麻三体。黑满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白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麻满如《游西湖》中的贾似道。③五绺。“口条”之一。须分五绺,故名。两耳边各一绺,稍下处各一绺,正中为一大络,遮住口唇,须长及挤下。仅有黑色一种,为关羽角色专戴。④张。“口条”之一。因其在“满”的正中开一小口,使口唇露出,故名。色分黑、红二体,“黑张”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红张”如《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戏中凡戴张者,须插与“张”同色“耳张毛”。⑤扎。京剧称“虬髯”。“口条”之一。用牦毛牛尾搓成细毛绳,使之卷曲蓬乱。扎缚于口条架上,形成厚密连腮短须,以刻画角色粗莽性格。仅黑色一种,如秦腔《杀寺》中党伯雄所戴即是。⑥楂楂。又称“一字”。“口条”之一。与“扎”同属胳胞短须,但曲。色有黑、红二体。黑色如《游西湖》廖寅所戴,红色如《火烧余洪》余洪所戴即是。⑦八字。“口条”之一。左右两撇胡须,形状如八字。有两种:一种扎附在铜丝架上,用时挂在耳际;另一种扎在铜丝卡子上,用时夹在鼻中膈骨,故称其为“鼻卡”。分黑、白、麻三色。黑八字如《玉虎坠》中酒保;白八字如《金玉奴》中金松;麻八字如《顿和园》中李鸿章。⑧倒八字。“口条”之一。八字胡须倒挑上去,故名。将牦牛扎在铜丝或卡子上,挂在耳际或卡在鼻中膈骨,后者称“鼻卡”。分黑、白二色。均为戏中文丑(师爷)、老丑(解差)所戴。⑨吊搭。“口条”之一。八字胡须下吊一撮短须。露出口唇。仅有黑色一种,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凤承东所戴即是。⑩五撮子。又称“五嘴”。“口条”之一。耳边两撮短须,嘴上方两撮,颏下为吊搭,共为五撮。分黑、白二色。黑五撮如秦腔《玉虎坠》中王腾,白五撮如《玉堂春》中崇公道所戴即是。?一撮子。“□条”之一。短须仅一撮,也仅黑色,如秦腔《玉虎坠》中贺其卷所戴即是。?耳毛。净角所用假鬓毛。用马尾或牦牛尾扎在铜丝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上下髭出,上长下短。使用时将铜丝把插入太阳穴水纱里,左右各一支。凡戴“张”的角色均须插耳毛,颜色与“张”一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耳毛戴“黑张”插黑耳毛,《斩单童》中单童戴“红张”则插红耳毛。 -
82019-10
[ 词条 ]戏衣
戏衣又称行头、戏装。用于秦腔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服装服饰,包括蟒、靠、帔、袄,盔、冠、巾、帽以及鞋靴等。秦腔戏衣基本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兼收金、元、清各民族服饰之优长,经过不断改进、充实、发展方渐定型。这些服饰,既有它形成的生活原型,同时又和不同朝代的着装保持着一定距离。尽管秦腔传统剧目表现的故事内容上至汤商,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款式区别甚大,朝廷对官民士庶着装历来就有等级极严的界定。但秦腔演员扮戏穿的却是不分朝代的大一统“戏衣”。原因在于生活中的服装被用作“戏衣”之后,便成为秦腔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既可以显示其时代性,又不去强调具体的时代,特别对服饰的改制和增舍,都以舞台艺术之美和有利于演员表演为原则,如“水袖”,古代服装本来就没有它,但进入戏衣之后因为表演的需要,在袍服的袖口增设了二尺白绸,结果发展出戏曲相当繁难的“水袖功”表演技巧;还有武将穿的“大铠”,也增设了四面“靠旗”,既起到“提神”和装饰美化作用,还增加了武打表演难度。如皇帝大臣穿的“蟒袍”,清乾隆朝以前仅是无“蟒”的道袍,乾隆皇帝游江南发现民间昆曲班的戏衣中绣有蟒纹,回京后即令宫廷升平署添制“蟒袍”,在民间戏班渐渐也有了这种戏衣。箭衣、马褂本是清朝满人的服饰,秦腔也将其作为“戏衣”,而且让春秋时代的伍员《逃国》时穿用,还作为后汉三国刘备《长坂坡》的着装,令人觉得风格统一,十分协调。紫缎混绣改良蟒大红缎彩绣镶边女蟒绛红缎彩绣团龙蟒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绿缎绣边女兵衣——战袄蓝官衣方翅金纱帽大红绉缎混绣改良官衣钟馗帽女式绣凤风帽女式绣花风帽戏衣发展 历史上对秦腔戏衣虽然有过记载,如清乾降《秦云擺英小谱》一书钱献之记述张银花在四川金川演出时,“辄敷粉施小朱衣,锦裾缨络承之,辫发双委地,缀以明珠,贯缪金钓,腕累数十。”