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张虹
张虹(1966~)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干县人。陕西省咸阳市大众剧团演员。师从郭明霞,所演《五典坡》之王宝钏,很有郭之艺术风范。其行腔激情、优美,吐放巧用弹颤音,很有特色。主演的《铡美案》之秦香莲、《黑叮本》之李艳妃、《哑女告状》之掌上珠、《法门寺》之宋巧娇、《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等,也获好评。 -
82019-10
[ 词条 ]音配像
将此演员的表演录像与彼演员的演唱录音重叠整含的一种制作手法与艺术形式。二十世纪十年代始于京剧,中央电视台创制。是一种艺术水准要求更高、制作工艺繁难复杂的艺术再创造。“音配像”必须在同一剧目基础上进行,并以原有剧目录像为依据,抹去其与之并存的音响部分,替换成另外演员和乐队唱奏的录音,而且要求二者在口型、台步、动作、情感以及文武场面伴奏等各个环节必须保持同步,看似如出一人,听又不露“配像”迹象。这一形式,是在当时“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背景下,为使现存已故戏曲名家的经典表演音像制品更好地保留、推广,并且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视听审美要求提出来的,后被其他地方剧种纷纷效法推广,成为一种新兴的戏曲艺术音像制品类型。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剧梅花奖
也称“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前身是中国戏居瞭协会《戏剧报》(后改名《中国戏剧》)杂志社于1983年发起举办的“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1984年改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每年一届。旨在表彰首都戏剧舞台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包括外地来京演出的演员),促进我国戏剧表演水平的提高,加强观众与戏剧创作活动的联系,使戏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时,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剧协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梅花奖。首届评选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鲜艳的“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奖项每年一评,前一届(1983-1993年)主要对曾在首都舞台上正式公演的剧目中饰演过角色的演员,由《戏剧报》聘请若干知名戏剧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当选者。第14届(1997年)起开始面向全国。自18届(2001年)变更为两年一评。第19届(2002年)起增设“梅花大奖”。获梅花奖的演员有李东桥、戴春荣、李梅、窦凤琴、雷通霞、侯红琴、谭建勋、李娟、孙存蝶、柳萍、边肖、李小锋、齐爱云、王新仓、任小蕾、张小琴、张晓琴、张蓓、惠敏莉、屈巧哲、李小雄、李淑芳、李海军、李梅喜等。 -
82019-10
[ 词条 ]大起板
亦称[大岐板]。其间因常带二音拉腔,故又称作[岐板腔]或[苦音拉腔大起板]。秦腔辅助板式唱腔之一。[尖板]变体的一种。在[古首慢尖板]基础上吸收[滚板]板式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辅助性板式。它把[滚板]的板头同[尖板]的腔句合二而一,又把[尖板]的腔句同“苦音拉腔”合二而一,其间又套用[倒八锤][慢磨][三锤]等铜器垫打,不仅结构庞大,曲体复杂,而且更能表现悲壮、痛楚、凄苦的感情。但唱词只一句,仅有苦音而无欢音。实际演唱中使用不多,仅用于人物的悲壮情怀达至极致时,如秦腔《斩秦英》银屏公主出场前的内唱:银屏女绑劣子去把殿上。 -
82019-10
[ 词条 ]文华奖
中国政府在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文化部于1991年设立并主办。前八届(1998年前)每年评奖一次,评奖范围包括上一年度的所有舞台艺术精品。从第九届(2000年)起,改为两年一届。第^届(2004年)又改为二年一届,并将“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综合评选。“文华奖”评奖对象是整台的大型剧目,包括新创、改编、移植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及有整体构思、非组团组台的大型歌舞、乐舞、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剧目等。设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单项奖。单项奖包括居_奖、导演奖、编导奖、音乐创作奖、舞台美术奖和表演奖。每届获奖剧目总量不超过35个,获文华大奖的剧目不超过6个。单项奖从获奖剧目中评选。每届数量不超过60个。所有参评剧目要求从首演日在参评之日前5年之内,正式公演50场以上(大型歌剧、昆曲演出场次在20场以上)。地方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推荐申报;解放军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申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与单位所属艺术团体的参评剧目,由其主管部门推荐申报;文化部直属艺术团体参评剧目直接向文化部申报。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获辱文化部文华大奖;秦腔《西域情》《蔡伦》获文华新剧目奖。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的制作,以及音像制品发行的民营企业。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1999年成立。明确以“发掘和弘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为品牌。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秦腔剧团进行过合作,先后与400多位秦腔名流、业余名家以及民间花儿歌手、小曲小调唱家携手搭档,对于传统秦腔,斥资300余万元,行程8万公里,将许多观众爱看而舞台多年不演的剧目,录制成像或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先后出版有《秦腔宝典》和《百部秦腔大系》等系列光碟。收录秦腔剧目400多本,“复活”了大量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目,对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82019-10
[ 词条 ]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录像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机构。位于西安市西影路。1991年成立。以编辑出版影视片和影视音乐为主兼及文艺类音像制品的综合音像出版社。1991~1993年,编辑出版了《三滴血》《屠夫状元》《卷席筒》《洛阳桥》等戏曲电影、录像节目。之后又出版了刘随社主演的秦腔传统剧目《法门寺》《赵氏孤儿》《玉虎坠》,李小锋主演的《周仁回府》,杨凤兰、王玉琴主演的经典剧《王宝钏》以及数位名家联袂主演的《铡美案》《五典坡》《杨门女将》青春版)《火焰驹》等;还出版有不少秦腔艺术名家专辑,如《张宁唱腔集锦》《何佩个人演唱专辑》《马友仙唱段精选专辑》《窦凤琴个人演唱专辑》《优秀演员邓卫峰个人专场》等。此外,还推出几部秦腔演唱会或音乐会的录像作品,有《迎新春秦腔音乐会》《秦腔DVD戏曲研究院建院70周年庆典晚会全集1940~2010》和2011商芳会西安演唱会《民间之韵,秦地之声》等。 -
82019-10
[ 词条 ]堂会戏
亦称“唱堂会”。秦腔演出习俗。戏班在官府专为官员权贵调任、升迁、接待、取乐,或在私宅专为大户人家婚典、寿庆、丧事、消遣做专场演出,即称“堂会戏”或“唱堂会”。所演剧目因事、因俗而异。如祝寿常演《大拜寿》 《蟠桃会》,丧葬常演《祭灵》,升迁常演《升官图》等,内容均由“主家”(堂会主办者)决定。过去,堂会戏作为官、绅、富商显贵炫富的手段, 因此,除因某种原因被迫征演的“义务戏”外, 一般报酬从优,个别演员还有“赏红”。堂会戏明、清时就已有之,尤以关中一带最为兴盛。近年来,堂会戏再度而兴,主家常以这一形式答谢过事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