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新盛班
新疆秦腔班社,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兰州秦腔艺人吴占螯创建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吴占螯任领班,平日街头卖唱,遇有庙会、堂会则集结演出。后被陕西会馆收编,又吸收来自陕、甘、晋及当地艺人,购置戏箱,扩大演员阵容。1917年更名为“三合班”。吴死后,其师弟刘芳继任领班。影响较大的演员有刘芳(友娃子、须生)、朱绺子(老生)、陈绺子(须生兼演花脸)、宋駒(文武须生)、太平子(文武小生)、李德福(青衣)、大三娃子(花脸)、王保顺(丑兼须生)、党金贵(花脸)、陈玉堂(生行、又名陈云发,维吾尔族)等。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光武山》《临潼山》《劈门》〈〈血手印》《马房杀主》《空城计》《伐子都》《破宁国》《黄鹤楼》《辕门射戟》《清风亭》《大郑宫》《碧游宫》《鸿门宴》《沙陀国》《斩韩{目》《八义图》等。1932年前后解体,分为“兀新剧院”“天山戏院”两个班社。 -
302019-09
[ 词条 ]《收李颜》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锦竹关》。净角唱做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甘肃、西府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罗太坤口述秦腔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曹洪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刘备攻取西川,兵至锦竹关,守将李颜抵御,刘备久攻不胜。诸葛亮于锦羊峪设伏,诱李颜入峪而擒之,李颜降。刘封其为兴汉都督。 -
302019-09
[ 词条 ]三盛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光绪十四年(1888)创建于西和县长道镇。初名福盛班。创建人陈兰亭,其最出色的弟子李季儿、仲娃子、季味子都是旦角演员,福盛班因此改名三盛班。民国初年,徽县秦腔演员王银定(艺名马王爷)与陈兰亭含作,把三盛班推向鼎盛。当时的主要演员有隋娃子、蔡双儿、温大净、郝来三、何满子、李务升、陈易平、陈仓娃、仲娃子等。上演剧目有《打骡子》《十王庙》《石佛寺》《九莲灯》《三人贤》《七人贤》《花田错》《七箭书》《风波亭》《万仙阵》等300多本。是陇南地区演出剧目较多的一家戏曲班社。继陈兰亭之后该班的领班有陈喇嘛、石随娃、马王爷、李季儿、仲娃子、季味儿、石新民。1950年春,天水鸿盛班一批演员参加该班,三盛班遂更名三盛社,领班长为米新涤(武生)。三盛班的戏箱原属长道镇泰山庙所有。1956年西和县长道镇与礼县永兴镇发生纠纷,戏箱由两镇瓜分,该班社被迫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杂行
见零碎。 -
302019-09
[ 词条 ]申毛娃
申毛娃(1902~?)秦腔演员。主工花旦。甘肃滇原县人。从小酷爱戏曲,与旦角演员始有钱换帖结为弟兄,后又跟其学戏,亦师亦友。其嗓音柔和,做工细腻,眼神与面部表情颇具独到之处。因身体矮胖,当地人嬉称为“碌碡旦”。后赴灵台、宝鸡、凤翔一带演出,被誉称为“镇原红”。1937年前后流落至陕西陇县。以花旦戏见长,擅演《血手印》之王桂英、《庚娘传》之尤庚娘、《三上轿》之崔秀英,还有《杀狗》之焦氏等。 -
302019-09
[ 词条 ]三花脸
见丑行。 -
302019-09
[ 词条 ]东盛班
甘肃秦腔班社。创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初年便已经存在。掌班人为陈德胜(十娃子)。主要活动在兰州新关一带。演职员30余人。主要演员有陈德胜(净)、李德贵(大净)、桑大嘴(旦)、张天保(天保子,工旦)、苏老旦(老旦)、薛保元(艺名三木头,须生)、李海亭(艺名六指、须生兼净)、陆召儿(净)等。上演的剧目有《马踏五营》《花线带》《马武闹馆》《秃女人摸牌》《群仙阵》《访白袍》《雄黄阵》《火烧白雀寺》《永寿庵》《马前泼水》《柳家坡》《皇姑打朝》《夜探北平》《侯上官折梅》《南阳关》《高平关》《阴阳河》《岳母刺字》《大香山》《黄河阵》《辕门斩子》等百余出。该班在兰州享誉甚高,对创立甘肃中路秦腔风格有重要贡献。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清廷颁布“国孝令”而被迫解散。部分艺人集资在黄家园开设茶园,维持生计。 -
302019-09
[ 词条 ]王东生
王东生(1918~)秦腔琴师。陕西西安市人。袓辈四代为民间艺人,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4岁跟舅父周坛学习吹打秦腔音乐,初学唢呐,中习鼓乐,后工板胡。17岁入正俗社操拉领席二弦(即硬弦),其间又向荆生彦学习各种弓弦技法。7年后跃居正艺社首席板胡要位,先后为李正敏、何振中、苏育民、刘毓中、孟遏云、刘易平等数十位著名演员操琴伴奏。其特点是善于通过伴奏过门烘托渲染人物感情,并能根据不同演员声嗓音色、音域、音量等善应巧变,使演员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伴奏与演唱浑然一体,情洽意浓。还对古老而杂芜的秦腔伴奏过门进行了改革和统一。目前秦腔尖板、滚板等板头过门,也是他创造和统一起来的。对板胡也做了某些改良,取掉“贯钱”(即花窗),加大了音量,纯正了音色,突出了民族乐器的地方特色和音响效果。