严长明记述关中以“姿擅”“绝色”的琐儿,更是浑身珠光宝气,华艳无比;“两臂金玉,腕阑尚着至数十串,乡里咸讶。”但此类例子不多,也不普遍。事实上,在秦腔艺术表演的发展过程中,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清光绪以前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亦有借用者,后又发展为实物行头,民国初又有高档的私人专有戏衣。①自制行头。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用手织粗白布,加以染色绘图,再敷一层蛋清使颜色牢固。后渐为用色布剪成纹样,缝缀在戏衣之上。行内将其称为自制行头。②借用行头。有的戏班还经常借用神道舆服以充实演出的行头。二十世纪初,甘肃庄浪县秦腔戏班演出时,便将县城隍庙塑神所着黄袍和蓝袍为戏中主角借穿,庙中伕役塑像之黄马褂,也为戏中龙套暂借穿用,秦腔艺人将此称为“借用行头”。③实物行头。有的秦腔班社将前清人们曾经穿戴过的马褂、纱褂、箭衣等生活着装,在舞台演出中直接穿用。艺人将此类遗物又称作“实物行头”。④私房行头。清光绪以后,随着陕、甘民间戏衣、行头、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管理戏衣的衣箱制也逐渐形成,富有的箱主讲究阔气和华丽,不惜重金购置戏箱。至清末民初,秦腔演员开始有了个人私有的戏衣,专供自己演出穿用,故称其为私房行头。私房行头一般均较高档,民国初年,兰州万顺班班主旦行演员史月卿,从上海购得一件缎料刺绣女帔,穿用后引起极大轰动。但拥有私房行头者并不太多,戏衣仍以布料、褐子、贡呢等作为制作材料。戏衣的设计与改革 辛亥革命后,陕西易俗社的改良戏曲兴起,改良戏装亦随之增多。如《殷桃娘》中的霸王靠,《蝴蝶杯》中田玉川的箭衣等,式样、图案花样翻新。演出时装戏《侠凤奇缘》《金手表》《大烟魔》等,改用现实生活衣着,演《顿和园》《鸦片战纪》等清代故事戏又采用清代官服与民装,谓之清装。旦角的褶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武汉等地影响,一律改用玻璃管和电光片缀绣,到三十年代又受北京戏衣影响,变为纯丝绒绣衣,戏衣花纹工艺为之一变。1933年起,在封至模的倡导下,开始依据剧情设计制作戏衣,经在《大孝传》《还我河山》《韩宝英》等戏中尝试,获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开来。四十年代条件优越的戏班还到苏、杭、京、沪购置戏衣,兴起金银绣衣。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艺工作者,为排演《查路条》《血泪仇》等现代戏,因受物质条件限制,除自制生活化服装外,则借用群众衣服穿着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服装更为讲究,曰趋精美。演传统戏,多采用苏州、上海制作的服装。改编剧目和新编剧目,逐步改用新设计新制作的服装。五十年代,西安易俗社演出的《游龟山》《三滴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赵氏孤儿》《游西湖》等戏的服装,就是由冯杰山、封至模、蔡鹤汀等专门设计,由省内外戏装工厂加工制作的。甘肃根据新编历史题材剧目自行设计定制服装,始自1954年甘肃省秦剧团演出的《李秀成》,该戏的服装设计者董尚义、刘守理,根据史料所载太平天国的衣装鞋帽样式,并适用戏剧唱念做打的需要加以设计,一反传统戏衣款式和纹样,获得较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956年以后,绝大多数秦腔剧团改为国营建制,全部从苏、沪、川等地购回全副戏箱,戏衣的款式、纹样甚至穿戴规制都向外剧种特别是京剧靠垅。现代戏装也普遍采用绸缎制作。六十年代,陕西在《灯笼红》《红梅岭》等现代戏服装设计制作中,首先采用编缎面料,并增饰图案花纹,力求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设计服装,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得了成功的经验。1966年以后,“样板戏”的服装模式成为典范,设计、用料、制作等要求十分严格,各剧团对服装设计、制作和经济投人等都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奢侈和公式化倾向。1978年后戏曲创作演出逐渐复苏和繁荣,舞台美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款式新颖、色彩和谐、用料精良、制作精细的服装设计,如《千古一帝》《冼夫人》《西安事变》《六斤县长》《万家春》《商鞅变法》等戏,在参加全省和全国汇演、调演中都获得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奖。戏衣种类 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有20种左右,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编肩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舟.、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以其演出服饰在生活中不同又基本分为长衣、短衣及外衣等。 祆 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襟、立领、小袖。前胸后背及两袖绒绣枝子花。若与裙配穿则称“袄裙”。其中着大折裙者,多为青衣角色;与裤配穿则称“袄裤”,剧中多为花旦穿用。另外还有媒旦袄,专用于媒旦一类角色,款式为大襟、立领、宽袖,衣长过膝,袖镶大沿多道,绒绣花纹,裤管极肥,且系裤脚。 裙 秦腔戏衣的一种。演出中下身所着服装,包括百折裙、大折裙二裙、水裙、要、腰包等。①百折裙。剧中作为旦角着帔或褶子时的衬裙。由白编制成,裙长及地,周围均为细折,前后正中各有一条宽12~16厘米的面料,称为“马面”,边沿绣有花草纹样,细折裙下缘亦绣花草纹样。②大折裙。剧中多于正旦、花旦与老旦所穿。裙长及地,角打大折。分各色花素。花裙统绣花卉、翎毛、蝴蝶,常与同色扶配穿,剧中用于正旦、花旦等角色。素裙不绣花,可以有缘饰,多用作老旦角色之衬裙。③二裙。多为纱料制成。筒状,裙长仅过膝。下摆绣花,罩在百折裙上。上身着古装,搭大云肩,系腰带,垂丝绦。秦腔目前仅用于《拷红》中红娘、《打焦赞》中杨排风二角。④水裙。剧中为平民、酒保专用。白春编制成,双层、大折,上层及胯,下层及膝,多与上身穿衣(大领、大襟、大袖带水袖)、下身着裤、白布袜、双梁鞋配穿。如秦腔《杨三小》中杨三小即着此装。⑤腰包。为白春编制作的细折裙,无纹饰。分长、短两种。长腰包男用时围系腰间,下垂及地,以示人物染病在身。女用时系于上胸,裙摆两角置线环,分别套在左右小指之上,以示染病或在行路途中。短腰包男女皆系腰间,裙摆两角掖于后腰之上,使双腿露出,表示行路。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褶子 又称“褶”,即长衫,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人物最常穿的便服。有男褶、女褶之分。戏衣穿戴顺序 演员完成面部、头部化妆后,开始进人穿戴戏衣鞋帽程序。秦腔对服装穿着有一套严格的规定顺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然后按自己所扮演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袍挂靠;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帽,挂须的角色还须挂上口条。秦腔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均有严格定制,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即使穿戴顺序也不容颠倒错乱。戏毕卸妆也是先从口条、盔帽、衣装、靴鞋、护领、内衣为序,一一归人所属衣箱,不容颠倒错乱。演员卸妆程序为:手持道具归入把子箱,头帽、口条、面牌、毛兜兜等归入头帽箱,蟒靠袄裙归人大衣箱,靴鞋彩裤分归靴鞋、三衣箱,旦角卸去头搭饰物归化妆箱,生净卸下水纱、网子、勒头带等,用油脂擦洗面部油彩。秦腔的衣箱根据其服装的重要性和质料优劣有主次之分,班社中常有“金头帽,银大衣”之说。演出中头帽箱和大衣箱必须放在上场口的重要位置,便于演员更换和赶场。 -
82019-10
[ 词条 ]恩科子
恩科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兰州红”。因身材短小,不长靠甲。清光绪中叶为福盛班之须生台柱。所饰《黄金台》之田单、《机房训子》之薛保、《紫霞宫》之夏良等有情有趣;演《炮烙柱》之梅伯、《二启箭》之刘备、《麒麟山》之马三保,以及《斩莫成》《斩侯英》《杀驿》《逃国》等戏,则又壮烈悲愤。尤其反串《大郑宫》之净角秦始皇,更为精湛。王绍猷在《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一文中赞道:“现身说法,已臻化境,疾徐巧缀,可为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